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正确引导,提高认识,是“创建”的思想保证目前,在职工中往往是既渴望改革,又担心改革是否会有损个人既得利益。实际上,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向更高生产力和分配目标推进的必由之路,是利益的再分配,是对每个人的贡献的重新认定,是在新的条件下反映真正“价值”的实际体现。因  相似文献   

2.
社区制改革以来,深圳社区治权主要来源于政府对其所掌握的公共治权进行分配,一是对社区工作站和居委会分配了社区治权,形成了国家——自治“两权共治型”社区制;二是将社区工作站所掌握的公共治权授权给社会组织,进而建构国家——社会——自治“三权共治型”社区制.在对三权共治尤其是共治权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论抽象后,本文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民主秩序,即“三权共治”的“共治民主秩序”.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公共管理人才的专业化提出更迫切的要求,要求公共管理者必须具备必要的管理能力和素养,而在此背景下郑州实行的“引博从政”却显得不合时宜。从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领导科学等角度对“引博从政”进行分析,郑州的“引博从政”使不具备相应能力的博士从政,既难以胜任公共管理者的工作,也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给党政机关的正常工作、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带来多重悲哀。  相似文献   

4.
行政活动是传统管理学研究的重心,而在后工业社会研究领导行为尤为必要,因此在理论上甄别“领导”与“行政”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方兴未艾的公共行政改革浪潮推动下。21世纪的政府将建立在后官僚制基础上,公共管理者的由此将获致领导者的角色并需要掌握新的行政技能。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态是培植文化沃土的先行条件,农村公共文化发展迟滞在我国形成了文化的“二元”结构特征.梳理探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对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认识举足轻重.从体制机制、职权分配、受体观念、载体流失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体制机制的掣肘、组织职权的“越位”与“缺位”、文化受体观念的断层、文化载体的流逝等共同促成了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衰弱.要解决城乡文化“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发展,解决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是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靠自然生活,平等享有自然资源的权利是人类的本质要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建立社会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而建立“三次分配长效机制”,正是实现它的途径.首次分配实行人均“一分”,即“基本需要量”来保障每个人生命的存在;二次分配按劳动和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即满足其他需要量;三次分配按社会正义分配,即按正义价值进行分配,满足充分需要量.分配价值最终在于将(作各项扣除后的)社会总产品分配给每个人共享,以期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地方公权的行使与媒介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与保证.在当前快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背景下,依据公共组织、公民社会理论分析,“跨省追捕”与“媒介审判”有其相互不同的存在合理性与存疑性.具体事件背后有着地方公权与媒介舆论监督权力的深层博弈.正确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一种均衡,有助干更好地推进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政府在利益格局变动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的体制变革本质上是一个传统利益格局逐渐分化、新的利益格局逐渐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权力与利益资源的转移再分配过程.作为行为主体的政府在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政府特殊利益的存在使其陷入既是社会利益整合者又是既得利益维护者的矛盾困境,不可避免地加剧了政府进行利益整合的难度.政府必须克服自身的特殊利益,自觉承担起社会利益整合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云南藏区公共文化建设不但是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公民文化权利的保障及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源泉.云南藏区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其发展规律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中,凸显“三贴近”式的文化产品不足、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于藏区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等问题.还存在着为藏区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针对性不强,部分公共文化产品不能切合藏区广大群众的需求,与云南藏区的文化特点存在一定的差距等问题,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公共管理:社会治理中的一场革命(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人类走向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出现了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它与以往的统治型和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不同,是一种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是在行政改革的现实运动中出现的,代表了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发展的必然.在社会治理的意义上,公共管理所做出的是德治选择;在制度特征上,公共管理所拥有的是德制;在存在本质上,公共管理是建立在服务价值的基础之上的.公共管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活动,它以社会分群为前提,公共管理者是一个特定的职业群体,所受到的是职业规范.  相似文献   

11.
现代公共经济学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的令人激动和富于挑战性的分支”。抽掉其阶级倾向,现代西方公共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着眼于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怎样合理界定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边界,稀缺的社会资源如何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生产之间恰当配置,公共权力机构如何最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包括如何以最民主的方式进行公共物品生产与分配的决策,如何按照有效的分工协作方式科学组织公共物品生产,以及如何实现公共物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成本筹集、分配、垫付与价值补偿问题。西方公共经济学自然是资产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与生俱来的“公共性”和网络舆论本质的“公共性”,使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对重要的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积极踊跃地发表意见,形成了多轮大规模的网络公共舆论.网络公共舆论参与作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种新方式,对于政策制定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弊端与问题.探索在“公共性”视野下如何趋利避弊,使公共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民主,更加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行政管理有着继承关系,但是,它又与传统的行政管理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公共管理职业活动是公共管理社会生命实现的途径。公共管理在他的职业角色扮演中,需要在平等的观念下行使公共权力,需要把职业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社会生命的内容,需要在职业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社会生命。在传统的观念中,存在着对社会治理的“公仆”定位,这是一种描述,而不是科学规定,其实,公共管理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活动。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在根本上就是要消除一切不利于公共利益实现的因素,为公共利益积极地、创造性地实现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公共预算是对公共收入和支出进行决策的过程,它不但决定着经济资源在公私部门之间以及竞争性公共需求之间的分配,而且逼关系到政府责任的落实、行政绩效的提升以及政府治理目标的实现。国际预算项目(IBP)设计的《公开预算问卷》就是为了促进公民社会参与政府预算过程,获知预算信息,参与预算监督,构建责任政府。本文从介绍国际预算项目2004年的研究成果入乎,分别从“政府预算文件”、“监督与评估报告”、“鼓励立法和公泉参与”三个方面论证推进财政透明、实行“阳光预算”对于提高经济绩效和建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现行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已取得成绩和尚存在不足的剖析,提出公开预算.促进公民社会参与预算过程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王学军 《行政论坛》2004,(6):9-10,15
公共管理者是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部门中依法担任公职,行使公权力,并负有相应责任的公职人员。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是社会期望与个体扮演能力的辩证统一。公共管理者应注重自身角色的塑造,不断创新,努力成为宪法的捍卫者与执行者、人民的信托者、技术专家、治理者、公共企业家、故障排除者、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和战略管理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殊利益集团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殊利益集团的存在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平正义,阻碍了改革的深入进行。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需要重振公共行政的精神,抵制和治理特殊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17.
一、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及其重要性在当代社会,公共管理职业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公共管理的职业主义对于公共管理而言是一种神圣的呼唤,它唤起公共管理者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精神,并且透过特殊的技术进步来强化社会的整体福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公共管理的职业主义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最大的困境在于公共管理的自主性与控制之间的矛盾。公共管理者的专门知识和特权地位赋予公共管理者以自主性、权力和社会声望,而这些使他们更有可能获取个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历史的经验证明,为了实现公共管理的崇高目的,公共管理必须发展某…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民主宪政国家,公共管理者是指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部门中依法担任公职、行使公权力、并负有相应责任的公职人员。公共管理者是公共管理职能的承担者、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者。界定公共管理者新时期的角色,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增强社会活力,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应将收入增长的改革目标转向收入分配。以收入增长为目标时,增长了就是好样的,因此先富的既得利益群体成为改革主力。以收入分配为目标时,制度变迁将迫使既得利益者的某些预期收入放弃,过去的改革主力则成为阻力;发起和组织收入增长的政府,在收入分配中很难改变保持增长的惯力。在大工商业和政府以外存在改革的第三种力量,就是公民社会的构建和完善。公民的平等权利作为公民资本投入公民社会而成为"股东";将公民资本提升为社会资本,与货币资本和政治资本并列而趋向均衡,以此为公民社会争取更多的属于公民分享的集体物品。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2月16日《南风窗》刊发题为“化解社会矛盾之道”的文章,文章说,底层民众与既得利益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明显的裂痕,既得利益的心态是动员一切力量在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已经取得的利益基础上再扩大利益。而底层民众却深刻地体味到一种疏忽感和边缘感,他们也越来越感觉到生活在一个不那么公正的社会里,导致社会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被侵害后得不到及时和完整的伸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