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世界海洋大国和我周边国家和地区近些年纷纷出台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及国内相关专家学者认为,目前我国与多个海上邻国存在错综复杂的海洋权益争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政策将对我海洋权益和海上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要构建和谐海洋,维护我方合法的海洋权益,必须对周边国家的海洋战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文扬 《党政论坛》2013,(9):35-36
中国要成为一个海洋强国,不仅只是捍卫岛屿主权、维护海洋权益,而且要"经略海洋"、"以海强国",这是"十八大"确定的大政。从中国的角度看,西太平洋就是第一个活动范围,如果连这个海域都去不了,被人家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两条战略线上死死封住,那就没什么经略海洋,只有"经略岸边",所以,无论如何,第一步就是将势力范围扩大到西太平洋。而美国则是另一个角度。它不能说不让中国经略海洋,甚至也可以同意习总书记"宽阔的太平洋足够容纳中美两国"之论,但在全球统治的视野内,西太平洋另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飞 《学理论》2011,(18):44-45
海洋是我国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支撑。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在海洋战略环境方面形势严峻。维护海洋权益是推进国家安全和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与崛起的时代使命。面对新世纪的海洋形势,我们应当更新思想,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树立现代海洋观念,构建国家海洋战略,这是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文扬 《党政论坛》2013,(17):35-36
中国要成为—个海洋强国,不仅只是捍卫岛屿主权、维护海洋权益,而且要“经略海洋”、“以海强国”,这是“十八大”确定的大政。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洋战略可以概括为: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以发展海洋经济、创新海洋科技、保护海洋生态和维护海洋权益为支撑。中国在此时提出海洋战略,本质上源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由传统农业国转变为海洋国家,在国内形成了依赖海洋和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转变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分布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甚至国家安全问题促使中国走向海洋,经略海洋。  相似文献   

6.
张振勇 《求知》2015,(4):56-58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对经略海洋作出高瞻远瞩的谋划和部署。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海洋的认识已经达到新的历史高度,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科学指南。天津因河而立,因海而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海洋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尤其需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相似文献   

7.
纪源卿 《学理论》2009,(31):170-171
南海争端不仅是地缘政治范畴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也是目前海洋政治领域研究重点。本文从近年来南海争端的基本现状及发展情况的客观视角,对南海争端的主权属性、南海的海洋权益核心、南海争端中的权力关系等方面进行政治学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却并非是一个海洋强国,我国面临的海洋形势并不容乐观。近代的一些丧权辱国条约造成的"海上败局"和一直以来缺乏统一明晰的国家海洋战略,致使我们海洋的权益维护以及海洋开发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1]1。比如国家统一大业尚未实现、岛屿争端久拖不决、海洋划界问题陷入困境、海洋资源遭受掠夺性开发、海上军事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我国海上如此众多的挑战和威胁对我们的海洋战略和海洋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面临如此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实现海洋强国,必须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岸警卫法律制度,这也是本文的初衷和根本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地缘政治形势:苏联解体使来自北方的陆权安全威胁得以解除,经济发展在国家战略目标中的权重进一步上升。随着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以及台海局势恶化和海洋权益争端日趋激烈,中国地缘政治重心正从陆地转向海洋。海权优先成为中国地缘战略的选择。海军是海权构成的基本要素。为了满足中国发展海权的迫切需求,中国海军开始战略转型,这样的转型在提高海军战斗力、改善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同时,也将对亚太地区海权战略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就中国目前的海洋政治形势而言,南海争端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复杂的历史变迁、激烈的资源争夺、海上航路的维护、长期无法落实治权等原因,造成南海争端冲突不断,矛盾逐渐升级,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南海争端的问题属性来看,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问题,是一个结构化的复杂问题,是一个重要而紧急的战略问题.从我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格局来看,我国面临内外双重战略压力,面临着战争与和平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1.
陈泓卉 《学理论》2012,(17):102-103
专属经济区这一新生的制度赋予了沿海国新的权利,同时也限制了其他国家在这一区域的自由.至此,非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域中的科研活动与沿海国的管辖权成了引发争端的焦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尊重国家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国家主权权利.我们应充分利用公约的规定,积极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2.
吴亮  吕薇 《瞭望》2006,(36)
各涉海行业和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海洋”观念,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高度,从根本上扭转海洋开发活动中的“无序、无度、无偿”现象我国在海洋上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工作,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海洋问题列为专节,强调要“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日本自进入21世纪以来,加强了国内的海洋立法,尤其是在海洋政策、海洋安全、海洋国土以及海洋资源方面的立法,以实施新的海洋战略。新的海洋立法为其在解决中日间有关钓鱼岛之争和东海划界产生有利影响的同时,对发展我国海洋战略空间、维护海上通道安全以及和平解决海洋争端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罗琼 《求知》2013,(4):52-5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天津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已成为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海洋强  相似文献   

15.
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结合起来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重要实践意义。我国应深入挖掘和整合海洋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安全,积极应对外交问题,为国际海洋治理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6.
谢晓光 《学理论》2008,(6):50-53
东海划界争议问题是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国际政治原因,明确了中日在解决东海划界问题应该遵循的国际政治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思想对我国和平解决东海争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原则的实际应用是两国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蔺锐 《学理论》2009,(31):128-129
历史不止一次的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海洋兴则国家盛、海洋衰则国家败”的道理。事实证明,享有海洋权益并不等于控制了海洋,一个国家的海洋经济权益是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加以捍卫的。同时,对于如何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不能简单的认为单凭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手段就能对海洋的资源来加以控制和利用,说到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有效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海洋意识觉醒度低,对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完整、维护海洋权益、实施可持续的海洋发展战略十分不利长期从事海洋研究的康建成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开设“全球环境问题”公选课。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目前选课大学生中只有不到10%能够说出我国主张海域面积为300多万平方公里,许多大学生不清楚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9.
《瞭望》1997,(15)
年逾八洵、满头银发的罗钰如,是我国著名海洋专家、原国家海洋局局长。他曾任海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海军军校部副部长、部长,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委页会副主任,中国海洋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海洋国际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海洋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中国代表等职务。罗或如是新中国海洋事业的重要开创者。他较早提出了"海洋国土"的概念并从历史、法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他提出的"把经略海洋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思想已经成为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或如虽年事已高,但依然孜孜不倦地耕…  相似文献   

20.
海雄  轻舟 《瞭望》2004,(30)
海洋问题历来是关系国家兴衰的战略问题,随着海洋在人类生活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和人类开发海洋能力的提高,围绕海洋权益和海洋国土的斗争将日益突出,海洋热点问题明显增加。 南沙问题:南沙群岛地处广阔浩瀚的南海南端。是世界上海运最繁忙的地区之一,每年通过船只的吨位占世界船舶总吨位的1/2,是苏伊士运河交通流量的2倍,是巴拿马运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