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映楠 《学理论》2012,(15):166-167,202
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价值合理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于其有利于中国社会知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志愿活动使大学生确证和展现生命的本质力量,促进自身知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大学生通过志愿活动帮扶社会的弱势群体实现由弱到强的辩证转化,这有助于促进弱势群体知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志愿活动是一种"伟大的社会设计",它能够引领广大人民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张媛 《学理论》2010,(21):102-103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而提供服务的活动^[1]。分析了辽宁省社会志愿服务的几种形态,从中总结出今后在发展社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克服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源远流长的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动,是民间系统服务于社会的群体行为或个人行为,即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以自己的行动接受了社会的评价与检验,并获得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升华。志愿服务所体现的核心精神是人道主义。 西方国家的志愿者服务工作源远流长,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加深、阶级矛盾加剧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在欧美等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志愿服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治理方式,发展志愿服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员志愿者服务是共产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形式,通过党员的志愿服务理念彰显道德理想的引领力是新时期维护和体现党的执政地位的有效途径。"被志愿"、不配套、走形式等现象反映了当前基层治理中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化面临的困境:服务组织行政化、服务平台摆设化、服务结果低效化。要让党员志愿者愿意、能够而且有效地参与基层治理,必须强化三种机制:动力机制、承载机制和保障机制。要真正使基层治理中的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既要解决相关的制度缺失问题,更要解决党员的信仰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在新时代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让践行雷锋精神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是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课题。进入新时代,志愿服务已经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志愿精神成为人们生活理念,让志愿活动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紧贴群众身边的"15分钟服务圈",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真正落地生根、激发志愿服务内生动力的一种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构建文明实践"15分钟服务圈"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5)
大学生社区义务家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一种较为多见的形式,兼具"社区服务"和"大学生支教"的双重性质,同时避免了这两种模式的常见弊病。这种模式由于富有长效性、稳定性和实效性,获得了较高社会认可度。在"服务学习"的理念中不断健全社区义务家教的组织制度和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和基地化建设,充分地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18,(1):122-128
近几十年来,志愿部门的异军突起被视为一场治理革命,被认为给人类追求良好治理的目标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从道德的观点来看,志愿部门是一种不同于政府的再分配机制,其功能在于以一种非竞争性的方式去满足那些在市场竞争与政治竞争中被淘汰的具有社会重要性的个体需求,从而促进普遍利他主义的实现。在市场化过程中,志愿部门逐渐变成一个竞争性的领域,致使其矫正竞争缺陷的功能无法履行,加剧了当前人类所处的治理困境。要走出这种治理困境,我们需要反思志愿部门的发展,并重新思考不同社会部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求知》2016,(11)
正河西区把品牌化建设作为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长效的抓手,打造了覆盖全区的志愿服务品牌矩阵,有力推动了志愿服务落地生根,让全民公益成为社会文明新风尚。一、以丰富内涵塑造志愿服务品牌河西区积极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城市管理新要求、居民需求新变化,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度塑造和培育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广泛参与志愿服务。一是满足群众需求设计品牌。紧紧围绕群众需求,精心设计"爱心联盟  相似文献   

9.
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事业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社区改革及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市场的开放性、社会的流动性、社区的多样性不断加剧,社会管理的难度显著增加,不同的社区利益主体出现了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诉求和服务需求.要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各类利益群体表达的有效性,必须整合信任与社会网络关系以及文化观念等社会资本,培育深厚的公民社会底蕴;在社区物业中,凝聚一批有奉献精神,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凝聚物业力量实现志愿服务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与常态化;搭建社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努力实现各类志愿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营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完善进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社会化发展,健全机制,为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活动的灵魂,具有导向、激励、调节与凝聚四种功能。推动研究生支教团的科学发展,需要志愿精神的引领,必须充分发挥志愿精神功能,引导支教团志愿者强化使命意识,实现自我完善,并进一步造就精神楷模,营造良好氛围,凝聚社会共识,切实提高支教志愿活动的主动性、协调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民主》2016,(5)
正【提案背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而志愿服务就是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从文化传统还是现实需要,加快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建设,都具有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行性。目前,志愿服务需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志愿服  相似文献   

12.
工作动态     
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成立 7月19日,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正式成立。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是根据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要求,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央宣传部,设在中央文明办。基金会的宗旨是大力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支持和推动志愿服务活动,为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搭建平台,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仍较低下,志愿精神匮乏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作为公民人文素质核心内容的志愿精神,从来未能列入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培育大学生的同情心、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继而引领社会志愿精神的觉醒,应成为大学教育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14.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以人的自主性、自愿性为出发点的具有公益色彩的社会活动,离不开各种性质曲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如何克服其中的制约性因素,为社会组织和公众创造更好的舆论、制度、机制等社会环境,促使他们更多更好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志愿服务效应的最大化,是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服务群众,凝聚民心,密切党群关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核心.志愿服务来自群众、根植群众、服务群众,是党凝聚民心、积聚社会资本的最好形式.新加坡执政党运用志愿服务凝聚民心的成功经验和上海志愿服务的实践证明,志愿服务教育的潜性化、服务的便民化、动员的社会化,有助于激活党的群众工作活力;志愿服务的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实现,有助于培育和形成社会正能量;志愿服务是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来解析非营利组织,可视其为一种新的行政环境要素,且具有开发成本的低廉性、功能的整合性、角色的中介性和价值指向的公益性等资源优势.这些独特的优势在行政生态体系运行中对提高行政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目前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志愿失灵、管理失范和定位失准的问题.解决志愿失灵的问题,要积极培养志愿者队伍,在社会上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的风气,建议把有否参与志愿活动纳入到各种社会评价体系之中.还要明确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社区志愿服务作为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已成为普遍共识,发展至今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高度肯定社区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中作出的贡献。党员志愿者是社区志愿服务抗疫队伍中的重要一支,在志愿服务中,党员的德性价值、政治价值、引领价值、治理价值得到完美统一。纵观此次疫情防控,党员志愿服务的价值值得弘扬,但也需要深思其中暴露出的短板和弱项,以利于进一步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的效能。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3)
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并且把"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文博志愿者是我国志愿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文博志愿者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谢玲丽、黄志华的“推动志愿活动的有效举措”一文指出,志愿活动是人口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爱心放送,是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这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不仅被列入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且还能折射出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建立志愿者队伍,推进志愿活动,是发掘社会人才、整合人力资源的重要路径,更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一项凝聚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6年"中国真实进步微观调查"的相关数据,考察志愿服务参与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志愿服务显著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这一结果不受样本异质性的影响;参与志愿服务提高了居民的社交能力、信任感和公平感,进而影响了幸福感;参与政府组织的志愿服务的"幸福效应"不显著,而参与社会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和多渠道参与对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居民多渠道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