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平常看来,官迷着魔于官,醉心于权,没多大的本事。然,官迷乃非常之人,有超常之功,“官场学”的造谐非常之深,并有《下级学》之类的专著问世,非普通人所企及。且不说别的,仅官迷们的“推功”就十分了得。其一,推销自我的功力强。官迷们和李真一样“理想远大”,目标定位在“封疆大吏”和“入阁”上,表现欲极强。他们将推销术由市场引入官场,练就一身放大自我的  相似文献   

2.
官场小说近几年持续升温,在职官员逐渐成为创作的主力军。不少读者对作者的特殊身份充满兴趣,意图通过官场小说来洞窥官场文化,甚至将之奉为“官场教科书”。“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王跃文曾说,好的官场小说,其实就是在给官场和官员“祛魅”。然而,目前许多人心目中的“官场教科书”,实际上只是作者笔下的“假官场”。  相似文献   

3.
《南方周末》12月3日所载《可怕的奴才意识》一文,作者余卫国借陕西某小学全班50个学生奉教师之命,对一个未完成作业的学生每人抽其10教棒的新闻,猛批小学生的奴才意识,并大发议论曰:这样的意识若扎根孩子的心田,他们就没有什么平等思想,独立人格可言,长大了不过是一群丧失了“人”的尊严感的恃强凌弱的暴君或奴才,乃至给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接着又自问自答,开出处方:怎样才能防止我们的下一代堕落成那种丧失了自我意识与是非判别能力而没心没肺的奴才?必须坚决扫除当今社会上为害甚烈的奴才意识。余卫国所言似乎并没有错…  相似文献   

4.
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的自传《毕竟是书生》作为“百年人生丛书”的一种,最近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引起了读书界的广泛关注。读者关注此书大概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周先生出身于东至周家这一近现代史上的显赫世家,他的曾祖周馥以一寒酸文士起家,一跃而为李鸿章幕府的重要人物、清末官场所谓“浊流”中的一大干才,由此开始了周家世代簪缨的谱系。到先生自己这一代,周门俊士多萃于文化学术之门,周煦良、周珏良、周绍良、周与良(生物学家、  相似文献   

5.
2009年10月15日《南方日报》刊登朱迅的文章,周久耕要写“官场小说”,说明他对自己把握官场文化的能力很有自信。此举也引来了外界对“官场小说”的讨论。时下,官场小说大多是畅销书的热门,在各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往往占据重要位置,无论是关注度还是点击数和评论数,官场小说都居高不下。官场小说的大热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官场的心态,一部分是出于对官场文化的好奇,看官场小说主要用来满足窥探欲;一部分是官场中人,为自己能在官场险滩中全身而退寻找“官场秘笈”;  相似文献   

6.
一、战前的行政学在日本明治宪法体制成立之前,德国学者劳伦斯·石泰因(L.von Stein)对伊藤博文的讲课内容,以日文版《行政学》一书留存至今。明治时代,日本为建设近代国家,以西欧制度为参考,采取拿来主义,曾经将“三权分立”中的“三权”翻译为司法、立法和“行法”。值得注意的是,石泰因的行政学课程将“行法”转变成了“行政”,将支撑天皇制的官僚制组织的统治之术看作“行政”,对国内行政作了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东 《小康》2010,(9):9-9
曾挂职担任湖南临湘副市长的姜宗福在采访中爆出官场有很多潜规则。“潜规则”这玩艺儿,其实并非官场独有的专利,而这恐怕不过是诸多“官场潜规则”中无伤大雅的冰山一角罢了。  相似文献   

8.
“潜规则”.指那种上不了台面,进不了文件,甚至难以启齿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它无影无踪,却又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商界、文坛、民间均有,然而以官场为害最烈。拥有一定权力的官员作为交易的一方,想通过权力谋取某种利益的人作为交易的另一方,进行着“权为你所用,利为我所谋”的相互交换。“擒贼先擒王”.官场潜规则是各行各业潜规则的“王”。官场的潜规则如能得到有效惩治,社会其他领域的潜规则,也就难于逞威。  相似文献   

9.
为官杂谈     
为官杂谈周健行官者、领导也,公仆也。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偏激心理,认为清高者不屑于为官从政,不屑于与官为伍,认为官场多龌龊,为官多不廉。但也有另一种偏向,伸手要官脸不红,跑官闹官。C不跳。现实官场中“清官”、“好官”不少,但也确实存在“贪官”、“庸官”。...  相似文献   

10.
摇广东、辽宁等省纷纷出台规定,领导干部在“两节”期间违规收送钱的,一律先行免职,再按规定处理。节日往往是腐败行为高发的特定时段,这种腐败现象并非新生事物,是千年传承而来的官场陋规。“节日腐败”已由仅限于官场内部的陋规发展了横跨官场商界、影响全社会的潜规则,侵蚀着我们整个民族的肌体。而治理“节日腐败”的措施多是呼吁领导干部加强廉洁自律,增加对“日腐败”的处罚条款。这些体制内的防范惩治措施基本上没有跃出传统治模式。令人担忧的是,禁令措辞一年比一年严厉,“节日腐败”现象却屡禁止,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要根除“…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女性学概论>一书的学术体系和结构,强调了此书对于推进女性学学科发展的意义.作者认为此书整合了其它学科的大量新知,吸收了西方先进理念,展示了此书在学科创新及范式建立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据《南风窗》报道,在平舆县所属的河南省驻马店市,近来流行起了一种“拥抱礼”:官员们私下见面,或官员与民营企业家见面,双方先来一番热情“拥抱”,借机把对方身上摸一遍,确认对方没带录音机、针孔摄像机之后,方才放心接触。“拥抱礼”的出现,可谓当地官场的一道“独特风景”。它反映的当然不是当地官场中人变得如何彬彬有  相似文献   

13.
说“忠”     
任人唯亲是封建时代用人制度的痼疾。时代发展到今天 ,这种用人制度一直未绝迹 ,只不过上面又遮上了一层帷纱———任人唯“忠”。“忠”比“亲”带更大的隐蔽性、迷惑性 ,不易被人看出。它可以不同地域、不同宗族、无亲无故 ,没有老同事、老同学、老上级、老邻居的嘱托、求情。有权任官的官只要觉得对方平日“忠”于自己 ,知恩图报 ,听话 ,易驾驭 ,就可提拔重用。这样 ,往往会忽视对方的德、才、学、识 ,提拔起来对提拔者或许会有益 ,但被提拔者往往会成为庸才或奴才一类人物。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 ,都是我们所提倡的。但对某个领导…  相似文献   

14.
中西治学方式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星亮 《思想战线》2003,29(1):90-97
中西治学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在处理“学” (基础理论研究 )与“术” (应用研究 )关系时有所不同。西方的“学”与“术”是两种不同的层次 ,两者分工明确 ,而且紧密结合。而中国则“学”、“术”不分或有“术”无“学”。二是在对待“博”与“专”的关系时有差异。西方学者大多“先专后博” ,即先进入某一个领域 ,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做出成果后再扩大知识面。中国传统的学者多为“先博后专” ,即先打好扎实的基础 ,掌握广博的知识 ,然后再进入某一个专业领域进行研究。三是研究的注重点不同 ,即“点”与“面”的差异。所谓“点” ,即研究的视角集中在社会或文化的某一要素或某一主题 ;所谓“面” ,即研究的视角大多是一个专题或一个领域。西方学术注重“点” ,而中国学术强调“面”。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两面人”已成为官场的一道奇特景观。官场中的;“两面人”,往往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嘴上反腐败、行动搞腐败。贪官之中,官员的级别愈高,其廉政名言往往愈感人。这些言行不一的“两面人”,不仅严重损害了干部队伍形象,而且对领导干部核心价值观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时下,作秀之风盛行,令人眼花缭乱,有时装秀、模特秀、明星秀、官场秀、口号秀、名车秀等等,尤其是“官场秀”愈演愈烈。近年来,官场秀的弊端已涉及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层面,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7.
如今,正悄然出现一股庸俗、消极、颓废的文化暗流,侵蚀着官场文化的肌体和干部队伍的风气。诸如“段子”文化、“圈子”文化“、号子”文化“、杯子”文化等  相似文献   

18.
《春秋》1994,(2)
1943年秋天,老舍先生在他任教的青岛山东大学院内一所洋式平房里,花了足有两周的时间,阅读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大部分手稿。之后不久,老舍便当着王统照、孟超、吴伯箫等山大同仁的面,盛夸“此书乃必传之作”,“堪称民国第一奇书”。建国后,老舍念念不忘此书的出版事宜,但终因卷帙浩繁,政治运动频起,先生的遗愿未能实现。这部奇书的名字叫《尘世奇谈》,几经磨难,至今仍没出版,铸成中国文坛的一大憾事。笔者因工作关系,涉及此书,现将这部奇书的来龙去脉简要披露一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要善于学习和运用“规律”。他说:“要达到智勇双全这一点,有一种方法是要学的”,“什么方法呢?那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62页。以下引此书只注明页码)这里说了三层意思:第一层,“熟识”隐藏着规律的全面“情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某些贪官要“摆平公检法”、“摆平中纪委”、“摆平电视台”、“什么都能摆平”之类狂言的报道屡见报端。“摆平现象”的盛行,在社会,助长了不正之风;在官场,则滋生腐败,玷污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摆平现象”的盛行,摆没了老百姓对党对法律的信任,摆没了社会诚信,破坏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