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 ,提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人们都习惯使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表述。实际上 ,在 1 94 2年以前 ,曾流行过更值得重视、却长期被忽视的提法 ,即“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两种提法虽然并无本质的区别 ,但后一种提法更为准确、贴切和完善。在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时候 ,似应采用后一种提法。  相似文献   

2.
两千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了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将党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文化联系起来,是大有新意和深意的。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着重强调了民族精神的构建问题,他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这一认识显然是对前者的深化。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她涵盖了这个民族的人文风格、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道德风范、精神趣向等一系列既抽象又客观存在的精神文化成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向上与否、健康与否、科学与否、有无活力,她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  相似文献   

3.
“跨越”论,是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近几年来,这一提法在我国的许多著作和报刊上的文章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反复的、多方面的论证。然而,我认为这一提法是缺乏科学性的。在当前,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一“跨...  相似文献   

4.
世界的眼光     
我很欣赏“世界的眼光”这个提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它有着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过去我们谈得比较多的,是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与扬弃问题,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何发展与创造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与借鉴。问题在于,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也包括本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的交融互会,广泛地借鉴、吸收,似乎注意得不够,强调得不够突出。在信息及其交流手段不断更新,国际交往日趋频繁、日渐深入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5.
(1)概念与提法一种意见认为,应称“毛泽东经济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毛泽东经济思想是这个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另一种意见认为,可以称为“毛泽东思想的经济理论”,这个概念排除了毛泽东同志的错误思想。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首次提出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概念。这个全新的提法不仅有着历史上深厚的理论渊源,而且赋予了新时期的全新内涵。它是几代领导集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全新内涵主要体现为:人的心理问题不仅需要用“关怀”来做温暖的“加法”,更需要用“疏导”来做减负的“减法”,这是以往以人为本思想所没有涉及到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正>历久弥新、传扬至今的“四千四万”精神,源自上世纪70年代的乡镇企业。我第一次听到“四千四万”精神这个提法,是50年前的1973年2月,在原无锡县物资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中共无锡县委随之作了肯定,并倡导部署,开启了由内而外的传播和弘扬进程。无锡县是我国社队企业(1984年改称乡镇企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成立于1956年的“全国乡镇企业第一厂”——春雷造船厂就诞生在该县。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的文化哲学精神,是这个民族存在的“缆绳”,是这个民族繁荣的根基。以周恩来为典范所代表的民族文明精神,是中华民族必定振兴的一个希望的支点。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纪念周恩来的时候,应该研究以周恩来为人格代表的文化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弘扬民族精神要讲科学,要与时俱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 胡锦涛同志号召“弘扬中华 民族精神”,并特别强调要“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对于这一点我很同意。下面我就“弘扬民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建设和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钧 《前线》2005,(1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有一个新的提法:“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而且这个提法显然是同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何理解这个新的提法?如何达到“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目标?如何“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从而构建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本文从不同层面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1.
陈平 《唯实》1994,(12)
我很赞成贵刊第六期《怎一个“倡”字了得》的观点:“反腐倡廉”的提法不够科学,起码是太缺乏力度,太缺乏约束力。  相似文献   

12.
赵洪祥 《理论学刊》2004,4(12):49-50
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是其民族精神。没有令人振奋的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对我党的执政有着有益的启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最早见于先秦时期《周易》一书乾卦的《象传》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有道德的君子应该效法天体的运行 ,刚健有为 ,努力进取 ,凭借自强 ,以达永不停息。后来 ,孟子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发 ,提出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由来和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提法是我国的创造,是在总结全国各地特别是山东省等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有的文章说“农业产业化”在国外也称为“农业一体化”或“农工商一体化”,似乎国外也有“农业产业化”的提法。这个法说不准确,因为国外并无“农业产业化”的提法。在近年举行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学者发言中用了“农业产业化”,外国学者听不懂,经解释为“农工商一体化”才知道所指。实际上,在英文中“产业化”(industrialization)与“工业化”是一个词,说“农业产业化”无异于说“农业工业化”,是容易引起概念混乱的,所以不用这个词。我们只能说:国内外提法虽然不同,但所指内容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江泽民新时期的党建理论有四大突出贡献:第一,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以此替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传统提法,并以党章形式确  相似文献   

15.
冯景源 《新视野》2001,3(5):50-52
在谈到我国哲学研究的现状时,有同志提出,我国哲学现在处于贫困时期。对于这个看法,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一是因为这是我近年来多次思考的问题,二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哲学现代化问题与我近年来研究的特色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基础有关。 一、中国哲学“现代化问题”概念的界定及其核心内容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思考,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这个问题的提法是不是正确,或者说是不是科学;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提法是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03,(4)
近来,有些媒体上出现了“国退民进”、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国企不要同外企民企争利”等提法。这些提法与中央有关精神及我国经济政策严重相悖,是非常错误的。首先,从指导思想上说,这些提法违背了十六大再次明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这就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巩固这个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退民进”一类的提法,没有体现“两个…  相似文献   

17.
“领会精神”这个词组常常用来表现对重要文件、政策、领袖人物的重要讲话和著作的学习态度、方法和重视程度。这确是言简意赅的提法。但是,为什么要“领会精神”?目的并不完全一样。 开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后不久,某部门一位领导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求大家一定要“领会会议精神”。他说,学习领会四中全会精神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上级高度重视,现在大家都在安排时间学  相似文献   

18.
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精神文明决议,没有再提十二大报告“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法,这与十二大报告这个提法引起的一些争议有关,也与十二大以后关于共产主义的一些宣传有关。胡耀邦主持精神文明决议的起草,我是起草小组的成员之一。1985年12月17日的最初的提纲,曾经考虑同十二大“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法相衔接,用过“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提法。到1986年1月26日形成一个比“提纲”进一步的“要点”,就没有再提“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胡耀邦批印的提请…  相似文献   

19.
信息窗     
《湘潮》1987,(2)
对“立三路线”提出的新看法有的同志认为,“立三路线”的提法不符合事实。从一九三○年十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提出“李立三路线”,这个提法沿用了几十年。所谓“李立三路线”,即“李立三同志的政治路线”,事实  相似文献   

20.
研究总结历史经验一个根本性的命题,就是“实事求是地进行具体分析”。这个提法,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提法更用密些。对历史经验实事求是地进行具体分析,可以避免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逐步使认识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问题上,逐步达到全面地认识问题,深刻地认识问题,使认识符合事物的本质含义,从而得到正确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才是科学的。只有科学的具体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