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中央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深入民心,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今年国家扶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力度之大,使广大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井陉县抓住这个契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目标,深化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当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桂银 《唯实》2001,(1):26-28
土地分户承包经营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对我国的农业生产 ,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目前土地承包中的一些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应当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一、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 .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有待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规范。《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宅基地和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 ,由…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问题。 很多年以前,毛泽东同志就精辟地指出: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这其中,包含着我们党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的深刻认识。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中,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基于这个深刻认识,施行一系列有利于调动最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的方针政策,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以土生土长的乡镇企业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并为25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城乡 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民近一半的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农村发展对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紧密,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越来越明显,解决好“三农”问题更显得迫切和重要。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对深化农村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要言摘登     
农村小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中,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是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综合性指标,是衡量农村经济改革成败的标志,是保持农村稳定的关键。一、北京郊区农民收入现状 “九五”期间,京郊的改革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原则,在不断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加大了对农民家庭经营的政策支持力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农民家庭经营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直接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据郊区农…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他认为,必须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深化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将农民组织起来,调动各种因素发展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四个现代化。毛泽东的"三农观"对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滁州是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大包干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20年来,滁州人民始终坚持在稳定和完善大包干责任制的基础上,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大力构筑以实施“三大致富工程”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大格局。一是实施粮食集约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8.
正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三农"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自2004年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以"三农"为主题,有效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同时,提出了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深化农村改革,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调动农民和农村生产经营单位的积极性,把“吃饭农业”转向“市场农业”。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就是适应这个转变应运而生的,它是广大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一条改革新路,是深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在我国农村的逐步普遍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然而,在农业经济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适应农业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要求,并坚持土地制度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深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村土地改革,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四个"不能",设定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红线",也考验着改革试点者的智慧。我国农村改革是从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启的,在新形势下,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主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处理农村土地问题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直接参与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渴求知事、议事、决事的民主权利。村民自治,就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它不仅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在解决农村诸多矛盾问题、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等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奋斗》2015,(5)
<正>黑龙江省是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完善我省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提升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切实调动粮食主产县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意义十分重大。我省"两大平原"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改革试验田,承担着为相关改革措施出台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的重大职责,而完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对此进行有益探索,为健全我国粮食主产区利  相似文献   

14.
农业土地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所面临的极其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农地流转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地处全国改革试验区之一——阜阳地区的临泉县,近几年率先进行农地转租经营的实践与探索,闯出了一条农地流转的成功之路。 (一) 七十年代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机制和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改善了土地经营。八十年代初中期,由于二、三产业的发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五六年的时间,我国农村基本上完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冲破了“一大二公”、“三级所有制”的框架,从根本上解决了集体经济内部的“大锅饭“问题。使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生产、分配、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从一九八五年开始,农村工作重点,要转移到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的第二步改革上来。  相似文献   

16.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了全面部署。当前,如何积极、扎实、有效地推进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尤其需要通过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全面增强新农村发展的活力。一、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而农村改革又发端于土地承包。土地承包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和整个经济的繁荣。实践证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  相似文献   

17.
国家实行粮食直补政策以来,在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增产、平衡粮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人口广泛流动,土地的实际耕作者发生较大变化,而粮食直补仍由原土地承包人按照所承包土地面积领取,真正的种粮户、售粮户未能得到应有的实  相似文献   

18.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我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核心问题。只有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农村的阶级对立与阶级矛盾,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农村土地关系及阶级关系发生一定变化,为进一步解决土地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1990年在谈论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页)苏南地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概括的两个飞跃,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三个发展阶段 苏南地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87年,群众自发探索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粮食丰收,农民收入增加。农民逐步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