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萍  苗秋香 《学理论》2013,(20):63-64
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在延津县石婆固乡对239位农村居民关于农村环境状况进行了访谈,了解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调查发现,农民的环保意识有相应提高,但缺乏整体的环境观,不能深刻地认识环保重要性,环保知识较为缺乏,需要政府、社会等各方面提高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从而建设一个"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相似文献   

2.
曾嘉 《瞭望》2005,(10)
从2004年开始,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计划每年培训1000名大学生环保社团成员,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希望通过这一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各地高校环保公益活动的质量。 这一活动很有必要而且应该推广,应该把大学生培养成环保志愿者、环保公益活动的骨干,让他  相似文献   

3.
我国"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亚文化"与"主文化"的相互抵触、慈善组织及个人的诚信的缺失以及在"藏富意识"和"仇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缺乏"第一行动集团"的引领等因素共同抑制了公众慈善意识的培育,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培育公众慈善意识,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上海社区发展的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安定的社区治安秩序,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团结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并为2010年建设配套设施齐全。环境舒适优雅、管理规范有序、保障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社区奠定基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需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社区各种资源。一、社区资源共享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直要意义社区资源,是指社区内固有的各种可以促进社区发展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包括物质、人才、知识、文化意识传统等。社区资源是社区发展的源泉。由于传统体制和观念的影响,社…  相似文献   

5.
王璐  高原 《学理论》2009,(20):79-80
绿色社区是我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它是通过政府的主导加之民间环保组织以及公众参与等途径以社区环境管理为核心的社区建设新理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绿色社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阐释应从政府的主导作用、民间志愿者组织环保践行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等角度构建绿色社区。  相似文献   

6.
邱艳 《学理论》2014,(20):62-63,76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社区中智障弱势群体的社区照顾必要且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我国正处于由"亚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变时期,社区服务专业化呼吁专业的服务机构的出现与发展,我国智障人士社区照顾应该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及资金支持下,由专业的非营利机构提供专门化的社区照顾。  相似文献   

7.
正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是一个有着2369户"小家"聚集起来的"大家",在家庭文明培育过程中,经历了让老百姓"走出小家,走进大家和社区,再从社区到家庭,把绿色文明带回家"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有意义的过程。梅陇三村是一个历史上的城乡结合部,以动迁户为主的居民区,人员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样,素质参差不齐,环保意识欠缺,有着大多数老旧社区的治理顽疾。居民区党总支意识到必须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去凝聚和吸引大家才能促进家庭和社区的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民组织化:农村社区发展的内源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区发展对于实现我国整体发展目标具有特殊的意义.当前的农村社区发展,受限于社区内部的物质基础、社区秩序、发展目标和居民参与意愿等,农民组织化则是解决农村社区发展限制性因素的根本途径.为使农民组织化能应对来自社区内部的挑战以推动社区发展,需要营造有利于农民组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具有非经济功能的农民组织,同时建立组织激励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27)
以"双因素"理论为视角,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务员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应在完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监督机制等保健因素的基础上从公务员的绩效考评、晋升、培训、奖惩、责任意识等方面发挥激励因素的关键性作用。以保健因素为基础,以激励因素为导向,从而达到有效激励公务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崔岩  尹木子 《青年研究》2015,(3):11-19,94
基于对"世界价值观调查"中有关我国的数据分析,本研究关注我国公众在环保组织参与中呈现出来的特点,分析了不同环境意识对公众环保组织参与的影响。同时,本研究还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分析了公众参与民间环保组织的动机。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现阶段我国公众参与民间环保组织的动机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现实客观存在的环境问题,即污染驱动下的被动环保参与;二是公众对国家机构和民间组织没有太多信心,这反而促进了他们较强的政治行动倾向和参与行为。研究表明,"环境维权"是当前我国公众环保参与的主要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11.
社区警务信息化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区治安形势严峻,而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社区民警信息化意识薄弱,工作效率低,信息化人才缺乏,资金、设备不足,各警务信息系统整合度偏低,社区警务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因此,必须端正思想认识,转变工作模式;明确警务职责,补强警力;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机制;促进系统整合,提高信息研判;促进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警务效能。  相似文献   

12.
杨扬 《学理论》2010,(15):80-83
公民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南方雪灾、"5·12"地震灾害等公共危机事件促使我国公民意识崛起,但在事件过后,人们在常态的社会生活中能否继续保持和发扬公民意识值得探讨。城市社区是政府基层组织单位,具有与辖区公民"面对面"的互动优势,居民自治是社区发展的重中之重;社区既面对政府,又面对辖区公民,与公民的日常生活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社区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有效载体,是建立公民社会的基础:通过改善社区治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引入公众参与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改变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大力开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等)可以有效强化公民身份的认同感,促使公民意识的产生和持久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事前审查缺乏、信息不完善、资金流转和使用不透明等原因,P2P网贷平台的从业者不断陷入刑事法律风险。有必要通过加强事前审查、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监督资金流转和使用,引导平台自身远离经营红线等途径规范P2P网贷平台的运营。  相似文献   

14.
以混合方法讨论我国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社会抗争动员的影响可知,当下,我国社会的群体抗争动员结构尽管也存在"组织""空间"等因素,但实际上均以人际关系网络为其支配性基础,这与西方社会以组织、网络和空间等因素多元组合的社会运动动员结构既有相近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由临时性关系行动者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注重对外动员;而由熟悉的人际关系群体发动和参与群体性事件,其动员则既有对内动员也有对外动员。  相似文献   

15.
以全国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为切入点,简要分析其发生原因及危害,重点走访武汉各高校,对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其生态环保意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如下:环卫局应为人民日常生活提供生态环保的可行条件;加大生态环保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环境质检部门应定期公布相关信息;各级政府加强环境污染监管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居于城市边缘地区的"村改居"社区是一种特殊的城市社区,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抽样调查表明,"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总体较好,但也存在社区文化形式单一,质量不高、参与意识淡薄、发展不平衡等不足。加强"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应该从社区和谐文化理念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社区文化活动的可持续性、社区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7.
陈平 《理论导刊》2019,(2):47-53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基于多元治理的理论支撑、传统社区治理的博弈困境以及部分参与主体的冷漠态度。从社会组织的视角审视社区治理实践,治理主体力量差异明显、治理体制僵化、共同体意识淡漠等导致社区治理绩效低下;而基于利益激励、制度保障及价值引导的项目制、协同制和联动制都存在部分困境。"吸纳型治理"作为一种纳入利益因素、价值关切及制度考量的综合治理模式,应该是推动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排污税费制度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环境经济学,法律基础来自于污染者负担原则,担负着生态环境有价功能、环境资源配置功能、污染成本矫正功能以及环境污染预防功能。我国排污税费制度历经缴费主体的扩大、资金使用方向由专款治污到纳入公共预算的变化、资金使用方式由返回排污主体到无偿征收的变化、具体措施由"超标收费"和"单因子收费"到"排污收费、超标处罚"和"多因子收费"的变化,逐步体现出排污税费制度完整的功能形态。通过功能嬗变的梳理,提出了我国排污税费制度今后应将缴费主体扩大至个人、以环境污染成本制定排污标准、形成协同的环境法律制度格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性的阴影下,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面对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结构,培育现代城市社区的"共同体意识"是社区共同体建设的核心问题。积极构建社区参与共同体、社区服务共同体、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共同体和社区自治共同体,是重建社区"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混合方法讨论我国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社会抗争动员的影响可知,当下,我国社会的群体抗争动员结构尽管也存在"组织""空间"等因素,但实际上均以人际关系网络为其支配性基础,这与西方社会以组织、网络和空间等因素多元组合的社会运动动员结构既有相近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由临时性关系行动者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注重对外动员;而由熟悉的人际关系群体发动和参与群体性事件,其动员则既有对内动员也有对外动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