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由于市场的失灵与政府的作用,在行业管理中产生了自律与他律两种治理模式。旅游行业治理需要自律与他律结合的模式,这就要改变传统的以行政主管机关为主体并注重强制性行政规范的做法,而要建立旅游业行业协会并更加重视民商事法律制度的作用。西安地区也应按照这样的模式来构建自己旅游行业的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费尔巴哈论》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简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原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后逐步转向唯物主义,并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积极意义。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超越,其中主要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分析,理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当今仍具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资本论》经济学—哲学批判内在统一的哲学底蕴在于其唯物史观性质。唯物史观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开展提供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依据,而在经济哲学批判中唯物史观得以深化。由于《资本论》学科性质的二重性,唯有从经济学—哲学批判内在统一的理论视角,才最有可能在理论上阐明《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唯物史观的深化,从而揭示、挖掘和把握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唯物史观的新的存在方式和新的发展,并为推进唯物史观的再认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一种普遍主义的思维模式,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其构建的正义理论是普遍适用,能够超越一切地域、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因而必将面临不可实现的困境.在当代,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这种普遍主义正义理论进行了釜底抽薪的批判,在社群主义看来,正义是存在于历史之中的,普遍的正义是不存在的.唯物史观认为,正义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具有阶级性;抽象的、超越时空、普遍适用的正义只是理论上的幻象,实践上的乌托邦;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其同样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曹洪军  苗青 《理论导刊》2021,(3):98-104
恩格斯在批判唯心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上,侧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揭示了道德的物质生产实践起源、作为意识形态本质的两重性及其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侧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论证了道德的辩证统一判断标准、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及其二元功能作用。进言之,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系统论述道德问题的第一人,明确了道德研究的具体对象和实践价值指向,构建了道德研究的基本内容体系框架和独特概念范畴,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有机结合的道德研究方法论。因此,尽管就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形成而言,恩格斯自谦为“第二小提琴手”,但就其对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言,堪称“第一小提琴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论证了共产主义革命的解放全人类的任务之后,施蒂纳唯我论发起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抹杀个人利益的攻击对马克思发生反面促动作用,使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转换视角,又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造社会关系,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具有双重重要意义,一是它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二是它正确地规定了个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阐明这个观点有助于我们匡正往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思想轻视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体利益的不当意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对生态问题的研究,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并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新发展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把协调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等方面作出了贡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则在于强调和警示人类必须按生态平衡规律办事,和谐发展;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搞好生态经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生产方式,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晚年根据时局变化,在无产阶级政党的解放方式、基本原则、最终目标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恩格斯晚年政党思想与马克思政党思想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政党思想的捍卫与发展。作为最坚定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觉传承捍卫恩格斯晚年政党思想,达到缅怀革命先辈继承革命精神、坚持以民为本共谋为民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不动摇和加强党内建设实现自我革新,并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之目标。  相似文献   

9.
尹志 《学理论》2012,(23):34-35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资本家越来越富有,资产阶级因此鼓吹资本主义制度是最自由的制度.然而,并不像资产阶级所标榜的那样,工人阶级却并没有绝对的自由.在工资的掩盖下,资本主义剥削的罪恶被隐藏了,工人正逐步走向越来越不自由的境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施蒂纳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利己主义思想。对施蒂纳的思想从理论基石、思想根源以及思想史的角度做了多层面的批判辨析,对我们今天理解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真实关系有着有益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提出了通往社会主义的两条道路。第二国际理论家由于对唯物史观的庸俗化解释,使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陷入了僵化。1914年之前列宁的思想框架总体上处于第二国际影响之下,然而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列宁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取得了新突破,为其后来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哲学基础。坚持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别发展阶段特殊性的辩证法,是列宁提供的重要方法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仍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和群众史观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使其成为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的又一次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自我意识包括个体自我意识和社会自我意识。社会自我批判是社会自我评价的否定形式,是社会自我意识自觉中强调客体否定意义的方面。社会自我意识达到自觉的状态方为社会的理想状态,也即意谓着社会自我批判应该成为社会的常态。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晚年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关注研究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一方面思考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问题。并要求德国党的领导层对社会主义深入研究,摆脱旧观念,提高理论水平。为此,恩格斯加强了对教条主义的批判、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剪裁事实的公式。  相似文献   

15.
从单个意志的角度出发,阿尔都塞认为,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立足原子式的个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意志的空洞的推理公式,展现出一种“认识论真空”,因而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恩格斯实际上是在要素与整体的关系意义上阐发单个意志及其合力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合力论”紧紧地依托资产阶级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并不是空洞的推论公式。通过对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考察,“历史合力论”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所具有的内在矛盾,进而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彰显其所具有的批判意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可以做任何不损害他人事情的权利,是人所固有的、不能剥夺东西,而自由又无处不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个人自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现实的资产阶级社会严重阻碍了人的自由,必将被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新社会所取代。自由主义拒斥他人强制,主张秩序的自然生成,反对社会革命和制度设计。将两者作比照,有利于更好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也能够为推动当代中国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思想启发。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公式化解释框架表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线性决定和反作用关系。其中,文化只是被决定者。这种生产力决定论其实是传统哲学(传统唯物主义和传统唯心主义)制造抽象理论元基点的形而上学理论方式。按照马克思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确立社会历史实践本体论的哲学变革理路,可以把唯物史观的解释框架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循环。其中,文化又构成了生产力、经济和政治的源泉和基础。我们需要确立社会历史实践整体观,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后,确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自觉,为进一步的生产力提升、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和社会进步,充实文化上的源泉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场域,承载着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轨迹。马克思在相关著作中阐述时间维度重大意义的同时,也对空间问题进行了论述。其社会空间批判思想不仅揭示了空间发展的内在悖论,也是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现代性批判的重要标识。生产性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空间思想的出场语境,构成了空间悖论的首要前提。通过对城市空间和全球空间的深入剖析,马克思集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剥削,认为其不仅是对个体空间的占有和侵蚀,也是引发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这是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的空间悖论,也是生产方式本身无法逾越的空间界限。资产阶级正是借助空间的拓展和延伸,实现了空间中物的生产向空间本身生产的内在转变,建构了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全球空间发展机制。唯有超越空间悖论之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建构平等正义的空间秩序。马克思的空间批判思想对于实现人类栖居都市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自由"国民"与奴隶之"部民"是近代中国"国民性"书写中两种迥异的叙事取向。它更是可在一定时间维度内检视国人如何思考"自由"范式的一幅智识图景。为实现"国民性"书写的政治谋划——改变"部民"品性以型塑"新国民","自由"之先定承诺作为审视标准被嵌入到此历史叙事中,连续的历史由此呈现为显著的断裂。然而,此"先定承诺"作为共识极为脆弱。"国民性"书写背后是践履"自由"之"先定承诺"的困境及政治分裂。如此,此历史叙事使革命者和自由知识分子都找到了实现各自政治目标的理论支持和手段。这使他们都可根据自己的"偏好"去建构一种新"国民性"的历史连续性,并无需追问其是否接近历史真实。此类谋划亦恰恰展现了各政治势力是如何在文化政治视野内去把握建构政治秩序的叙事技艺。此技艺与践履"先定承诺"间的张力奠定了此类谋划至今一直就存在的政治紧张。  相似文献   

20.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将社会批判与自我批判有机融为一体的典范。就社会批判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批判所向实质是资本主义商业文明,这种批判主要包括对劳动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化的批判,对资本的批判和对货币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批判,对人的物化和异化的揭露,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们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