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队伍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个群体,在分析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适应现状的基础上,剖析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城市适应必须要加强素质提升的思路、模式以及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民工步入城市,其带来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成为新型城市文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就是在新型城市文化以及其他居民构成的外部环境中,新生代农民工随着经验积累调整自身行为以获取更高适应度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有效的互动渠道、相互协调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及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度的关键问题。打破个人资本积累恶性循环、正确对待乡村文化、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等,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度。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模式选择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民工在面对与传统乡村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迥异的“城市性”时,选择的适应模式大致有两种——“融入式”的适应和“在城市中重建乡村社会”的适应,后者是目前农民工城市适应模式的主要选择。本文从农民工自身素质和城市排斥力两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导致该群体选择“重建乡村社会"这一独特城市适应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介于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的社会特殊群体"农民工"能否融入到其所服务的城市中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心城市之一的哈尔滨,制造业农民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通过从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对哈尔滨市制造业农民工城市适应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制造业农民工城市适应状况的特点和制约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生活条件差、就业服务缺失、社会保障程度低、归属感不明确和自卑心理过重。促进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思路和对策在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和发展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9)
由于民族身份的烙印和族际的差别,少数民族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自卑与不满的不良情绪、遭受排斥和孤独寂寞的不和谐人际关系、城市归属感严重欠缺。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加强民族认同宣传,组建公益性辅导机构,呼唤企事业单位给予人文关怀,少数民族农民工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我社会心理调适能力等,培养少数民族农民工健康的心理认知,推动少数民族农民工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柯仲甲  桂晓书 《学理论》2012,(11):73-75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由农民工群体中分化出来的群体。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该群体的学术研究也趋向多样化和专业化。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该群体融入城市的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描述,对近年来相关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进应当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三个环节进行。  相似文献   

7.
王红丽 《学理论》2014,(4):177-178
随着政府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获得了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的机会。但是由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进入城市公立学校之后,由于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了许多的不适应,出现了城市文化融合困境。如何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文化融合,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是我们须要面对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社会排斥视域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农民工群体开始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镇农民工的核心群体。但是他们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严重影响了其融入城市的进程,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社会影响。为此,必须采取全面的反社会排斥对策,逐步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创业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的制度环境、个人素质和创业机会等,不论是在农村创业,抑或在城市创业,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都概莫能外。提高经济资本是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城市适应的基础;增加社会资本则是其城市适应的保证;提升文化资本及心理认同,是其城市适应的归宿。因此,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地域多元化和制度的开放性;实施资产社会政策和制定更人性化的制度安排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创业。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10)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随着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从农村涌入了城市,承担着建设城市的重要的基础工作,为城市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们本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由于我国传统观念和城乡社会二元的制度结构等原因,他们虽然身在城市,然而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中去,成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本文立足于分析农民工文化生活的现状、融入障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目前有农民工超过500万人,这支劳动大军活跃在八闽城镇的建筑工地、工矿企业、制造、运输和服务等各个领域,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贡献。同时,这个群体也存在若干思想问题和诸多职业、生活方面的困难。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要使农民工健康地生存和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城市文明发展,就必须充分重视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为正确把握农民工的思想状况,  相似文献   

12.
随着金融危机的结束,大批农民工再次涌入城市,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农民工群体不断壮大,他们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自身的生活、工作条件却极为艰苦。应当通过广泛的社会保障解决农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31)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渴望被城市所接纳。虽然,近些年政府和全体社会加强了对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关注力度,但是由于农民工群体不再是一个同质的个体,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使得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其解决对策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具有深刻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城乡二元结构、再社会化、内局群体与外局群体、资本、污名化与标签、亚文化群体、底层精英等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社会融入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调查显示,现实中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面临着收入低、交往面窄、对打工地居民和政府的认可度不是很高、对城市归属感不强等问题。要使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成为可能,就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消除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存在的偏见与歧视,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内部已经悄然发生代际更替,新一代农民工正逐渐代替第一代农民工群体而成为农村流动人口的主力。相比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具有年龄轻、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城市生活有更强烈的憧憬和向往等特点。本文将从实证角度进行“80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状况和就业收入的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29)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的主要社会群体。"农民工"这一称谓的出现便带有一定的"贴标签"色彩。追溯"农民工"群体的历史,基于社会学中的标签理论,对"农民工"群体的产生及其社会标签的形成原因,如制度因素、外出动机、大众传媒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进行深入剖析,从政府、农民工及城市社区等角度入手寻求"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去标签"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然成为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力.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以及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不断壮大,社会保障的缺失情况也愈加严峻,这严重影响到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成为了当前学界的一个焦点.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从民生层面土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相应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4)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过渡性群体,作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性群体,他们融入城市的意识与其父辈农民工相比是非常强烈的。而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新生代农民工必然会实现市民化,但目前在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仍存在着一些困境。  相似文献   

19.
城市社会文化对农民工文化权利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工作为城市社会文化的建构单元,通过与城市社会的双向互动,使当代城市社会文化呈现出和谐性、包容性、多元性的特质。因此,要充分利用当代城市社会文化环境,通过有序政治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工作机制、建立农民工文化权利实践机制等途径,实现农民工的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对文化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更加关注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身份、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农民工既无法享受到户籍所在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又没有被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处在"两不管"的尴尬境地,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真空"地带。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民工文化权益的保障需要政府、用工企业、社会力量和农民工群体的共同努力,但由于政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其在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中承担着无可替代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