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婕 《中国司法》2010,(3):109-111
从各国和地区法律援助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法律援助咨询是律师等法律援助服务人员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在一些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法律援助机构通过制定法律援助咨询计划、明确法律援助咨询服务标准,开通全国性或者地区性法律援助咨询热线、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签约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咨询中心及其他法律服务机构专业人士的作用,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便捷、优质、均衡化的法律援助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2.
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工作者在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特别是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笔者就法律援助发挥职能优势参与和服务社会矛盾化解这一课题作一探析。 一、法律援助参与和服务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弱势群体是一群需要社会和国家给予帮助和支持的群体.而法律援助制度是一项具有正当性、有效性特点的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有效救济的根本途径之一.法律援助制度的制定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援助制度,才能实现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目的,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主要对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法律援助制度完善措施的提出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徐虎 《法制与社会》2012,(20):13-14
法律援助其不仅能起到化解社会矛盾的功能,于此同时还能促进底层弱势群体的,促进权益的实现,最终能够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互帮互助,法律援助以及社会正义的良好氛围。各国在吸收法律援助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都在积极探索本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其中以政府资助的法律援助工作于开业律师从事的法律援助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政府应该积极鼓励高校法律援助组织的建立和活动,可以通过相应的奖励和鼓励机制来促进高校法律援助中心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与服务,从而和政府法律援助事业一道共同推进我国的法律援助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5.
赏秘芳 《法制与社会》2014,(15):259-260
当今社会,在总体稳定的大趋势下,社会矛盾纠纷也时有发生。我们要正确面对矛盾,对所发生的矛盾要认真分析原因,并使其能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6.
2003年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实施,推动了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而作为一种负载着多种社会功能的法律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变革中的社会实际需求。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着立法层次较低、法律关系不清晰、适用范围模糊等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法律援助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据我国国情进行科学的立法选择。  相似文献   

7.
姚磊 《天津检察》2008,(1):35-36
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上,对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因素而难以通过一般意义的法律救济手段保障自身权利的社会弱者,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援助制度设立的最直接目的即在于保护社会弱者的合法权益和确保司法的公正。众所周知,法律服务具有有偿性,而这一有偿性已成为公民平等获得法律帮助的最大障碍。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当事人得到的法律服务将会明显的优于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其无法获得法律服务的社会弱者。  相似文献   

8.
法律援助是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公证、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对社会困难或弱势群体实行法律援助,是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公正的法律保护的要求。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合法权益遭受不法侵害或面临灾难事件时,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期许、对救济的渴望显得尤为强烈。法律服务中的公证以其自身的职能在为公众提供着一些援助,通过法律援助履行着它的社会责任,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刘耀堂 《中国律师》2012,(10):17-17
9月14日,全国律协在京召开法律援助工作委员会、公益法律服务与社会责任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由全国律协法律援助工作委员会主任、公益法律服务与社会责任委员会副主任佟丽华主持,全国律协会长王俊峰,副会长、公益法律服务与社会责任委员会主任朱征夫出席会议。全国律协秘书长周院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周院生秘书长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律师是法律援助工作的主力军,在公益法律服务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等  相似文献   

10.
法律援助的宗旨是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使他们能与其他公民一起平等地站在国家法律平台上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现自身的公平与正义。那么,怎样完成这个宗旨.实现我们所设计的目标,使法律援助制度得以全面落实.使法律援助资源的利用,实现最大化、最优化,真正使广大困难群众得到优质高效和满意的法律服务,成为摆在我们深化和拓展法律援助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谈法律援助与社会救助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婕 《中国司法》2008,(5):64-68
由民政部负责起草的《社会救助法(草案)》将“法律援助”作为“专项救助”的一部分,与“医疗救助”、“司法救助”等一起被纳入了该法的调整范围。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欠考虑的,甚或是错误的,法律援助不应该被纳入到社会救助法的立法调整范畴。笔者现拟从社会救助和法律援助的概念、体制机制、立法政策渊源、实践活动等探讨以下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法律援助是法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律援助条例》的颁行,对政府法律援助与民间法律援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课题。根据《法律援助条例》,政府应当承担向公民提供法律援助的义务。对此,民间法律援助组织应将工作重点转向发挥专长,补充政府法律援助之不足,并促使政府切实履行法律援助的职责和义务,以便更加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3.
谢佑平 《中国司法》2008,3(1):52-55
律师职业,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职业,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律师在协助社会主体认识法律权利、正确行使法律权利和救治被侵害的法律权利,促进社会法律秩序的建构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我们用法哲学的眼光来审视与律师职业相关的若干社会条件时,我们不难发现,无论过去或现在,社会条件不同,律师职业的外在样式和内在机制表现便存在差异。因此,研究律师职业与不同社会条件的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环境的改造,促进我国律师职业的改革和完善,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永贞 《法学杂志》2007,28(2):132-134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19世纪80年代产生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与安全、保证人民基本生活、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重要机制.我国也不例外.社会保障是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社会保障基金是支撑这张"安全网"强大的物质基础.没有它,社会保障的功能就难以发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有充实的社会保障基金,否则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就是句空话.  相似文献   

15.
法律援助的管理,是指国家通过设立法律援助制度,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提高法律援助实施质量和效率,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都能平等地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的行为过程。它包括对法律援助机构的管理、法律援助实施的管理和法律援助人员的管理三个方面。一、法律援助机构的管理法律援助机构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制定规范性文件和工作规章。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是中国管理全国法律援助工作的法规依据,各省、市、自治区还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和政府令,是管理本区域法律援助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司法部、地方各…  相似文献   

16.
论商誉与商标的法律关系——兼谈商标权的自由转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聪颖 《政法学刊》2010,27(1):52-58
从创建商誉的过程看,商誉具有整体性、依附性、专属性以及流变性等四方面的特性。与商誉的这四方面特性相适应,商誉与商标之间所呈现的是一种彼此独立但又交互影响的关系。尽管在某些情形下,商誉对于商标价值的形成、利用和保护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并非是决定商标权确立和保护的根本基础。而在商标权的转让方面,虽然商誉无需与商标权一并发生移转,但其仍对商标权的转让起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关涉民生的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它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组成,国家、用人单位和社会成员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主体,社会保障利益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客体。深入研究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中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推进我国正在进行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孙建 《中国司法》2009,(5):104-105
2004年,台湾地区当局正式公布《法律扶助法》,建立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台湾称之为法律扶助。“法律扶助,乃是指对于需要专业性法律帮助而又无力负担诉讼费用及律师报酬之人民,予以制度性之援助,以维护其宪法所保障之诉讼权及平等权等基本人权。”根据《法律扶助法》,台湾法律援助包括诉讼或仲裁的代理或辩护,也包括法律咨询,调解、和解,法律文书撰拟,以及“其他法律事务上之必要之服务及费用之扶助”,“其他经基金会决议之事项”。  相似文献   

19.
论行政主体防灾减灾义务的法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书笋 《河北法学》2011,29(12):88-93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任务。在进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时,比较容易忽视的就是对行政主体的防灾减灾义务的规定。而行政主体防灾减灾义务的履行程度是衡量行政主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从这一角度来讲,对行政主体的防灾减灾义务进行法律构建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行政主体承担防灾减灾义务的法理基础、防灾减灾义务的范畴等的探讨,进一步提出行政主体防灾减灾义务的法律构建框架。  相似文献   

20.
吴汉东 《法学家》2003,(6):14-19
一、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而言的.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