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青年婚恋问题都是大问题。当代广州青年婚恋思想遭遇到传统婚恋观念与新兴社会婚潮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择偶观、婚姻观、家庭观和性观念。广州青年婚恋观中存在过于追求个人感受、不敢承担婚姻责任、性责任意识淡薄以及误读夫妻关系等问题。要引导青年婚恋"不昏",需要学校、社会和大众传媒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2.
张迎秀 《工会论坛》2010,16(3):151-152
"闪婚"是男女双方在极短的时间内从相识、相爱到结婚的一种实质性婚姻模式。"闪婚"出现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变迁、竞争的加剧、交际圈的狭小、结婚和离婚程序的简化及社会舆论的宽容、择偶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面深刻的转型,农村青年婚育观念和婚姻行为处在不断演变和调整之中。农村贫困地区青年通婚圈不断向外乡镇、外县市、外省市扩展,择偶观偏重个人资本。农村贫困地区青年生育观念更多地保持着农业社会的传统,同时也带有社会转型期的某些特征。值得关注的是,农村贫困地区新生幼儿性别比严重失衡,有关部门亟需调整相关政策,及时遏制农村人口结构失衡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目前结婚消费的节节攀升,给青年婚恋造成很大的压力,一种不买房、不买车、不买钻戒、不拍婚纱照、不办婚礼、仅领结婚证的裸婚观念悄然而生。裸婚回归了婚姻的本质,是婚姻爱情走向文明进步的标志。但由于一反传统和触及市场消费、女方利益,裸婚在推行过程中受到了重重阻碍,还不被广泛接纳,甚至饱受争议。通过对裸婚推广理由、意义的阐释,相信更多人们会逐渐改变观念,对裸婚予以正视。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分析研究社会转型期我国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伦理观念,对于引导青年价值观念的理性化发展,对于建设新型婚姻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准则,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婚恋观念现状 7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家庭的规模和结构正在缩小。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成长  相似文献   

6.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在主题、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等方面娴熟地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盛行的以金钱为轴心的爱情与婚姻,抨击了只注重物质、门第而不注重男女双方之间的爱情的婚姻。通过对几对青年男女结合过程的描述,一方面,作者批判了腐朽的旧的爱情与婚姻观念;另一方面,作者宣扬了自己关于完美婚姻的观点:既注重物质也注重爱情的婚姻才是完美的,完美的婚姻应该是物质与爱情的完美结合。本文拟探讨《傲慢与偏见》中主题的讽刺。  相似文献   

7.
幸福的婚姻生活是令人向往的,但现实却常常使相当一部分青年的婚姻理想跌落。五十年以前,钱钟书曾形象地把婚姻比喻作“围城”,展示了当时人们对婚姻两难选择的矛盾心理状态。今天有关“围城”的困惑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解除,相反有关“围城”的讨论此起彼伏。上海青年婚恋调查中就发现:对“围城”现象表示认同和强烈认同者高达40.31%,其中42.43%的人为已婚者;相当一部分青年(占认同者总数57.57%)还未“进城”就已对“城内的生活”产生怀疑与失望。在对“结婚是爱情的坟墓”这一观点所作的判断中,有近20%的人明确表示赞成,25.56%的人不表示异议,相比之下,持坚决否定态度的人仅占11.65%。“围城”理论直接导向青年的婚姻实践,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怪”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年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在刚刚过去的100年间发生的变化超过了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民族婚姻史.从西风东渐的20世纪初开始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到21世纪的初叶青年的恋爱婚姻家庭观念与国际潮流全面接轨,当代中国青年经历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激烈反叛;享受过羞涩的自由恋爱、稳定的婚姻、继承过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正在品味着张扬的自由恋爱、开放的性观念、高附加值的婚姻、不断提高的离婚率、晚婚晚育和少子化带来的全部自由和压力.本研究以大量的历史文献、统计数据和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青年发展状况的大样本调查为依据,试图还原当代中国青年恋爱婚姻家庭发展的过程并揭示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美国婚姻制度新趋向——契约婚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离婚率越来越高,给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的一些州提倡人们缔结契约婚姻,夫妻双方完全自愿订立的一种新的婚姻形式.法律不阻止夫妻采用"无过错离婚"的婚姻形式,但男女双方必须在结婚前进行选择.当男女双方一致选择契约婚姻形式时,那么双方要订立协议保证终身相伴,不轻易离婚,除非一方有明显的严重过错.即通过契约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离婚的选择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0.
"80后"中国女性婚姻观念变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女性作为我国的首批独生子女,其不同以往的成长环境促成了新的婚姻模式的产生,引起了人们对婚姻内涵的全新思考,从婚姻主权、择偶标准、婚姻目的、家庭观念以及对离婚、再婚的认识分析她们的观念变化及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婚姻法对意思表示瑕疵的婚姻形态仅规定了因胁迫而缔结的婚姻,实际上,在缔结婚姻行为中传统民法规定的各种意思表示瑕疵形态都是存在的。为此,一方面可以在现有的民法体系中通过法律解释来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应修改婚姻法,将存在意思表示瑕疵的婚姻形态确定为虚假婚、错误婚、欺骗婚、胁迫婚。  相似文献   

12.
婚姻法<解释(一)>第4、5条有不完备之处1.离婚诉讼当事人不符合结婚条件;2含有逻辑矛盾;3补办登记不易实现;4.司法人员可能借此规定徇私裁判.所以新婚姻法第8条不合理.应在限制对象、限制条件上再行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3.
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客观的东西,具有理性、规定性、公开性、稳定性、特别是唯一性等特点;爱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心理感受,属于主观的范畴,具有感性、随意性、隐私性、易变性、尤其是多样性等特点.爱情是两性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婚姻是两性关系的一种主要形式;爱情可以超越婚姻,婚姻不能左右爱情.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决定了一个社会及其成员应该始终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这个基本前提,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婚姻规范.  相似文献   

14.
由婚姻的概念纷争引起的关于婚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们对婚姻概念的认识分岐来思考婚姻现象的特殊性 ,认为婚姻这种人类社会的两性关系形式 ,是以男女两性的性的差异和本能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男女两性共同生活关系。婚姻以其主体的差异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时间的永久性、社会的认可性、排他性为其构成要素 ,并承担特殊的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框架下,国家法与民间法同时存在并引发冲突,尤以婚姻家庭领域为甚。婚姻习俗与制定法发生冲突,使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关系遭受重创,协调两者冲突尤为关键。以天津农村地区为例,对婚约、彩礼等传统婚姻习俗的存在状态进行考察。婚姻习惯与制定法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譬如婚约的效力、彩礼的性质、彩礼返还条件及比例等。在坚持现行法律规定和精神的前提下,在民事尤其是婚约与彩礼纠纷审判中引入习惯,积极运用习惯解决相关法律纠纷,是解决纠纷、协调冲突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青少年乙肝病毒携带者面临着就业、婚姻、教育、社会交往等各种排斥,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公众缺乏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科学认识,乙肝病毒携带者缺乏对自身疾病的科学认识和健康心态,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政策不健全。因此,必须建立社会公共卫生预防机制,减少社会公共安全成本,从根本上消除偏见和歧视。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重大变革时期,人口快速老龄化与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相伴随,成都市出现隐婚老年群体,但却不得不面临其中存在的风险和人身、财产权益无法受法律保障的现实。即使有些老人合法再婚,但再婚后离婚的老年人远比原配夫妻离婚的多得多,且离婚率在逐年增加,长此以往,将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作为社会细胞的婚姻家庭制度。这已经作为社会现实问题对《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和婚姻法适用等问题提出了修改的要求。本文以对成都市老年人再婚现状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和样本,剖析了老年人再婚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法律权益保障机制的具体、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从预防和化解因老年人再婚而产生的各种纠纷、矛盾为视角,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把该问题的解决作为社会管理创新一项实实在在的问题提出来,以期引起更大的关切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透析婚俗与法的关系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婚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形态,就目前我国的婚俗来分析,基本呈现出现代的、健康的、发展的婚俗状态的同时,也具有与现行法律不协调甚至冲突之处。解决这种冲突,不能简单地以"俗"定"法",而应期待物质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9.
在 2 0 0 1年修订实施的婚姻法中 ,增加了无效婚姻制度 ,规定了婚姻无效的法定情形。这是对 1980年婚姻法的补充 ,这一补充使婚姻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男女离婚诉权平等是平等的要求.在妇女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和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限制男方离婚诉权不利于对女方、男方、子女权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也违背了婚姻法自身体系的一致性,其实施效果也极差;它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漠视诉权、固守传统婚恋观念、固守厌讼观念的产物.<婚姻法>第34条应废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