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逢到了渐淅沥沥的雨季,我总喜欢在雨中漫步,欣赏雨的韵味,让雨丝打湿脸庞。其实我喜欢雨,只是长大后的事情。小时候,是很怕雨天的……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爸爸用自己当教师微薄的收入供着我们姐弟三个读书,生活上经常捉襟见肘。那时候家里没有钱买雨衣,连块像样的能遮挡一下的塑料布都没有。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60年代,我还小,与母亲和弟弟妹妹生活在农村,只有父亲在8里地以外的信用社上班。他每天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来往于家与信用社之间,风雨无阻。  相似文献   

3.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部专门反映农村民兵生活的电影红遍大江南北,那就是由河南省京剧团演出、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传枪记》。这部电影讲述了河南某地农村薛爷爷一家祖孙三代民兵传枪、接枪的故事。剧中的薛爷爷战争年代当过民兵班长,杀过敌、立过功,孙子、孙女是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民兵.电影通过祖孙间传枪和接枪的动人场景。...  相似文献   

4.
耿海林 《当代贵州》2013,(24):58-58
爱读书的我,从小有一个愿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书房,珍藏自己心爱的书籍,但对于一个80年代初出生的农村娃儿来说,这也只能是埋藏在心底的一个梦想。  相似文献   

5.
做人最重要     
师昌绪 《学习导报》2011,(24):43-44
我今年91岁,出生于河北省农村的一个大家庭,我家是四世同堂、诗书传家,全家有四十口人,这培养了我勤劳、忍让的性格: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军阀混战、日寇入侵,我立下“强国之志”,就是使中国强盛起来。  相似文献   

6.
最初结识《支部生活》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记得我是在姑姑家最早看到《支部生活》的,因为姑夫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当时,我还把姑夫读过的十几册旧《支部生活》带回家阅读,至今这些老期刊我仍珍藏着。  相似文献   

7.
大家都知道我叫邢燕子。其实我的本名叫邢秀英。因为我出生在北京,北京又名燕京,父亲就给我起了个小名叫燕子。后来大家喊惯了,我的大名就成了邢燕子。上世纪50年代,我的父母都在城里工作,我和爷爷一起生活在老家——宝坻县司家庄。1958年中学毕业后。我听从爷爷的教导,决定留在农村。那时候别人都想着法儿往城里跑。我却愿意回农村干,大家都说我真是太傻了。还有人说:“别看她表态时那么坚决,待不了三两天,准得溜回城里去。”听了这话,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给大伙儿瞧瞧。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人》2010,(8):F0004-F0004
宁夏农村能源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宁夏农村能源工作站成立20多年来,为促进解决农村缺能源、农民生活缺燃料及自然生态遭破坏的问题,更好地开发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推广节能技术,服务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明星的遐想     
有人说90年代是明星的年代。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这星那星层出不穷,真可以说是明星的时代了!最早是有歌星、影星,接着是舞星,后来是球星,再后来又有网星。就说歌星吧,还分为什么摇滚歌星、当红歌星、性感歌星。谁能否认90年代不是明星的时代!歌星、影星、舞星多了自然是好事,是人民文化生活提高的表现,无可非议。但是,与此相对照,我倒认为,在其他明星辈出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60、70年代,我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简陋奇缺,土地贫瘠,田野荒芜,交通闭塞,道路崎岖;许多家庭一贫如洗,生活困苦……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安徽在全国率先突破“左”的框框,积极探索农村改革之路,影响之大,人人皆知。历史经过30年的洗礼,使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农村第一步改革的起始与成功,首先得益于万里主政安徽。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万里是立了功的!这是对万里历史性地评价。  相似文献   

12.
荆雷 《新长征》2009,(7):25-26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也就是人们俗称的“80后”。爸爸说我赶上了好时候,对此,我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因为没有经历过他们所说的困难时期,没有对比,没有鉴别,我觉得生活本来就应该这样。  相似文献   

13.
徐永军 《党的文献》2012,(4):122-124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有幸在胡乔木身边工作了一段时日。那时,乔木同志已经退居二线,但是他仍然学习不止、思考不息、笔耕不辍。学习、思考、写作是他每天必做的三件事。  相似文献   

14.
吴若增 《党课》2011,(20):118-120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那么几年,我对野人、外星人以及百慕大三角、尼斯湖怪兽一类,简直就算是入了迷,举凡能够找到的资料,都读得津津有味。至于是否相信那些说法,老实说,我倒是从没有完全彻底地相信过,但好奇之外,也确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愿望——希望它们都是真的,或至少部分是真的。  相似文献   

15.
    
回忆,像清风,时常撩起岁月的轻纱,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记忆,尽管这记忆并不都甜蜜。 上世纪60年代初,正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那年我5岁,多病的父亲经受不住生活的煎熬,撒手离去。母亲用她柔弱的肩膀,勉强支撑着这个家。那日子,苦啊。  相似文献   

16.
父亲从老家江西来到了我工作的广东,我们聊得最多的是村里的事情,因为从父亲的嘴里可以了解到更多我不知道的农村事。当父亲说邻居吃低保时,愕然的我简直不敢相信。邻居在村里不但不是贫困户,而是一户生活富裕的人家,儿子是一位乡干部,早己成家立业,几个女儿也出嫁了,日子都过得舒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毛泽东的肯定和支持下,中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医务人员群体——赤脚医生。他们活跃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村,为广大农民看病治病。但到80年代,他们又悄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18.
爱情套牢     
快乐大叔 《党课》2008,(9):98-99
有人说战争年代的爱情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小吃,而和平年代的爱情则是生活里的一道大菜。这话是有道理的。想来想去,太平盛世里似乎也找不出比爱情更具浪漫色彩更能拨动人心弦的事情啦!所以,这爱情也不再羞羞答答,从流行歌曲里便可见一斑,先是《爱你在心口难开》、《爱要怎么说出口》,再到《爱你一万年》、《爱到海枯石烂》,现在是《死了都要爱》,这爱情有点儿像“夏利”改“尼桑”又换了“奔驰”,上层次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我的青春年代正赶上改革开放,于是,原本就躁动不安的心对外面的世界更多了几分好奇。万水千山随意行去,不管星辰指引的是什么地方,就是我当时的内心写照。  相似文献   

20.
《前线》2013,(12):F0002-F000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极为匮乏。京郊农民看一场电影要步行几里路,一两个月才能看上一场。偶尔放映露天电影时,十里八村的人追着放映机,演到哪里看到哪里,场地周围被挤得水泄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