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上海松江、浙江宁波、湖北武汉、吉林延边、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模式一:上海松江模式采取以农户委托村委会流转的方式,将农民手中的耕地流转到村集体。土地流转到村委会后,再将耕地发包给承租者。这是高度"计划性"的"定人定产"农场模式,规模在100亩到200亩之间,农场主不超过3人,只从事粮食生产和养猪。松江"定人定产"家庭模式是科学设计,保障粮食生产,保证了专业化水平,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2.
仲夏时节,记者到琼中县新伟农场采访,感受到了这里的一股股“热浪”,倒不是天气的热浪,而是劳动生产争先创优的热浪,人心的热浪。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职工群众,谈起1998年底上任的党委新班子,一个个赞不绝口:“新伟的稳定和发展,全靠领导班子这个‘领头雁’飞得好,‘排头兵’站得正。”  相似文献   

3.
土地流转与家庭农场的关系探讨——以辽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富裕农民。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规模性经营,以规模性生产经营实现家庭农场较强的盈利性。在我国,现阶段家庭农场的规模性要依靠土地流转来实现。辽宁省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既有与全国其他地方一致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本文有针对性的解决我省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夯实家庭农场规模性发展的基础,以支持家庭农场在农业现代化和强农、富农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长江中下游一个乡镇的实证调查为基础,从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和收入结构三个角度界定家庭农场内涵,从土地流转、经营主体、生产组织、利润与风险水平这四个维度描述家庭农场发展现状。随后从土地流转、农民分化和粮食安全三个角度指出发展家庭农场所遭遇的三大挑战。研究启示地方政府的政策取向应是因地制宜引导家庭农场发展,既要抑制资本下乡为家庭农场创造空间,同时基于农村政治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的立场理性推动家庭农场发展。  相似文献   

5.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践形态丰富,组织特征鲜明。基于两省四地粮食家庭农场的调查发现,实践中家庭农场存在三种典型形态:资本下乡型、返乡创业型、传统大户升级型。这三种类型的家庭农场村社嵌入性程度从低到高,进而表现为家庭农场资源获取上的不同。研究认为在获取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传统大户升级型家庭农场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相适应,土地流转交易费用低,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高,且有助于维系农村文化网络的延续性;而资本下乡型家庭农场村社嵌入性弱,不仅土地资源获取需要公权力介入,交易费用高,且内部管理存在较为突出的委托代理问题,其强势进入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返乡创业型家庭农场具有一定村社嵌入性但发展历史短,土地流转交易费用与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介于传统大户升级型和资本下乡型家庭农场之间。  相似文献   

6.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粮食产销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8年“大跃进”过程中,粮食生产大放“卫星”,致使这年粮食产量统计严重失实。1959年开始,由于播种面积减少、单产下降、自然灾害等原因,粮食产量连年下滑。1958年至1960年国家对粮食实行高征购,但粮食总产量下降,城镇人口增多,导致粮食供应极为紧张。为了克服困难,度过粮食危机,采取了抓紧粮食调运,压低城乡人民口粮标准,提倡“瓜菜代”,紧急进口粮食,精简城镇人口等措施,并调整了农村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到1962年粮食紧张的局势终于缓解。  相似文献   

7.
一、新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新疆农业产业化的探索和实践,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村改革起始到80年代中期,是农业产业化萌芽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疆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从南疆向北疆,由农区向牧区,由种植业向林牧副渔各业逐步推进。到1984年,新疆全区粮食实现了供求平衡、自给有余。这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长期“以粮为纲”单一生产向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农村专业户开始涌现,促进了农业商品的生产和分工分业。这期间,自治区适…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台湾回归、统一八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人们都认为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中国共产党才有对台工作,而本文认为党从成立就蕴涵了收回台湾主权的思想并努力为之奋斗。其80年间可划分为三个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党成立到1945年10月,台湾回归祖国,党为收回台湾主权而斗争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46年至1978年,是党为解放台湾而斗争的阶段。其中又分为“武力解放台湾”与“和平解放台湾”两个小阶段。第三阶段从1979年至今,是党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的阶段,其间党的对台政策经过由“和平统一”的提出,到“一国两制”理论的构想,再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最后形成的发展过程。80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的独立统一及民族尊严放在最高的位置上,因而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拥护。  相似文献   

9.
经济扫描     
《党的建设》2013,(7):37-37
今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培育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早在2011年,省级财政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奖补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建设和土地流转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0.
现年34岁的闫济同志1990年7月从宁夏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吴忠市关马湖农场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朴素信念激励着他,12年如一日,在艰苦的农场生产第一线上.他一步一个脚印,从技术员到主管生产经营的副中队长,进而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中队长、优秀共产党员、吴忠市利通区“十大杰出青年”、宁夏第三届“杰出青年卫士”。  相似文献   

11.
岳振 《当代贵州》2013,(13):1-1
家庭农场概念的出现,让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再添新话题。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成为"三农"体制变革的又一个里程碑,彼时便已在相关重大文件中提出了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任务。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组织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方向。家庭农场有其自身特征及准入资格,需要职业农民作为主体支撑,必须具备规模化、  相似文献   

12.
岳振 《当代贵州》2013,(13):11-13
自2013年“中央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强调“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来,各方对发展家庭农场的讨论热情甚是高涨;农业部也于3月18日发布通知,决定开展家庭农场调查工作,全面了解目前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冷溶认为,邓小平理论产生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叫“新道路”的开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一个叫“新体系”的产生——从十二大到十四大。这两个阶段,总共十四年,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完整过程。 什么是”新道路”的开辟呢,邓小平曾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说,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起点,是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是说,到十二大我们已经开辟了不同于“旧道路”的“新道路”。三是说,“新道路”与“旧道路”质的不同,在于“一心一意搞建设”。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14.
岳振 《当代贵州》2013,(13):12-13
自2013年"中央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强调"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来,各方对发展家庭农场的讨论热情甚是高涨;农业部也于3月18日发布通知,决定开展家庭农场调查工作,全面了解目前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1990年在谈论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页)苏南地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概括的两个飞跃,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三个发展阶段 苏南地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87年,群众自发探索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粮食丰收,农民收入增加。农民逐步从  相似文献   

16.
“十五”期间,山西粮食生产之所以能在不利的气候条件和市场波动中得以稳定和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最重要的经验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的支持保护作用。一是强化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大政策支持保护力度,形成浓厚的粮食生产发展氛围;二是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市场规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强化农业产业化,深化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三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始终是粮食生产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7.
谈谈家庭农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启臻 《前线》2014,(2):47-49
2013年和2014年的中央1号文件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提到了“家庭农场”这一概念。目前已有一些地方开始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人们对家庭农场的理解存在许多误区,突出表现在各地标榜的家庭农场大都动辄成百上千亩规模,实际上把大规模的公司农场、雇工农场等同于家庭农场。也有人认为家庭农场不适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这些认识都与对家庭农场概念不清楚有关。因此有必要对家庭农场的含义和家庭农场的特点做些讨论。  相似文献   

18.
《求是》2015,(5)
<正>松江区是历史上著名的农业大县。改革开放后,松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区的转型,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全区农业产值和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自2007年始,我们通过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形成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共识,着力做好"双减"和"双增"的文章。"双减"就是要下决心减少农民数量,减少兼业农户数量,解决好农业因兼业而被边缘化的问题。"双增"就是增加专业农户承包土地的数量,增加种地农民收入,将专业农户培育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当  相似文献   

19.
梁营 《学习论坛》2005,21(6):5-8
作为中央第一、第二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陈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对正确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农业发展思想。他的“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思想的形成历程主要集中在4个时期1926年~1930年期间为思想起源阶段;1945年~1949年期间为思想初创阶段;1950年~1962年期间为思想形成阶段;1977年~1993年期间为思想深化阶段。他的“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发展农业生产关键是解决粮食问题;农业生产中必须尽可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解决农业问题必须运用价格机制;保护农民切身利益是确保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农业和环境资源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在结束访问苏联归国途中,抵达哈尔滨视察,这是毛泽东一生当中唯一一次到黑龙江视察。在18个小时的停留中,毛泽东视察了哈尔滨的工厂、市容,还特别为松江省委题词: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为哈尔滨市委题词“:发展生产”;为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题词“:学习马列主义”;还为《松江日报》题写了报头。这些题词给松江省、哈尔滨市广大干部群众指明了方向,激励和鞭策着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5年过去了,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今天,我们重温题词,更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