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美学理论和审美活动来培养青年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利用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来培养和提高青年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年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陶冶情操并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学校可通过教学、课外活动、优美的环境、教师的示范等综合作用对青年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由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决定的。我们要想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贯穿审美教育,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一要创设审美情境,激活审美心理;二要激活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体验美。  相似文献   

3.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强化审美教育意识,将审美教育与语文知识、能力的学习和提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审美熏陶及精神世界的丰富。  相似文献   

4.
陈博 《工会论坛》2011,17(1):134-135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作为我国的教育方针.在美学课教学中应积极贯彻和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合理地界定“审美教育”的内涵,处理好审美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时,要以美的形象不断提升受教者的人格境界,培养受教者完满的人性。  相似文献   

5.
编辑工作集科学美、劳动美、艺术美、创造美、道德美于一身,蕴蓄着巨大的审美潜能和美学效应,其美学内涵理应得到充分的发掘和研究.编辑审美目标和编辑审美观,即把审美作为编辑的一种境界去追求,使编辑美学的研究在理论思维和观念形态上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6.
在美学教学中,应注重美学的人文精神底蕴,积极主动地加强美学知识的传授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要找寻更为合宜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能力,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其人文个性。  相似文献   

7.
经典散文即"美文",它拥有众多的"美质":含蓄而蕴藉的意境美、真挚而深浓的情感美、睿智而深刻的哲思美、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美、自由而灵活的构思美.在经典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经典散文教材中的"美质",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感、审美内涵、审美个性、审美创造,使学生受到美感熏陶,得到审美教育,以期达到最优化的审美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拓展了美学研究的空间.文章从三个方面对视觉文化的审美特征加以剖析和探讨视觉文化的审美客体呈现出视觉化、复制性、驳杂性和大众化的特点;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能力受到弱化和钝化;视觉化时代的审美关系突出的表现在主体对视觉形象的消费和审美判断与审美趣味趋同上,成为社会后现代性的某种表征.  相似文献   

9.
翻译教学和实践离不开美学。当代中国美学的理论转型为“翻译美学”的建立作了理论上的铺垫。“兴”是“审美的存在状态”,是标示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所有活动的最本质的东西,是审美活动的“本质”。没有审美活动的翻译是不存在的。对“兴”这一不能再还原的基本事实的描述和反思构成了现代美学的核心内容,也应是英汉翻译美学的核心内容。作为方法论的中国美学在英汉翻译教学和实践中自然地起着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把美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探讨美的本质、为美下定义上的传统研究方式进行了反思和批评 ,提出了把美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审美活动上的新思路 ,认为审美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 ;优美与崇高、丑与荒诞等审美主体都不是先在地独立存在的 ,而是在审美活动中同时现实地生成的。  相似文献   

11.
网络交际、网络教育、网络宣传、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使电子邮件、电子教案、电子信函、网络广告、网络新闻、个人网页等等网络应用写作形式凸现其重要性。怎样更好地解决应用文电子化、网络化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多媒体文体及新文体新方法对教育形式的影响和发展迫在眉睫,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已有不同的研究。各级各类教学中越来越广泛使用的电子教案有着自己的审美规范,如移情作用、审美情感内模仿、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等。  相似文献   

12.
美育在学校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实质.从范畴来说,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形成分支系列而又构成总的体系;从层面来说,美育渗透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充分发掘美育中的审美因素,才能发挥其对学生创造个性的激发和创造力培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写生教学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提升审美的教学方式。婺剧融汇了传统戏曲与民间美术的精华,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儿童写生教学中运用婺剧元素,不仅有利于学生领略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信心和热爱之情,有利于民间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中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美的认识、挖掘和再现,翻译工作者应具备强烈的文学审美意识,提高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审美文化与民族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特定的审美文化从属于特定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的内涵包括群体的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艺术性的物化产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等方面。本文从反传统美学的角度论证了传统美学的重大缺失和根本弊端,并论证了审美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新的领域”、“重写美学史”、“新的思维与新的方法”及“创建新的学科”等五个方面的创新性意义。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形态中,王星拱可算独特的一支。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属于人文色彩比较重的一支;朱光潜、宗白华属于人文和科学结合的形态;王星拱则属于坚定的科学派。并且是这派美学的始作俑者,可惜这派美学的贡献至今学术界研究很不够。王星拱认为美学就是研究艺术的科学;美严格地限定在感性和情感范围,因此,他讲的美学是拿科学的态度研究美感。从王星拱详加讨论的这些客观性的材料(雄健、阔大、悠久、众多、流动、秩序、连轴关系)来看,他对美的看法应该属于主客体统一的观点,他既肯定这些“外在客体”作为审美材料的先决条件,又主张人的主观对材料的加工的结果——艺术=美。王星拱的美学思想太局限于经验领域,他虽然也讲美感需上升到理性层面。但他讲的“理性”是在经验范围内的。王星拱美学突出了逻辑和科学,而对精神科学的形而上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17.
水生神话折射出女性与水即生命之源的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女性与水主阴的共性。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中,水之千姿百媚与柔情婉约往往与女性的阴柔之美相提并论,反映出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理想和趣味,女人如水,以水喻女成为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8.
Asa pioneer, Wang Xionggong stands out among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schools, due to his adherence to science-dominated aesthetics, in contrast with Liang Qichao, Cai Yuanpei and Wang Guowei who are devoted to humanistic aesthetics, and Zhu Guangqian and Zong Baihua who combine humanism and science. Regrettably, researches into Wang’s aesthetic theory are far from deep. Wang advocates thataesthetics is an art-research science, and beauty is strictly defined as senses and feelings. So his aesthetics is a scientific research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By analyzing his attachment to objective materials such as masculinity, inclusiveness, expanse, multitude, mobility, orderliness and connectedness, he is proven to belong to the school of blending and balancing the objective and the subjective, accepting the ‘external objects’ as prerequisite for aesthetic materials, and insisting on the subjective processing and its results, equating art to beautyfinally. Wang’s aesthetics is confined to empiricism despite his mentioning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ascending to rational realm. Thus, he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lighting logic and science while neglecting the metaphysics within spiritual sc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