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衡 《学习导报》2014,(5):41-44
毛泽东有一首词,里面有一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2013年重阳节刚过,我就到湖南湘潭来看一棵树,树名重阳木。开始听到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当地人的俗称。后来一查才知道这就是它的学名。大戟科,重阳木属。产长江以南,根深树大,冠如伞盖,木质坚硬,抗风、抗污能力极强,常被乡民膜拜为树神。能以它为标志命名为一个属种,可见这是一种很正规、很典型的树。湘潭是毛泽东的家乡,也是彭德怀的家乡,我曾去过多次,而这次却是专门为了这棵树,为了这棵重阳木。这棵重阳木长在湘潭县黄荆坪村外的一条河旁,河名流叶河,从上游的隐山流下来的。隐山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南宋时胡安国在这里创办"碧泉  相似文献   

2.
树与草     
《学习导报》2010,(6):37-37
一棵树不幸生长在坚硬的岩石上,它无法长大,不久,这棵树便死掉了。 树临死时悲叹道:“唉,我长错了地方,我的一生还不如一棵小草呀!” 一棵小草生长在美丽的公园里。它每天都得到园丁的关爱,它总是以一颗感恩的心展示自己的美好。  相似文献   

3.
树与草     
《新湘评论》2010,(6):37-37
一棵树不幸生长在坚硬的岩石上,它无法长大,不久,这棵树便死掉了。 树临死时悲叹道:“唉,我长错了地方,我的一生还不如一棵小草呀!” 一棵小草生长在美丽的公园里。它每天都得到园丁的关爱,它总是以一颗感恩的心展示自己的美好。  相似文献   

4.
雨水钟声     
刘雪栋 《共产党人》2009,(17):54-55
我的家乡叫“一棵树”。村庄蛰伏在沟梁纵横,缺水少雨的山脊上。大概因为全村落只有一棵秃光了冠叶,裸露着枯枝的老榆树,所以才命名为“一棵树”吧。听老年人讲:以前的家乡是环抱在绿荫丛中的,只因大跃进大炼钢年代,响应党的号召,便全部砍伐填了炼钢炉。之所以这棵老榆树独自存活,是因为生产队里有一口破钟没处挂。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出生在远离湘潭县城50公里的乡村韶山冲,自幼便对湘潭的城区产生了向往。这在他1936年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便提到过:我的国文老师是一个对学生要求苛刻的人,他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10岁时曾经逃离学校,我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大致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什么地方的山谷里。我流浪了3天,最后还是被我家的人找到。我这才知道这次旅行只是在兜圈子,走了那么久,离我家大概才八里路。毛泽东何时第一次到湘潭,现在已见不到记载,很可能就是他到湘潭当学徒的时候。仍然是在那次谈话中,毛泽…  相似文献   

6.
梁衡 《学习导报》2014,(2):34-35
到韶山参加一个纪念毛泽东120周年诞辰的活动,意外地发现在离毛故居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座“毛泽东图书馆”。为伟人、名人建纪念图书馆,在国外几成风气,美国每个退休总统都有一座,中国却极少见。关于毛的这座图书馆也未能建在北京等大都市,而是在他家乡的小山;中里。我很好奇,便进去一看。  相似文献   

7.
孟红  许兴达 《党史纵览》2013,(12):13-16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是既心怀天下,又情系家乡。他对故乡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单就他为家乡诸多学校如“湖南大学”、“湘潭大学”、“东山学校”、“韶山学校”、“湖南农学院”亲笔题名的举动.便充分体现出毛泽东对生养自己的那方热土的眷恋.体现出他热爱故乡和对故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浓郁情感。  相似文献   

8.
一树成桥     
词曰: 卜算子 立为一棵树,倒是一座桥, 桥下流水东去也,桥上行人早. 一任众人踩,无言亦不恼. 更发新枝撑绿伞,伞下儿童跑. 游走各地见过无数的桥,大江、大河上的桥,跨海桥,铁桥,木桥,水泥桥.但只有这座桥是我记忆中的唯一:一棵树倒地为桥,但是它还活着. 这树名梭柁树,据说月亮里的桂树就是它.我也是第一次见到.粗大的...  相似文献   

9.
<正>共产党员是一棵属于党和人民的"树",哪里需要,就根植哪里。在祖国富饶的土地上生长着无数棵树,无论在哪里都能看到树的伟岸,每棵树的存在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今天,我与大家谈谈共产党员"这棵树"。我曾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记得在我年少的时候,读语文课本里的英雄故事,听老师讲革命先烈的壮举,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对共产党员的崇敬,使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就如同  相似文献   

10.
《湘潮》2015,(3)
<正>1990年5月5日下午,我和同到北京办事的湘潭县县长卢东南、韶山区区长毛世文、韶山区民政局局长庞海英、韶山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章红昭一起看望了华国锋。听说是湘潭来的人,华国锋很高兴,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落座后,卢东南将我们的情况逐个做了介绍。华国锋听得很认真,并不时提问。卢东南说湘潭人民想念华老书记,说他是作为湘潭人民的代表来看望华老夫妇的。华国锋说:"我在湘潭工作了10多年,湘潭是毛主席的家乡,是我的第二故乡,非常感  相似文献   

11.
父亲是棵树     
父亲是棵□柴文龙树寒暑易节,四季轮回。坐在办公室里,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在窗外飘过,于是我的思绪里便有一些沉淀的东西在流动,渐而变成一棵树,一棵茂盛的树。每每此时,一个并不高大的身影就在这棵树上闪现,或模糊,或清晰,如梦境一般,许久以后,才慢慢定格。那是...  相似文献   

12.
陈怀奇 《党员文摘》2007,(12):14-15
1962年,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经毛泽东同意,到湖南省委挂职,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此后两年,胡耀邦与家乡的干部群众生活在一起,留下许多佳话。  相似文献   

13.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这是毛泽东于1929年10月写的《采桑子·重阳》一词。正是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省西部汀洲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所以词中才有了"战地黄花分外香"句。因是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此时菊花正开。古人常于重阳节这天观赏菊花。时逢深秋,人在战场;秋风萧瑟,万里飘霜。那是一个愁煞人的季节,那是一个令人容易意志消沉的场景。  相似文献   

14.
蒋伯英《走出困境的毛泽东——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报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报告》”),是一本很有研究深度的学术著作。其研究深度的一个鲜明的表现是敢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有些可以下结论的问题提出来后就下结论。如关于毛泽东《采桑子·重阳》的写作地点,《报告》说:毛泽东在上杭重返红四军后,“住在上杭南门一座叫做‘临江楼’的小楼里静心养病。这栋小楼面对浩浩汀江,近水远山,眺望长空,寥廓无际。毛泽东到达上杭大约是10月10日前后,正是重阳时节。因此据当时随同毛泽东在上杭的傅柏翠推断,毛泽东的名篇《采桑子·重阳》,从情趣和意境来考察,都可肯定是在这里写成”(见《报告》第261页)。这里的结论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结论一致,解决了《重阳》词的写作地点问题。又如《报告》提出1930年熊寿祺在上海写的《红四军部队情况报告》“正面阐述了毛泽东的主张”。因为“据查证,熊寿祺出发之前,毛泽东与他一起商定了向中央报告的内容”(《报告》第302页)。这就肯定了熊寿祺写的报告,实际上就是毛泽东的意见。诸如此类的结论、见解在《报告》中有很多,显然都是有学术价值的,是敢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博采之窗     
毛泽东是湖南湘潭韶山人,他的饮食习惯,一辈子都保持了一个农民的朴实和简单,很富有地方特色,基本上没有超出湘菜口味。现在韶山、长沙、上海、北京等地许多餐馆推出的“毛家菜”,有的菜的原料虽曾是毛泽东吃过的,但价格却很贵,菜名也神乎其神,这是对毛泽东简朴饮食的异化,我们必须恢复它的本来面目,看看毛泽东所吃过的菜和他的饮食习惯。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是在韶山、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相关段落为剖析对象,搜集文本资料,进行对比溯源,去伪存真,还原毛泽东1911年湘潭之行的历史本来面目,解决了毛泽东投考长沙时间、顺道投考湘潭与否、赴长沙同行者、误传来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10日,我来到抗日航空勇士阎海文烈士的家乡——北镇市大市乡道台子村。在烈士祖屋附近,有一株阎家先人种下的大古榆,我同烈士的后人们就在这棵树前聊起了烈士的英雄事迹。"做个为国为民的好青年"还是在1969年,我随奶奶离开城市回到辽西农村老家,当了一名下乡知青。我偶然得知祖父是一名中国空军飞行员,在抗战中壮烈殉国。后来,奶奶还向我讲  相似文献   

18.
欣赏一棵树     
正在阿拉尔农场机关大院中有一棵高大的胡杨树,它究竟有多少树龄没有人知道,从它斑驳的树身和笔直高大的躯干,可以看出它的树龄至少有上百年。当第一批军垦战士踏上塔里木这块土地时,它已在这里生长了。它比其他树高大,这让它显得特别显眼,而另外显眼还有就是这棵树太峭拔,直溜溜的躯干不打一点弯折,直穿云霄。清风徐来,满树的绿叶哗啦啦作响,仿佛在向人们招手致意,我每次从它身边走过时,总会停下脚步来对它端详片刻。面对着它,我不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诗坛,与毛泽东交往最多、切磋诗艺最勤者,当属郭沫若了。毛泽东与郭沫若同为文豪巨擘,诗词,则成了他们相知相交的纽带。以致郭沫若两次到韶山时,都充溢着诗情雅意。  1963年11月12日,身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的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连贯等乘车从长沙经湘潭来到韶山参观。这是他第一次访韶山。是日,正值韶山秋雨纷纷,71岁的郭老游兴甚浓,在参观了毛泽东故居和毛泽东革命活动陈列室后,执意攀上楠竹坨,满怀虔诚地拜谒了毛泽东父母亲合…  相似文献   

20.
周放良 《新湘评论》2010,(16):25-26
湘潭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从整体上看,这种资源优势、品牌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释放。为此,湘潭围绕建设"红色圣地"这一目标,提出"加快发展以红色旅游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第一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