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晓明 《求贤》2010,(6):15-15
作为报纸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广告校对.如何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工作质量再上新水平.从而确保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维护其在广大读者中的良好形象和美誉度.是摆在校对从业者特别是广告校对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校审合一”的应运而生.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有效“捷径”。  相似文献   

2.
前两年初到报社工作时,也曾为"采编矛盾"困扰,报社领导为使我们这些新参加工作的编辑记者能真切"换位思考",在报社内部执行了一段时间的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3.
报纸是“新闻纸”,它要求对各种信息能够作出及时迅速的反应。随着新闻竞争的愈演愈烈,报纸对时效性的要求被强调到了一个极其突出的位置,“抢新闻”也已成了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但是毋庸讳言,在这种快节奏运作的机制中,报纸编辑的日常性工作,许多时候确实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其劳动或多或少地带有“从属于人”、“受制于人”的被动性质。而多年编辑工作的实践又告诉我们:编辑,特别是报社内部采编合一部门的责任编辑,他不应该仅仅是修改稿件的文字工作者,而更应该是读者市场上的经营策划人。编辑的职业水准应体现在对选题的策划、对作者的引导和对材料的开掘等诸方面。作为编辑,怎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破就稿编稿、应付出版的被动状态呢?从这个意义上讲,选题策划无疑是关键。因为选题策划不仅是编辑主动性、创造性的劳动,更是责任编辑的责任,进而应把选题落实到位,使版面凸现新闻亮点,并展示出报纸的精彩创意。不仅如此,选题策划还是“打造精品”、争取受  相似文献   

4.
张建伟 《当代贵州》2023,(16):64-65
<正>《贵州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党支部(以下简称学报编辑部党支部)坚持“党建赋能、引领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党建+学术立校”品牌,促进支部建设与“学术立校”工作深度融合,把党支部建成战斗堡垒,激发“学术立校”新动能。  相似文献   

5.
“热线”在成为晚报、都市类报纸最常规也是最“出彩”的版面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党报能不能办热线?党报的热线该如何办?近几年来,嘉兴日报一直在探索这个课题,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表是常见的计时工具,经常校对,才会准确无误。军事训练也是一块表,打赢是校表标准,经常向打赢"校表",才能向胜利靠近。历史上一些军队由盛转衰的过程值得反思。他们无不因狠抓训练走向强大,又无不在宴安鸠毒中忘却向打赢"校表",终致灭亡。昔日纵横驰骋、横扫欧亚的罗马军队在耽于享乐、专务游乐之中变得饱食安卧、浑浑噩噩;曾经勇猛刚健、能骑善射的女真强兵  相似文献   

7.
六十忆十六     
进入老年,常爱回首旧事。16岁那年尤其让我难忘。 我生于1933年,16岁该是1949年——建国那年。1948年年末,我从家乡的县委宣传部奉命调到省城,原本是要参加南下工作团去新解放区,可是到省城(当时在吉林)后,领导同志找谈话,让我到报社工作,因为报社需要人,这之前我又给报纸写过一些稿。于是我背着一卷麻花被进了报社大楼。 老编辑们都把我当小老弟,处处指点我、帮助我,有的更具体地帮助我制订读书计划,告诉我如何写读书笔记……那时候我还挺用功,大约兄长们认为“孺子可教也”。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采编业务中,有种“半拉子工程”值得关注。这种现象的病症是:编辑认为采写“不到位”,读者看了觉得“不解渴”。于是,采编人员与广大受众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距离上的隔膜。隔阂的消除总是通过具体的方法、途径,在此,“三贴近”的要求不失为一帖良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既是中央对宣传思想战线的最新要求,也是我们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原则。实践“三贴近”的要求,既要有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同时,也有对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  相似文献   

9.
1986年10月和12月间,在两份报纸上,先后登载了两位作者采用同一标题写的评论文章——《“状子”为啥递到报社?》。群众跑到报社“告状”,这表明,在现实生活里,有人拿着告某些国家机关的“行政状子”,跑到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10.
曾经有一位22岁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尽管他有一张英国名牌大学新闻专业的文凭。为了求职,他从英国北方一直寻寻觅觅到首都伦敦,走进了世界著名的《泰晤士报》编辑部。“请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他十分恭敬地问。对方看了看貌不惊人的他,说:“不要。”“那需要记者吗?”“也不要。”“那么,排字工、校对呢?”他毫不气馁。“都不要!”对  相似文献   

11.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报纸还没有版面设计,新闻稿件排满报纸就行了。因为那时候的采编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水平还不是很高,如何在截稿期内把新闻采访好写好并印成报纸是大部分报社最关心的,而报纸的"外表"似乎并不太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撤点并校实施第lO年的年末,两起校车事故又将其推向了舆论的漩涡之中。对于撤点并校的质疑,尽管从一开始就存在,但是从未像眼下这样炙手可热。不少人将近年频发的校车安全、农村孩子就学难、辍学率回潮等问题统统归结于撤点并校,而“日均消失64所学校”的说法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撤点并校真的就是“祸首”吗?我想以自己的亲历谈谈感受。  相似文献   

13.
“校人”是《孟子》提到的一个人物,姓甚名谁已不可考,只知是一个管理池塘的小官。此人乃一刁钻圆滑、惯会弄虚作假、花言巧语的小人。据载:有人给郑国大政治家公孙侨(字子产)送了一些活鱼。子产大概不想受贿,就将其交给校人,使之养于池塘。可校人拿回后却烹而食之,反倒回来报告说:已放养池中。并具体描绘说:刚放进时,鱼儿懒洋洋的仍是一副困倦模样,过了一会儿,说鱼儿缓过神,便舒展身体,悠悠然游了开去。子产听后十分高兴,大加赞叹道:“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从子产处出来后,以嘲笑的口吻说:“谁说子产多智呢?我将…  相似文献   

14.
思文 《支部生活》2011,(7):26-26
云南农业大学党委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剑川县、会泽县开展了“3+3校县共建”行动,引导学校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实践、锻炼、服务,把创先争优延伸到农村一线工作中。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不少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平事、难缠事或久拖不决的麻烦事的时候,就会想到找报社来倾诉,找报社帮助解决,这实际上是报纸公信力的一种体现。报社根据情况派出记者去调查了解,在报纸上呼吁一下,或者予以曝光,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有时稿子还未见报,问题就已经解决了。这也是党报公信力的一种体现。由此看来,群众的信任和报纸的权威是党报的公信力的重要来源。信任度高了,报纸就会更加有权威。权威性增强了,群众就会更加信任。公信力对一个报社和报纸来说至关重要,它是这个报社与报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不被受众看好的报纸,是…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报业正处在一个转折期,特别是地市报纸更是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目前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新考验。上有省级纸媒的冲击,下有新兴传媒的分流,面临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如何另辟蹊径创新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摆在我们地市级报社同仁面前不容回避的命题。地市级报纸发行现状地市级报社大多数都办有两张报纸,一张主报(党报),一张生活类报(子报)。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地市级报纸发行量已出现不可忽视的下滑态势。就拿襄樊日报社为例,2006年度《襄樊日报》发行出现了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局面,非…  相似文献   

17.
当“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最新流行的“关键词”,一些人围绕“关键词”上演的作秀闹剧便也随即粉墨登场了。7月5日的《天府早报》报道,为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成都市政府机关的节约措施已细化到细微倍至的地步。比如公文传递,搞无纸传输,实施公文网上单轨传输;比如文印,双面打印,三次校对同用一稿。我相信,在各地政府机关之间,以此为节约“基点”的“节约竞赛”或“节约秀”,很快便会遍及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但我们不妨冷静地思考一下,这是政府机关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最紧要的措施吗?不错,节约的文章就应从小处着手、从细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党报研究》2008,(3):42-42
铜陵日报决定2008年在全报社范围内开展采编作风、机关作风“两风”专项整顿活动,其中整顿采编作风重点是“六反”:反对工作主动性不够,深入基层、深入新闻现场不够的问题;反对组织纪律性不强,新闻纪律性不强,不能闻风而动,不能无条件接受采编指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报社财务是报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报纸出版运行和事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务工作总是服从和服务于报社的中心工作、服从和服务于报社各项事业的大局。报纸是既有政治属性又兼具经济属性的特殊商品,报社财务工作既有同舆论宣传、新闻业务、广告经营、印刷出版和行政后勤紧密联系的一面,又有讲政治、讲政策、讲价值规律、讲成本效益、讲管理和经济核算的一面。因此,报社财务工作有其自身内在规律和目标要求。一报社财务工作的基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以增进报社财富价值最大化为工作重心的效益目标;二是以管理数据化、信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报纸发行主要考虑印刷版的发行问题,但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网络和手机的迅速普及,报纸发行遇到两种新版本——“网络版”和“手机版”的发行问题。网络给报纸发行带来的冲击已经引起各家报社的重视,但对手机版的发行问题,业界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毫无疑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报纸的“网络版”和“手机版”的发行将引发一场报纸发行的革命;而如何处理印刷版和两种新版本发行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成为一个必须深入探讨的话题。报纸的“电子版”发行成新宠关于网络发行问题,有几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一是网络的高速发展和快速普及,到底会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