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海红  王瑛 《团结》2004,(1):12-14
2003年暑期,上海社院对上海地区贯彻落实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推进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的情况,组织专题调研。 在调研中,大家认为《意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相似文献   

2.
王小鸿 《团结》2000,(1):36-37
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创造的,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人  相似文献   

3.
刘凡 《团结》2004,(1):20-22
“入世”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从“入世”看我国政党制度的坚持与完善,无疑是一个很好很重要的切入点。“入世”在强调破除传统落后观念的同时,也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与财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  相似文献   

4.
麦康森 《团结》2004,(1):18-19
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这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不仅对执政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同样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新世纪统一战线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作  相似文献   

5.
周铁农 《团结》2000,(1):4-9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简称中共中央(89)14号文件)颁发10周年了。10年来,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有了巨大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在贯彻落实(89)14号文件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研究探  相似文献   

6.
汪校芳 《团结》2004,(1):43-44
本文试就参政议政实践中的几点思考,求教于方家。 一、把握参政议政的层次。作为民主党派队伍中的一员,我们都期望能提高自己参政议政的水平和层次,为此,首先必须解决衡量选题层次高低的标准问题。在加强政治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我国政党制度的变迁与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建国以来多党合作制的曲折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制建设上的经验 ,反思其教训 ,得出结论 :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与时俱进 ,积极地推进依法治国 ,才符合多党合作制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何鲁丽 《团结》2005,(2):4-6
大家期盼已久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文件)于最近颁布了,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特别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一件大事。今天我们召开这个学习座谈会,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文件精神。这个文件是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多次协商沟通,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并由胡锦涛同志先后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的。文件从酝酿、起草、修改到定稿的过程中,广泛地听取了包括我们民主党派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可以说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产物,是集体智慧…  相似文献   

9.
庄威 《团结》2003,(5):10-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也地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一、政党意识的核心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相似文献   

10.
梓浩 《民主》2004,(1):9-10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1989年,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93  相似文献   

11.
参政党建设目标及其内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植传 《团结》2003,(2):25-27
自去年11月底开始,各民主党派先后召开了在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以中共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制定了适应新世纪新阶段要求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参政党和怎样建设参政党这一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参政党建设的任务,提出了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即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能够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  相似文献   

12.
许嘉璐 《民主》2006,(5):4-5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创立、巩固、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理论到实践不  相似文献   

13.
刘民复 《团结》2004,(2):10-10,42
三个代表重 “ ” 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 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当今实际相结合的 产物反映了我国最 , 广大人民的共同意 愿反映和体现了当 ,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坚持了马克 ,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显示了马克思主 、 ,义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三个代表是 。“ ”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 ,慧的结晶它既是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 。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多党合 ,作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 …  相似文献   

14.
国外政党法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小明 《团结》2004,(1):45-48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少数西方国家日益重视政党立法,使政党组织及其活动日趋法律化、规范化,实现所谓“可控的政党政治”。政党立法十分复杂,形式多样,制定政党法是其最集中的表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和一些非洲国家在从一党制向多党制转变的过程中也制定了政党法。我国1982年宪法中出现“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政  相似文献   

15.
刘新成 《民主》2008,(5):4-5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值此之际,回顾该口号发布的过程,我有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坚持多党合作制度 发展和谐政党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元祥 《民主》2009,(5):10-11
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和谐政党关系,无论在多党合作理论上还是在多党合作实践中。都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既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巨大优势,也是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60周年。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7.
马聪 《团结》2006,(6):23-24
马聪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撰文认为,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间的关系,具有自身特点,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不同于他国的价值。作者认为,不论是“亲密友党”、“领导与被领导”、“执政党与参政党”。还是著名的十六字方针.虽然在某一方面表明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关系。但缺乏定义完整性、理论延伸性,也不利于对外宣传。他提出,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的定位与表述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党制度中不同政治主体之间作用于对方的政治作用的特点。二是体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政党政治的内在本质要求。三是体现十六字方针基本精神。十六字方针是探讨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和起点.而其本身并非是对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关系特点及相互作用的终极概括。党际关系一般是由各不同政治主体围绕政权相互作用于对方的政治行为来体现。稳定性、和谐性、促进性就是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的三大特征和特点。1.稳定性。一方面,长期共存的原则即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确定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前提下实现和确保共存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这是多党合作关系维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美娥 《理论导刊》2006,1(7):53-5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世纪、新阶段,研究、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政党理论,发挥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优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也是抵御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9.
陈喜庆 《团结》2011,(6):6-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探索形成的重要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必须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许嘉璐 《民主》2004,(12):6-7
15年前,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4号文件”)。这一文件是我国的统一战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邓小平同志发展了的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结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