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法学刊》2015,(1):76-82
社会深刻转型,各种矛盾叠加共振,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价值观追求型和社会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极易引发聚众犯罪。究其原因,主要是深层次矛盾愈发尖锐、利益表达与协商机制失灵、政府公信力下降等社会因素与各种不良社会心态为主的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在群体性事件视野下防控聚众犯罪,其根本方向是建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其着眼点是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冲突程度,其关键点是建立规则和程序,开启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进程,规范公权力的行使。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矛盾不断深化的当下,部分群体性事件演变、升级为一些聚众犯罪,这不仅是部分群体性事件的极端表现形式,也是当前社会矛盾的必然反应。这些由群体性事件演变而来的聚众犯罪与传统的聚众犯罪相比,呈现出"行为发生的偶发性与情绪性,行为方式的公然行与暴力性,行为主体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行为演变的预谋性与组织性,危害后果的严重性与难控性"等一些自身的鲜明特点。对这些鲜明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不仅有利于对此类聚众犯罪的分析和判断,也有利于化解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社会矛盾,从根源上寻求群体性事件的消解与控制之道。  相似文献   

3.
由于聚众犯罪的特殊性,刑法分则对大多数聚众犯罪,法律明确规定了犯罪主体.但是,对于少数聚众犯罪,立法没有规定责任主体,由此产生了诸多弊端,立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聚众的共同犯罪中,追究各共犯人的刑事责任,应结合刑法总则和分则的相关规定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对聚众犯罪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探讨,但仍存在着诸多疑难问题,而且已有研究的问题,学者间尚存在着争议。本文认为聚众犯罪的概念应当界定为:刑法分则明文规定的以聚众的行为方式实施的犯罪。基于此概念,笔者深入探讨了聚众犯罪与共同犯罪及集团犯罪之间的界限,并就聚众犯罪在犯罪构成方面的特征提出些许管见。  相似文献   

5.
刘德法 《北方法学》2010,4(1):77-88
转化犯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犯罪形态。以聚众犯罪为视角,结合转化犯的基本原理具体分析聚众犯罪转化犯的特征,聚众犯罪的转化既包括罪与罪的转化,也包括违法行为向犯罪的转化;聚众“打砸枪”虽然不是独立的罪名,但却是多种犯罪的聚合体,其转化罪是法律拟制的犯罪。关于聚众犯罪的转化犯,其在定罪量刑中存在着不同于一般转化犯的诸多疑难问题,对聚众犯罪转化过程中一系列特殊问题的研究,将使转化犯的理论内容更加丰富和具体。  相似文献   

6.
聚众型犯罪是指聚集在一起怀有不同动机的人群,因受到互动中激发起的狂热情绪支配而实施的针对共同对象的故意犯罪行为。诱发聚众型犯罪的原因极其复杂,既有因经济物质利益的失衡、腐败现象、恶化的社会风气等因素形成的群众异变心态而产生的社会原因,又有众人聚集后群情激奋所产生的团体原因。防止聚众型犯罪应该对症下药,主要社会防治策略包括:对全体公民加强法制教育、建立健全预测聚众型犯罪的情报信息网络、拓宽解决纠纷和问题的途径和妥善处理群体性案件。  相似文献   

7.
赵栩 《法制与社会》2012,(33):278+288
聚众犯罪的转化犯问题在我国具体的刑法适用中广泛存在,也成为刑事司法实务中的疑难问题,本文从转化犯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分析司法实务中存在的转化犯认定中的疑难问题,有利于在司法实践中更好的分析具体案情,做到定罪量刑的准确。  相似文献   

8.
聚众犯罪主体人数众多,社会危害性大,影响范围广,其对经济、社会秩序带来的干扰远胜于其他类型的犯罪.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聚众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以某地区近五年来发生的非经济领域的聚众犯罪案件为样本.在此基础上对该类犯罪产生的原因、犯罪的多发方式、多发领域等进行研究以期寻找预防与处理该类犯罪的方法和途经.  相似文献   

9.
聚众犯罪是指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以聚集特定或不特定多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我国《刑法》共用11个条文规定了14个聚众犯罪,其中大多数聚众危害社会是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少数是该罪的选择行为要件。聚众犯罪的主要特征有法定性、聚众进行、实施的是复数行为等。从犯罪形态上看,聚众为着手,实施具体违法犯罪活动为既遂。它与煽动犯罪、教唆犯、组织犯、首要分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组织犯部分交叉重合。聚众犯罪的一罪数罪标准在于行为个数、数行为之间是否牵连、牵连时定一罪是否能体现罪刑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钟其 《法治研究》2009,(11):44-51
环境受损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着紧密联系。本研究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为主要分析对象,概要描述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概况、主要特征以及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详细分析了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四大关键原因。在此基础上,就未来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防进行了深度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坤 《中国检察官》2013,(18):34-36
[基本案情]2010年11月初,H村华某等人利用部分村民对村干部的不满情绪,打着"反腐败"的旗号,以承诺反腐败成功后可以向村民多分钱为诱饵,煽动该村部分村民聚众滋事。在华某等人组织、策划、煽动下,H村部分村民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先后聚众围堵工厂、建设工地大门,围攻区政府接访工作组领  相似文献   

12.
聚众犯罪是我国刑法中独有的概念,它是指刑法分则明文规定的,在首要分子的作用下以聚众的行为方式实施的一种犯罪类型.我国<刑法>第97条在界定"首要分子"时,规定了"聚众犯罪"的概念,并且在刑法分则中规定了19种具体聚众犯罪的罪名.  相似文献   

13.
魏琪 《政法学刊》2012,(4):88-93
外国人群体性事件是指参与主体(或参与主体中比例较高)为外国人的群体性事件。可以将外国人群体性事件概括为维权型、政治背景型和突发事件型等三种类型。外国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既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国际影响和国际关系。每个国家对境内的外国人群体性事件所选择的处置模式,都源于这个国家的政府对该类事件的认识和态度。因此,我们在处置外国人群体性事件时,应当以国家主权原则为基础,遵守国际法,并照顾国际关系和国际影响,应对外国人群体性事件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处置程序,并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相关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4.
日益频繁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障碍之一。在被作为常态性解决之策的非刑事手段已无法满足群体性事件中诸如故意毁坏财物、致人重伤或死亡等较为严重的附随性法律后果的规制需要时.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犯罪行为进行刑事认定与追责,就具有了必然之义。  相似文献   

15.
《政法学刊》2016,(1):21-31
对集会游行等群体聚众行为施以场所限制是发达国家以法律规范集体行动的重要方式之一。集会游行的场所限制大致分为公物使用限制、禁制区限制和私人场所限制三种。公物使用限制主要集中于公共用物和营造物用物使用限制两个方面,公共用物对集会游行的限制较少,而使用营造物用物举行集会游行则应以不对该营造物本身功能使用造成较大妨碍为限。禁制区之于集会游行的限制,除特殊情况外,乃属绝对禁止性限制。私人场所也可绝对禁止集会游行的举行,但对于那些具备准公共场所性质的私人场所,仍涉及如何平衡私人财产权与公民表达自由之间关系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限制聚众群体行为的法治经验对于我国当下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治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在我国表现的更加突出,然而要充分的解决这些矛盾,法律手段是其中关键的一种。从传统的个人犯罪到现今的聚众犯罪,法律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以应对,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犯罪是我国近年来多发的犯罪之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十分严重的阻碍作用,从该意义上来说,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犯罪的立法司法控制已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取理论研究、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犯罪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并在立法司法层面提出相应的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国进入群体性事件高发时期。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警察权异化及对紧急、特殊情况的预防及控制措施不得力,使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社会效益不高。根据群体性事件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应强化对警察权的监督;对特殊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置阶段要做到"发现早、反应快、处置好",使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愈来愈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成因、预防和对策,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国家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浅谈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性事件是严重破坏正常秩序的重大社会事件,随着近年来改革进程的加快,其发生频率升高,规模扩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其客观必然性,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发掘其内在深层次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法和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房琴 《法制与社会》2012,(4):176-177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社会生活和公共安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群体性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寻求恰当的路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已成为每个有责任感的国人的共同使命.本文通过在对群体性事件定义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适应当前社会稳定发展的良好措施来更好的解决甚至避免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