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去年以来,针对国民经济中需求不足这一主要矛盾,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拓宽中小企业信贷渠道、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部分企业的税务负担和放宽投资规模限制等等。许多...  相似文献   

2.
如何应对当下的金融危机?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刺激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因为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10年前,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们启动了住房消费,使中国经济成功摆脱了出口减少的冲击。最近,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数项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很明显,政策取向似乎也有重新启动住房消费的意图。  相似文献   

3.
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过量、经济增长过热,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宏观调控国民经济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做法。2003年,根据当时中国经济增长过热态势,中央政府决定在用稳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紧缩银根的基础上,施行土地供给控制即紧缩地根,用土地政策宏观调控国民经济,以达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进一步强化土地政策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着手第二轮土地调控。将土地政策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起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工具,这在国际上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如何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土地制度,制定有效的土地政策,充分运用土地政策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国民经济安全、良性、有效运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政府提出将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背景、土地政策调控国民经济的理论基础、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的主要职能,探讨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4.
日前,国际上一些人在唱空中国,"中国经济要崩溃"。国内的房市正出现价量拐点,又一些人纷纷要求放松银根"保增长"。到底怎么看中国经济?2012年中国经济该如何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和发展逻辑没有变什么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基调?笔者在2011年7月曾指出:"从趋势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从过去两位数高增长平台,逐步迈向相对趋缓增长的平台。这一趋势并不是经济周期性问题,也不是宏观政策力量所能支配、调控的。"(见7月11日《中国证券报》)这一点,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到市场,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三明市如何作为?重点是立足实际、研究政策、把握政策、用好政策,从扩大投资着手,拓展投资传导效应,带动产业中间需求,激活消费最终需求,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6.
一当我们试图去寻找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与长效机制时,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必须首先回答引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高度不平衡究竟是由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引起的,还是因为其他原因所造成的?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无法真正为缩减地区经济差距这一重要问题提  相似文献   

7.
缩小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的差距 ,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要以更优惠的投资政策、更优惠的人才政策或收入政策以及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等为主。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问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收缩性政策,明显减缓了信贷、贷币供给和投资的快速上升势头,这对今后经济增长的上升走势会形成较强的抑制作用。贷款与经济增长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理论上看,贷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增长需要资金支持,引发贷款需求;反过来,贷款增长促进生产、投资和消费,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从近年来我省贷款与GDP增长的实证分析来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关度比较高,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浙江贷款与GDP关系的实证…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并决定今年第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国家发改委11月10日召开紧急会议,部署落实新增10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  相似文献   

10.
当前,金融危机已逐步演变为实体经济的危机,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国经济增长也相应放缓,尤其是国内需求和出口受阻.面对这种内忧外困,中央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消费者信心和投资,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过渡.最近几个月房地产逐渐显现稳步回升态势,其背后除了有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低利率政策的推动,也有产业资金和国际游资的进入.我国住房市场的启动开始呈加速之势,但仍存在不确定性风险,需要做好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11.
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及时推出了一系列"稳投资"政策,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从"稳投资"政策已有的政策效果看,没有见到"洪水猛兽"。当前,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还需要继续实行"稳投资"政策。并且从"稳投资"的政策效果、政策目标、政策举措等各个方面观察,都不应把"稳投资"与"放水""刺激经济"相提并论,"放水"论毫无事实根据。  相似文献   

12.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根据数据肯定了这种评估:今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个年头,在外部环境依然存在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国民经济总体上运行快速平稳,上半年GDP增长达到了7.8%,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7%的预期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好于预期”说明了什么? 邱晓华认为,原因有三:第一,政策好。中央政府连续实施了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的财政,稳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内通货紧缩、增长乏力的经济发展趋势,1998年初国务院提出确保1998年经济增长8%的宏观目标,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的经济政策,目前已取得某些初步成效,国有企业投资增长,消费需求增幅回升,经济增长已现出某些回升的特征,全年经济发展格局已初现轮廓。但1999年的国内经济运行环境又将如何变化?这是发展经济所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根据目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就1999年我国宏观政策环境、总供需和市场环境、资金条件以及体制和社会环境几个方面做些基本估计。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环境1998…  相似文献   

14.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及主要经济增长指标预测 总体判断是:受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2007年我国经济将出现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的第二波调整,预计GDP增长将首次回落到10%以下,投资、工业和出口增长都将出现较明显的调整. 一是调控政策的坚定性和执行力的提高,将有利于投资过热向"软着陆"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及主要经济增长指标预测 总体判断是:受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2007年我国经济将出现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的第二波调整,预计GDP增长将首次回落到10%以下,投资、工业和出口增长都将出现较明显的调整. 一是调控政策的坚定性和执行力的提高,将有利于投资过热向"软着陆"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及主要经济增长指标预测总体判断是:受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2007年我国经济将出现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的第二波调整,预计GDP增长将首次回落到10%以下,投资、工业和出口增长都将出现较明显的调整。一是调控政策的坚定性和执行力的提高,将有利于投资过热向“软着陆”方向发展。一方面,吸收第一次调控政策存在一定的“摇摆性”而使投资过热出现反复的教训,调控目标和措施将会更加坚定,如坚定地抑制“三快”,特别是对新开工项目的从严审核及对土地“闸门”的严控等,对抑制地方政府过强的投资冲动作用将十分明显;另一方…  相似文献   

17.
八面来风     
国家信息中心报告1999年我国经济十大趋势一、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增幅与去年基本持平。二、国民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环境难以有大的改善。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更趋于积极,调控的重点将由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转变到经济增长质量、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速度并重的轨道上来。四、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高速增长,投资的增长仍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五、居民消费仍将保持低水平增长,但  相似文献   

18.
党会先 《人民论坛》2011,(8):208-209
两汉时期是我国民族政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贵州的民族政策是两汉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央政府处理与贵州民族地区的关系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学者对这一内容的研究主要有二:从政治建制、经济开发、文化影响等角度研究当时中央对贵州的经营;不同时期不同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倾向不同。  相似文献   

19.
受国内紧缩政策和美国次贷危机一再扩散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在2007年10月份以后,呈现逐波走低、由繁荣进入调整的变化走势,商品房价量齐跌的局面使房地产面临严峻的考验。2008年11月9日,中央政府出台了十大措施,准备投资4万亿人民币用于民生、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建设,这些都旨在扩大内需。虽然对于政府该不该对房地产进行救市引起激烈讨论,但笔者认为十大政策在维护民生、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房地产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辜胜阻、王敏在《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2月11日撰文认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表现为六个方面的过度依赖:一是过度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在长期的发展中,政府逐渐形成了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推动来维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惯性思维。我国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