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适应现代警务机制和21世纪上海公安事业的发展,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安队伍,从而构筑公安专门人才新高地。积极探索培养以适应现代警务机制所需要的、具有较高公安业务水准的务实型公安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安法学教育是公安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相结合的特殊法学教育,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高等院校法学类硕士培养基本上紧随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要在学术型硕士培养上创新,就需要突出公安特色。在"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的大背景下,法学教育"精英化"、"大众化"、"职业化"等的辨析日趋明确,各大高校法学硕士培养定位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即为研究做准备——学术型硕士。公安高等院校法学硕士定位同样应为学术型硕士,其要在同领域中具备"卓越法律人才"素质,就需在培养过程中强化公安实践上升为公安理论的能力,首先从招生数量上"精化",其次从课程设置上"简化"、"深化",再次从导师引导上"细化"、"学徒化",最后从准出门槛——毕业论文上"学术化"。公安高等院校法学硕士最终应能成为公安法学相关理论领域博士研究预备人才。  相似文献   

3.
公安院校是以培养能在公安实战部门从事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学校。在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教学基本原则,贯彻现代教学理念。公安法律文书教学旨在培养公安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制作公安法律文书的能力。在公安法律文书课的教学实践中,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应用为导向”的现代教学理念,必须坚持学用一致、讲练结合的教学原则。突破“灌输型”教育观,树立“学/导型”教育观,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空间。紧贴公安实战,采用多元实践教学模式,按需施教,精讲多练,培养和巩固学生制作公安法律文书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安教育的历史回顾及改革前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公安教育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公安教育属性认识模糊、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必须确立以教学为中心,树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观.准确定位和突出公安教育特色.大胆进行公安教育模式的创新.建立定向型与非定向型互相渗透的公安高等教育体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实现公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公安专业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公安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大学化学课程是完成公安专业本学科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环节,在现代公安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在的作用,本文就公安专业《大学化学》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职业化的公安教育训练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职业化的公安教育训练体系是当代中国公安教育顺应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化公安教育训练体系具有“育用化”的目标特征、“集约化”的体制特征、“能力化”的内容特征和“一体化”的方法特征。公安教育训练的基本定位是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根据新世纪公安工作的人才需求和警察教育训练的基本特点,职业化的公安教育训练体系的基本框架,由公安教育训练的类别构成、公安教育训练的课程模式构成和公安教育训练的保障构成三部分组成。职业化公安教育训练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公安职业院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有助于公安职业院校和公安机关培训基地更加有效地突出专业类教学,有助于提高公安人才的培养效益,降低公安人才的培养成本和培养周期。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现代警务机制和21世纪上海公安事业的发展,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安队伍,从而构筑公安专门人才新高地。积极探索培养以适应现代警务机制所需要的、具有较高公安业务水准的务实型公安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后,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办好森林警院,必须要立足林业,面向公安。要调整教育理念,适应林业发展对森林公安人才的需要;要认识到办好学院的重要性;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内容等方面,突出森林公安特色,培养出符合新世纪社会要求的复合应用型警务人才。  相似文献   

9.
公安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实验教学、科研活动是提高学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公安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实验教学及科研活动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更好的为公安基层服务。  相似文献   

10.
关于信息技术与公安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安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 ,需要高素质创新型公安人才。公安教育信息化是培养新型公安人才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与公安课程整合是公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作为培养公安人才的摇篮 ,公安院校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公安课程的整合。为此 ,必须更新观念、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改革课程内容、优化信息化环境及构建信息资源库。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公安人才的培养目标,公安院校英语教师应及时转变角色,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完善公安专业知识,更好地为公安英语教学服务;不断反思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2.
公安队伍建设需要警务人才的培养,而公安院校的实践教学是实现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其中法学实践实训教学是重要一环。要加强公安法律实训课程,充分发挥其培养高素质警务法治人才的作用。实训课程设置要突出公安特色,实训内容上突出公安实战,强调学生基本技能和法律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同时注重法治观念、执法理念的养成,为进一步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军事院校、公安机关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培养军队和公安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结合面向21世纪公安专科教育的改革,论证公安专科学校实行招收大学毕业生到校进行一年专业学习的职业教育模式,其运行机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公安教育要“通才”与“专才”教育并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是指为适应就业及某种职业需要而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技巧的纵向型人才的教育。公安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带有明显的重专业、轻基础,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这种培养模式上的偏差,要实现“向教育要素质,向素质要警力和战斗力”的目标,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公安高等教育应该做到“通才”与“专才”教育并重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公安高等教育整体上在跨进本科教育时代。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公安本科院校应该与时俱进,研究、谋划和做好公安本科教育师资队伍人才建设工作。首先,理清公安本科院校的基本定位,结合国家刚刚制定的教育和人才规划纲要,确定公安本科教育师资队伍人才建设目标。其次,与之相适应,做好师资队伍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同时,做好师资队伍人才的适用和待遇,服务和保障公安本科教育的良好开局和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公安教育要面向21世纪,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革。本文从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形式四个方面对公安教育改革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使用好公安基层领导人才,是公安队伍第一线建设的重要环节,是调动公安人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使他们被激发出以在新的更广阔的公安实践平台上继续努力、再创佳绩的积极性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为表现形式的使用公安基层领导人才的正效应.但现实中,这种正效应的理想值与实际值常常差距过大,未能预期地达到使用公安基层领导人才之目的.这是公安人才资源的隐性损耗.对这种正效应的消减因素及成因进行分析,可给公安用人者用好公安基层领导人才以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公安高职高专院校在办学20多年的时间里,存在着通才型、专才型和复合型三种人才培养规格的类型,其中复合型是公安高职高专院校适应公安机关人才需求的最佳选择,其主要内容包括坚定的政治信念、顽强的纪律作风、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业务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面对新形势对公安人才的需求,公安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原有的弊端必须革除,以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格为指导,按照“理论够用、突出应用、强化能力、注重实践、整体优化”的原则,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构建大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和专业课课程体系,以实现公安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公安高职教育的发展,社会对公安职业人才质量的需求逐渐走向专业化、能力化,这就对传统的教学督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公安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学督导机制和督导队伍,创建一种全新的教学督导机制,就成为当前教学督导工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中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培养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公安法治人才势在必行。在新时代,公安英模精神包含了忠诚、勇敢、为民、公正和守纪的精神,进行公安英模精神教育在培养公安法治人才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崇尚英模,践行英模精神,才能成为英模。从整体发展的视角来看,以公安英模精神引领公安法治人才培养存在着偏差和误区。以问题为导向,对以公安英模精神引领公安法治人才培养进行创新,以期充分发挥公安英模精神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