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刍议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嬗变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民族危难和社会危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中国民族主义,虽然自甲午海战以来,在中国追求民族解放的不同阶段追求的目标不同,但受其所处时代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制约,其主流思想均以中华民族、整个国家为主体,以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为基本诉求,以保家爱国为宗旨。未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变迁,努力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并抵制民族分裂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使其逐渐由应激、被动型民族主义走向自发、主动型民族主义,由情绪化、非理性转向温和、务实理性并融合自由主义思想合理成份,形成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上半叶,民族主义思潮已发展成当时中国诸多社会思潮中最有号召力且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思潮。它是中国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文化选择,与近代中国法制变革互为表里,并制约着传统法制的现代化变革。守旧救国思潮并不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代表其主流的是变革救国思潮。就发展大势而言,守旧救国思潮不断低落,日趋穷途末路,变革救国思潮日益高涨,不断加速推动着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自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以来,民族主义历时三百余年。世界在20世纪经历了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洗礼,世纪历史为之重构。其中发生在冷战后的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更为引人注目。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西方学界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中国对民族主义问题的全面研究则开始于19世纪90年代的冷战后时期。伴随新一轮民族主义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国内已然形成了当代民族主义“研究热”。现侧重近年来学术理论界有关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一、民族主义概念及其定义 民族主义定义迄今数以百计,大体可归类为意识形态、政治理念、文化价值观念、民族情感或民族心理等。因此,给“民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在高校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其在高校中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畅销书及平面媒体的偏激诱导、软文化及商业广告的价值植入、新媒体及网络平台的的扩散作用、点对点及意见领袖的无形影响等。学生自身特点、历史原因与民族心理、高校思政工作的欠缺、国内外现实问题的困扰等是导致民族主义思潮在大学生有较大影响的重要原因。面对大学生中的民族主义思潮,高校应采取多种有效方法.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虚拟网络空间中诞生并发展以来,网络民族主义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目前存在将网络民族主义等同于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认为网络民族主义是传统民族主义在网络中的表现,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时代背景下脱胎于旧有民族主义的全新社会思潮,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与民族主义的有机融合等观点。目前网络民族主义正逐步趋于理性化,它依托互联网的传播特征,对传统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甚至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想进行有机整合,并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下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6.
青年意见领袖要在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起引导作用,必须具有高度的、充分的参与与分享意识,善于搜集信息;具有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挖掘社会信息,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在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引领中,善于通过一种平等参与的双向互动关系影响民众的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7.
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使广大青年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强化了他们积极的民族主义思潮;某些西方国家为北京奥运会制造种种障碍的行径更加激发起了中国青年积极的民族主义意识;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青年将告别民族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北京奥运会中国青年进一步深切体验到了“地球村”的概念、世界各国文化的沟通互动过程以及世界各国文化的同质性侧面,使其全球化思潮得到较大强化。通过北京奥运会广大青年进一步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潮趋于弱化。  相似文献   

8.
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上的思想观念,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以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与忠诚为基础,围绕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展开的思想情结与政治思潮。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呈现出积极健康的主流,但也滋生了消极片面的非主流和日益极端的反主流。  相似文献   

9.
巴勒斯坦民族意识是在犹太复国主义的挑战下萌发的。在与以色列的斗争过程中,巴勒斯坦民族主义先后兴起了三次大的思潮:泛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潮、巴勒斯坦民族主义思潮和伊斯兰化民族主义思潮,这三大思潮的发展变化揭示出巴勒斯坦人在不断受挫的反对以色列、实现巴勒斯坦人建国理想的斗争中,民族主义情绪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激进化。同时,以强巴弱的严峻现实使巴勒斯坦人的建国目标至今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11.
近年来中国反失业对策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96年我国失业高峰出现以来,失业问题日益受到国人的关注.如何化解来势凶猛的失业风险,学界人士献策献计,谓智之见时有所闻.下面,笔者就近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主要见解,分四个层次进行归纳述评,以助人们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分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利益关系处于重新调整与组合之中,这一方面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如何正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利益分化,如何协调与整合利益冲突,实现和保持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和谐并进,便成为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思维方式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并表现为一种认识上的逻辑进展。认真梳理这一过程,对社会主义的进一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发展研究所和<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编辑部联合召开的"当代社会主义前沿问题"研讨会于2001年12月1日在中央党校举行.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涉及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前瞻性和挑战性.  相似文献   

15.
李荣海 《理论前沿》2003,3(16):45-47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经验的总结中开辟道路。同样,哲学也需要在对“哲学史”所隐蕴的理论逻辑的开掘中寻觅到自身的未来。由此,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过程、态势演变进行总体评点,相对于哲学在21世纪的演进,就具有了“继往开来”的意义。一、哲学的聚焦主题与主导精神:人与相对性中国当代哲学,是与中国社会实践在同一起点上被激活的。1978年兴起的真理标准讨论,其后果是开启了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拉开了中国解放思想的帷幕。中国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在哲学上的回响,即是激发了人们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在与“左”的思想相扭合过程中而定于一尊的传…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存在着现实的理论困境,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一项战略性任务,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此,理论界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础要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原则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国伟 《理论前沿》2005,(13):46-47
2005年4月22——26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和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办的全国党校系统哲学年会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理论研讨会在重庆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有关部委党校、新疆建设兵团党校和省级及副省级地方党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收到参会论文38篇。会议围绕“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这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现将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称谓通过交流与讨论,与会代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称谓或名称提出了许多见解其中包括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第一种…  相似文献   

18.
"第三文明"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理论界关于人类文明结构的研究不断突破两维结构论,认为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外,还存在着“第二文明”。学术界提出的“第三文明”主要有“制度文明论”、“政治文明论”、“生态文明论”、“社会关系文明论”、和“社会结构文明论”等。鉴于“制度文明论”、“生态文明论”、“社会关系文明论”、和“社会结构文明论”的局限性,必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以建构一种新的政治文明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