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老龄化社会叠加独生子女,传统的家庭养老遭遇巨大挑战,而社会化养老机构却因专业护理人才短缺、服务水平普遍偏低、床位紧张等因素让人对此望而却步,寻找靠谱的养老机构成为了老人、子女面临的大难题。老龄化叠加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庭养老遭遇挑战,社会化、市场化方式解决问题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我们不得不重视市场下的养老院或保姆虐待老人的事件频繁发生,靠谱的养老服务机构到哪里寻呢?  相似文献   

2.
<正>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始于2000年,其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家庭对需要护理老人的护理负担,探索老人护理社会化、专业的路径。介护保险对象分为两种,65岁以上为第一号被保险者,40~64岁为第二号被保险者,作为公民的一项义务,进入40岁以后,必须要加入介护保险。护理保险财政由被保险者缴纳  相似文献   

3.
彭金玉 《人民论坛》2013,(2):156-157
随着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和"空心化",农村家庭自助型养老服务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缓解供需矛盾的最佳途径。浙江诸暨市不断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了"政府主导、社区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确保广大农村空巢老人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4.
正浙江省嘉善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县户籍总人口28.5%,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有4000多人,社会化长期照护服务问题日益严重与突出。如何应对这个"老且难"的问题?浙江省嘉善县于2016年12月在全省率先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效解决了重度失能者的生活照料和生活护理问题,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的事务性及经济负担。科学,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了《关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以及《嘉善县长期护理保险实  相似文献   

5.
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各国普遍关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但是就我国国情来看,养老的社会化必须与居家养老相结合,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而不是借社区养老把赡养老人的责任推向社会。我国有“孝亲”的优良传统,家庭照顾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现代化的进程为老人的家庭照顾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使家庭养老进入社会化网络。可以预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支撑的养老体系将是未来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消费结构多元化,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迫切要求社区加强老年人的照顾服务功能。我省社区养老服务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还存在政府主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社区依托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化、养老服务项目有待进一步完善、专业人员队伍建  相似文献   

7.
王欢 《观察与思考》2005,(24):56-57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44人,浙江省为3人,而杭州市则为2.8人.专家认为,家庭的核心化、小型化,使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正逐步弱化,弱化的最终结果是使这些功能外移;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导致潜在家庭供养资源的减少,更加剧了养老功能社会化的过程.养老社会化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退休之后的全新选择.……  相似文献   

8.
<正>传统的敬老院敞开大门,采取"公建民营",变身更现代、智能、专业的养老院,让特困供养老人得到保障,让更多有着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免受"一床难求"的尴尬与无奈。日前,合肥庐阳乐年长者之家正式承接铜陵市西湖镇敬老院社会化运营项目,该院更名为"铜陵市乐年长者之家",开始了铜陵市首家乡镇敬老院公办民营养老院的尝试与探索。而这样的模式,正是  相似文献   

9.
声音     
漫画:"零家务"一族成长于父母呵护下的年轻一代,虽然婚前浪漫无比,但轮到婚后生活时,他们却难以因婚姻"速成"为家务能手。于是乎,不少年轻夫妻选择了"零家务"的生活方式,把家庭琐事交给家政服务人员打理。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20,(4)
正在大城市,曾经仅有非官则贵的家庭才有的保姆开始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年轻人在外打拼,老人远在家乡,尤其是二胎政策的放开,带孩子越来越成为年轻父母的一大难题,加上生活起居,或一些年迈老人的照顾需求,保姆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家政行业的发展渐趋繁荣。家政服务人员缺口明显增大,但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许多人存在做家政服务就是低人一等的误区,这就严重阻碍了大家从事家政服务业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供需缺位现象。  相似文献   

11.
正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乐年长者之家占地2.8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呈徽派建筑风格。院内共有房间33个,床位90张;入住长者86人,其中城市"三无"和五保户45人,社会老人41人;工作人员30人,其中专职社工2人,护理站医护人员和专业护理员工20人。模式转变"515"敬老院转型社会化养老机构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进入并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空巢化、家庭小型化正逐步显现,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如何建立既维护传统、又符合实情的养老场所和服务模式,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是摆在政府、社会乃至每个公民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目前,农村把散居的"五保"老人组织在一起生活,实行集中供养的方法,使老人们"离家不离村,离户不离土",满足了他们对乡土的依恋和风俗习惯。而城市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城市,公益性养老院建设还处于起步阶  相似文献   

13.
薛涛 《小康》2012,(9):68-69
正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未来十年中国老龄化已成定势。北京在2010年推出"9064"养老计划。即指90%的老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养老、6%的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养老、4%的老人机构养老。  相似文献   

14.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大陆地区社会政策的变迁、经济结构与社会文化的转型,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模式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根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此对应的是,当代中国的养老模式逐渐呈现出社会化、现代化的特征,家庭所承担的部分养老功能逐步转移到了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养老资源供给不足的障碍。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养老功能的社会化并不能完全满足当下我国老年人的需求。明确定位家庭养老中"家"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发挥家庭在老年人精神支持上的养老功能,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化家庭养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居家养老服务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既不违背传统养老方式,让老年人居住在家中,让老人有归属感,又是对机构养老专业化服务的有益补充,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养老方式,是把社区养老延伸到家庭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更是对社会化养老的丰富和完善。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养老服务难题,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目前4千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既考验着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能力及爱心,又是老年人护理问题研究的重点。只进行基本生活照料的家庭保姆式护理,不能满足这部分老人多层次系统护理需求,但专业老年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又严重缺乏。针对老年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及残缺的护理现状,北京C养老机构以人为本,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构建老年护理系统培训和系统护理的体系进行了有益尝试。需要注意的是,老年护理专业化发展应被置于当代中国养老事业中进行宏观系统考察,同时增进政府功能,增加科技含量,构建机构、社区和家庭老年护理的多样结合体系,也是较为积极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中国已处于老龄化社会。2015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人已经达到2.2亿,占总人口16%左右。到2030年,中国每四个人中就会有一个超过60岁。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养老工作,需要社会化的服务和帮助跟进到老年人家庭。这为中国养老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适应高龄、失能、空巢家庭老人不断增长的现状。"变老"的中国养老困境重重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几大因素,如家庭、学校、社区、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正在发生变化,其重要性似乎应该重新排序.大量事实表明,家庭和学校的社会化影响力在下降,传统的社会化权威在瓦解,新的社会化因素在产生.在青少年社会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是网络.进入网络时代,青少年的社会化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青少年社会化的趋势正在由"正向社会化"向"反向社会化"发展;由"线形社会化"向"网状社会化"转变;由"真实社会化"向"虚拟社会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几大因素,如家庭、教育、社区、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正在发生变化,其重要性似乎应该重新排序。大量事实表明,家庭和教育的社会化影响力在下降,传统的权威在瓦解,新的社会化因素在产生。在青少年社会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是网络。进入网络时代,青少年的社会化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青少年社会化的趋势正在由"正向社会化"向"反向社会化"发展;由"线形社会化"向"网状社会化"转变;由"真实社会化"向"虚拟社会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失独现象是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特殊问题,随着失独家庭的不断增多,失独正成为一个亟待关切的社会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难以解决失独家庭老人养老问题,发达国家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值得借鉴,但关键还在适合国情的失独家庭养老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