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 ,也是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选择的统一以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其发展也存在着一个“合力”问题 ,当代中国文化最终的前进方向应该是“国学、西学和马学”这三大力量所形成的合力。不过 ,这一合力将与马克思主义最接近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是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现实的文化背景去找答案。目前,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环境主体,充分发挥这三种文化对民众的教化作用,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即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布局,即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三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四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依据,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五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目的,即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4.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国先进的文化。这个问题要求回答的是:中国文化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它在何种情况下才是先进的。对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应当作一些具体研究。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文化的先进性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文化是一定历史时代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的性质和内容主要决定于一定历史时代经济和政治的性质和内容。当代中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因此,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应当是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文化。同时,我们又是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杨宗建 《党史文苑》2012,(16):59-60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中丰富、发展和创新了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它在理论渊源上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中国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代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西方价值文化的借鉴与超越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吸收与发展。进一步讲,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不仅引领着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而且超越了国界,指向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理想,为世界问题的解决提供基本的价值遵循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文化价值标杆,因而,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7.
余卫国 《探索》2011,(4):187-191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哲学研究为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智慧,以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叙述方式加以提炼和升华,使之真正成为以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为主线,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创新理论为依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实践为框架,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和生态哲学为一体,既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又能充分反映当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既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又面向世界的开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邱运华 《新视野》2012,(2):9-12
中国学术界和欧美学术界一个共同的走向,乃是文化与政治、经济、外交甚至军事相互裹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文化,在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互涉中不仅拥有了综合性知识体系,而且具有了物质性和广泛的实践性。"当代中国文化"这一概念,必然包含着现代性进程以来的中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生产、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及上述建设的深刻精神体验、心理感受、价值标准、人生信念和审美习惯,涵盖着当代中国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日常生活本身。"当代中国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中国生活方式",一种中国式看待世界的眼光,一种中国立场,一种中国趣味。只有浸润在当代中国生活中,才能感受并形成这种中国态度。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早期确立和后期深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体制是在参考苏联模式基础上并结合中国国情确立的,这为中国以后文化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改革开放后,文化体制改革以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六大为界限,经历了启动和初步发展、大力推进、取得重大进展三个阶段。纵观当代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经过了“被动式”文化体制改革和新世纪“主动式”文化体制改革两大阶段。搞好新世纪的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巩固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  相似文献   

10.
定居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塑造了中国以儒家伦理为灵魂、以法家政治结构为骨架的"家国一体"的文化。以家国一体的社会伦理结构成为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最根本的立足点,它产生了中华文明"家国一体"的共同价值、基于等级制关系本位的"内圣外王"的社会结构法则、用"天人合一"文化模式来包容外部世界的思想方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代中国发生了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制度文化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后基于个人自由的资本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基因结构及其内在矛盾。而中国奇迹的文化原因在于:资本力量嵌入到中国文化基因的内部而发挥巨大的动力作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结合而形成的统一大国的政治构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超包容性"文化基因对外来文化的容纳与吸收,中国原有经济部门与由资本部门形成互补性经济结构。中国当代文化基因结构面临的问题是:资本的扩张本性导致资本对社会成员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资本化、对社会成员的外在社会行为的资本化。摆脱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不是消灭资本,而是改造并塑造出具有当代中国新文化色彩的新型资本,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作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局中,居于极端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它给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2.
王诚宏 《世纪桥》2008,(3):147-148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创新当代中国的文化?如何推动、促进当代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笔者以为,一是必须传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积极吸收整合人类文化长处,不断强壮自身活力;二是必须弘扬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大胆进行文化价值观念更新,不断实现自我优化;三是必须把握民族文化前进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断抵御西化冲击。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本文揭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一致性,阐明必须从两者内在衔接性的角度,全面把握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完善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霍晓玲 《探索》2012,(5):109-114
文化保守主义是当代中国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流派。它具有影响范围广、实践性强、流派复杂等特点。这一思潮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既有积极价值,也有不良影响。我们应历史、全面、客观地看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多元文化建设中的一支有益力量。  相似文献   

15.
刘亚政 《新长征》2009,(11):19-21
改革开放决定着当代中国命运。对此,邓小平有着直白而深刻的诠释: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提高人民生活,就是死路一条。今天的中国之所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有了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自觉与中国认同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致力于探讨的重要问题。打破学科壁垒,从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多重角度探究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在水乳交融的学术对话中认识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认同,以历史眼光和主体意识反思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考察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研究之得失,探究现代中国文化的建构方式与中国人的文化面貌,体现了这组文章作者的共同努力。徐楠博士解读了古代文论基本观念的内在理路与当代意义,他认为古代文论乃至整个古代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血脉相连的特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自觉,古代文论基本观念研究将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这一热点话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人权观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它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思想渊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底蕴,根植于党的百年奋斗,形成于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变革,是中国共产党接力探索、持续推进中国人权事业的理论结晶,是建立在中国人权发展实践基础之上的思想精华。当代中国人权观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尊重和保障人权、怎样尊重和保障人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为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引领下,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人权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权基础,丰富了人类人权文明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李庆刚 《唯实》2009,(4):41-43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中旬在无锡召开。会议围绕改革开放30年历史,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的建设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其研讨主要内容综述如下:关于改革开放的缘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历史阶段和历史经验;关于30年来理论创新、党建制度创新问题;对30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转型、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苏南模式”的探讨等等。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化大众”与“大众化”相统一的双向互动过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低水平化,也不是庸俗化,更不是要经院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基、归宿和落脚点。因此,如果没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化和时代化也就失去了其意义。而要实现其大众化,就要努力创新引导方式、转变社会关注点、创新话语方式、创新传播方式和宣传模式,以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正>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从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推进,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的发展也面临不少的困境,如外来文化的冲击,国内民族"另类文化"的显现等,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而不加以引导,将不可避免地对主流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有可能威胁到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对此,必须学会应对,走出困境,以提升中国文化向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