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意识在公民意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集中体现为对社会主义法律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我国公民应该具有的现代法律意识集中体现为公民意识、法律至上、人民主权、权利本位、人权保护、权力监督意识等.强化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当代中国走向法治化进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推进法治国家进程的关键,也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经过20多年的法制建设,中国法治硬件系统即法律制度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作为法治精神基本内容的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并未取得明显的进展,以致当前依法治国道路困难重重.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依赖于制度的完备,更需非制度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塑造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丽霞  赵业福 《理论学刊》2007,(11):100-102
法律信仰构成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成熟度,法治社会要求公民树立起坚定的法律信仰。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表明我国公民法律信仰严重缺失,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层次原因。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笔者认为,塑造公民法律信仰的途径主要有: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完善立法,加强立法的亲和力;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构建公正的司法体制;降低诉讼成本;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具备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意识。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良法的制定、法律至上和司法公正的社会氛围,高校要遵循依法治校的规范并把握法治教育的终极目的,如此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5.
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精神得以形成和法治社会得以实现的关键.针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困境,有必要寻求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以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五”计划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实施“十五”计划的法制保障。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的法律素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法律意识是公民对法律的认识或认同,法律素质则是指公民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的综合能力。任何法治国家,都要求自己的公民具备相当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这是现代法律文明的基础,是公民整体文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建设…  相似文献   

7.
法治的要义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并得到普遍的遵从。讲法治,从我国国情来看,最根本的是树立一种崭新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目前关键是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揭示了中国法治进程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法治社会,在这个进程中,各级干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实施法律法规来实现的,领导干部如果缺乏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就谈不上政治合格。讲法治,从我国法治进程和干部队伍现状来看,应该是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更新和重建。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党建方面,也作用于法治建设之中。传统的规则中心主义法律理论只注重法治的形式正义,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元的利益需求,不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三个代表”思想使法治建设在构造“最终目的的伦理”的同时,更充满了“责任伦理”。要在实际中做到凡事都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为标准,就必须扩展法治思维,使法治目标更具开放性和普遍化,对社会各种利益冲突及其形成因素要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更具现实意义的解决手段。法律文化以人为本。公民意识、法治观念和科学精神是法治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素质。法律文化建设应当围绕“三个代表”的总体要求进行。  相似文献   

9.
建设法治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本文论述了法律信仰的内涵及其与法治化进程的关系、影响法律信仰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08,(6):35-36
在全体公民中普及法律知识,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来,我区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先后组织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教育规划”,全区初步形成了学法用法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11.
建设法治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本文论述了法律信仰的内涵及其与法治化进程的关系、影响法律信仰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应当遵循法治原则。在法治轨道上进行。法治原则的要义是: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外特权。按法治原则进行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应当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构建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二是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培育社会组织,构建公民社会;三是加快社会法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不仅会影响整个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的提高,而且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实施。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良好的法律意识,追求科学性、前瞻性和先进性的心态法律文化是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关键。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权力观念,明确法律是控权的,而非治民的;树立法律至上的价值观念,坚定对法律的內心信仰;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法治社会的法律心理;树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思想观念,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4.
潘永才 《学习论坛》2003,(10):65-66
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像任何国家走向法治社会一样 ,我国要步入法治化轨道 ,建成法治国家 ,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律制度体系 ;二是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蕴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 ,即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忠诚信仰。如果说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 ,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  相似文献   

15.
公民意识的自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涌 《理论学刊》2003,1(5):122-124
公民是现代社会里特有的概念 ,是政治和法律概念的统一体。在现代社会里 ,人们缺损“人”的社会意识 ,更多具有的是“人”的自然意识 ,即公民意识缺损 ,反映了公民对国家政治改革的淡薄性。而要建立现代社会制度 ,确立法治的政治体制 ,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等 ,如果没有公民意识的确立 ,所谓的现代社会制度也只能是一种不健全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6.
法治意识是一种基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特殊意识,是社会主体对社会运行制度的主观把握。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萌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在新时代呈现出两个问题:法治意识淡薄、缺乏法律认同与西方思潮影响下的法治意识"异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为契机,通过立法主旨条款、具体的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条款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市域立法,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普法宣传、树立先进典型、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等工作,以此提升公民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7.
司法公正是司法机关的生命和灵魂,是社会公正的终极保护手段.社会造成.的不公正可以通过司法路径解决,而司法造成的不公正,我们就无力回天,所以确保司法公正对于一个现代文明国家而言至关重要.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的价值趋向是公平、正义、人权.司法公正是法治题中的应有之意.司法公正能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能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能促进公民理解法律规则,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的标志。我们要实现法治现代化的目标。培育农民的法律信仰不可或缺,然而农民受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致使法律信仰在农村形成一种缺失的境遇。要培育农民对法律的崇敬和信仰之情,必须探寻农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制约性因素,以期对推进农村的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法治建设的基本理念是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着法治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如何发展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法律权威性、权利性和平等性产生基础的分析 ,指出法律权威性、权利性和平等性是市场经济对法律的必然要求 ,法律必须反映这些要求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全社会特别是国家机构和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中大力培育尊重法律、尊重个体权利的意识 ,以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一、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强化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必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人民权益与法律权威相辅相成,作为人民与法律有机融合的纽带,"公民意识"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