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洪垒 《法治纵横》2014,(21):55-57
“执行难”是一个历史的话题.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历届法院领导都高度蘑视的工作。执行难问题不仅成为法院工作的痼疾,而且也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生效的法律文书有相当一部分得不到执行,不仅妨碍了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而且使司法的公正性受到了损害。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调研目的:当事人①服判息诉、社会关系和谐稳定是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最终价值目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执行程序因其具有迫使当事人履行义务,直接引起当事人切身权益变动的特有性质,一直以来都是矛盾聚焦的场合,极易引发当事人对法院工作的不满.  相似文献   

3.
改进执行方式的基本构想□佟吉勇陈文平人民法院行使民事、经济等审判职权,不仅要确认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同时,要保证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实现。当事人诉讼的目的是实现自己的合法权利,而实现权利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执行工作。如果法院改进了现有的不合时宜的民事...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诉法第216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人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根据此项规定,只有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当事人才会自觉履行,人民法院才能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由审判人员移送执行员执行。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管是人民法院还是为当事人自觉履行提供服务的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都会遇到如何证明…  相似文献   

5.
执行权是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权能,是国家司法强制力的最终体现。当前,以建立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新体制为重要标志的执行体制改革和创新工作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的要求,各地法院从解决“执行难”、治理“执行乱”,维护司法公正的目的出发,进一步深化了执行机制改革。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人民法院权威,防止执行工作混乱,及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执行工作中,由于职权划分不清晰,运作机制不科学,权力过于集中,又缺…  相似文献   

6.
移送执行,是指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义务人拒绝履行义务,无需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由审理该案的审判人员,将案件直接交付执行人员执行,从而引起执行程序发生的诉讼制度.移送执行是作为诉讼主体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以及当事人的情况,依职权主动及早实现权利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民诉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  相似文献   

7.
“法律白条”质疑李奎海最近翻阅报刊,发现很多文章称人民法院生效裁决执行不了是给当事人打了“法律白条”,并惊呼法律的尊严何在?人民法院的权威何在?意在说明执行工作的无力。笔者认为,此言差矣!人民法院审理的有给付内容的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其偿付义...  相似文献   

8.
执行救济是民事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保护执行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利,规范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制约国家权力,维护司法的公信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执行方法是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实践中,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执行目的,依法运用一定的执行策略而形成的执行方式、方法、手段以及所采取的相关措施。良好的执行方  相似文献   

10.
完善执行和解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行和解是指在人民法院的执行程序中,双方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平等协商,依法就变更执行依据所确定的权利、义务达成协议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若和解协议履行完毕则视为原执行依据已获执行,若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和解协议,则人民法院得依另一方当事人之申请,恢复执行原执行依据。执行和解制度是处分原则在执行程序中的具体体现,是民事执行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该项制度在立法上过于原则,内容比较简单,与其他制度缺乏应有的协调与统一,各地法院在执行工作中对该制度的理解与适用均不一致。执行法院应否对执行…  相似文献   

11.
一、执行监督的概论。执行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执行监督是指对执行程序或执行工作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监督,媒体的监督,法院内部的监督和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等。而狭义的执行监督,仅指人民法院的内部监督。具体指在执行程序中上级人民法院发现下级人民法院具体执行实施行为或者执行裁决行为有错误,或者执行法院发现自身错误时,依照一定程序进行纠正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1998年7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92次会议通过《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它对仲裁机构作出国内仲裁裁决、公证机关依法赋于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在国向仲裁过程中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在涉外仲裁过程中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专利管理机关依法作出的处理决定和处罚决定的执行,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海关依照法律、法规作出的处理决定和处罚决定的执行,都基本上是按被执行人住所地和执行财产地为标准来确定管辖法院的。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人民法院判决执行就不可以由被…  相似文献   

13.
树立执行新理念与实现司法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执行理念,具体而言就是对执行工作的目的和功能、执行权的性质以及运行机制、执行程序的独立价值、法院和当事人在执行程序中的地位和关系等方面的认识、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一整套思维模式。肖扬院长在2000年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提出的“公正与效率”世纪工作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是整个司法观念更新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应该成为树立新的执行理念的核心内容,即追求执行程序的公正性,最大限度地体现执行的程序价值。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程序正义的过程,应该按照当事人主义和司法被动原则对执行工作程序加以…  相似文献   

14.
法律文书一经生效就必须执行。执行有两种途径,一是行政部门或者当事人的自动履行;二是由申请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本文谈的是申请执行费的问题。司法实践中,申请人在申请强制执行时,人民法院一般都要求申请人先预交齐申请执行费后再受案执行。笔者认为不妥。应该根据作出法律文书的不同机关分别采取免交或预交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申请执行人民法院制作生效的法律文书时,可免交申请执行费。其根据如下:第一,法律和法规中均无预收执行费之规定。人民法院收取执行费的唯一依据是《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以下简称《收费办法》)…  相似文献   

15.
方旭 《中国审判》2010,(9):31-31
本刊讯 为更好地发挥聘任的49名人民陪审员的作用,近日,河南省永城市人民法院在做好人民陪审员参审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执行工作的现状及人民陪审员的特长,积极把陪审制度引进到执行工作中,按照因案宜人的原则,科学确定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案件范围:一是有上访苗头的案件,由当事人所在基层组织的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二是婚姻家庭类案件及涉农案件,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或调解组织的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  相似文献   

16.
论点辑要     
《中国审判》2010,(11):85-85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执行工作规定》第八十七条赋予了执行法院对和解协议的审查职权,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行使,严格履行审查职责。因为审查的对象是当事人达成的和解协议,是当事人对自己事务的安排和私权利的重要处分,尤其是对原生效法律文书内容的实质变更,合法性审查行为属重大的执行行为,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这样做既是对当事人权利的高度负责,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商法年刊》1998,(1):395-416
(199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92次会议通过)为了保证在执行程序中正确适用法律,及时有效地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实践经验,现对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作如下规定。一、执行机构及其职责1.人民法院根据需要,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设立执行机构,专[1负责执行工作。2.执行机构负责执行下列生效法律文书:门)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民事制裁决定、支付今,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判决、…  相似文献   

18.
执行异议是案外人主张其对执行标的享有实体权利,是执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时正确处理好执行异议,对人民法院提高执行率和执行准确度,维护当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规范执行异议的审查、处理,对执行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最高人民...  相似文献   

19.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执行活动中主动接受案件当事人监督的若干规定》,要求各级法院实行廉政监督卡和廉政回访等制度,主动接受案件当事人对审判、执行活动的监督。规定要求,人民法院应当在本院诉讼服务大厅、立案大厅、派出人民法庭等场所公布人民法院的纪律作风规定、举报受理电话和举报受理网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执行难已成为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一个突出难题,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执行案件中因当事人提供证据存在问题而导致案件难以执行的,占有较大比例,成为影响法院执行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执行阶段,是否还需要当事人举证?如果有必要,当事人应该如何举证?结合执行实践,笔者现就民事案件执行中当事人举证的范围、证明对象、举证责任的分担及法院如何指导并审查当事人所举证据等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