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中提出一个重大要求,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的这一要求,就需要弘扬和谐哲学,清除“斗争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贯彻落实“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的要求,需要我们弘扬和谐哲学,消除“斗争哲学”的影响。弘扬和谐哲学,不是否认矛盾、无视矛盾,而是要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矛盾。具体而言,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重在和解;第二,重在以人为本;第三,重在实事求是;第四,重在内心修养;第五,重在建设。  相似文献   

3.
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后,有些学者在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和谐哲学"的命题,以取代过去的"斗争哲学"。文章认为这样的提法值得商榷。既不能用"和谐哲学"替代"斗争哲学",也不能用"斗争哲学"替代"和谐哲学",正确的应该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  相似文献   

4.
“和谐”哲学的制度体认与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对宇宙万物存在的一种状态性反思和构建,是中西方普遍追求的一种对世界与社会意义的理解。作为一个基本的哲学概念,"和谐"关涉的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特性,而是一种隶属于整体性的关系特性。社会秩序意味着一种有助益的社会宏观运行组织状态,这种组织状态一般是在规则或制度的作用下形成的,秩序促进和谐,秩序的合理维持依靠制度的支撑,法律渊源于人类维护社会和谐的原始规则,是人类社会在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对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原始习惯的确认。当下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严重削弱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为此,改变在中国社会各领域内所存在的各种低效率的潜规则状态,构建权利结构和谐的制度体系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朱穆之 《人权》2007,(2):2-3
过去常说,事物是在斗争中发展的,这是客观规律。现在强调和谐,是否否定过去的说法了?这要看对和谐怎样理解。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真正的和谐?和谐是否就意味着回避矛盾、放弃斗争?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解读了和谐与斗争哲学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和谐哲学观是当今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它为我们提供了重在同一、建设的理念,追求稳定、有序的理念和强调整合、协调的理念。“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和谐哲学”的宗旨,在于引导事物向和谐方向发展。体现和谐哲学观的领导理念是以“治”为宗旨、以社会稳定为重的领导理念,强调统筹兼顾、多元统一、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本文改以往研究中的实体思维方式为生成性思维方式,对"天人合一"这一理论进行一种生成式的解读.现代西方生存哲学是一种生成性思维,马克思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生存论更是一种生成性思维,而中国传统哲学自身又存在丰富的生存论资源,以当代西方生存哲学、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作为理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和谐理论作一种生成性的解读,以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存论特质,试图从宏观上重构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也期望中国哲学能与当代世界哲学形成一种新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9.
小中见大论"和谐"--谈谈构建和谐单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林 《长江论坛》2005,(3):7-9,17
浩瀚宇宙,是由千千万万个大小星体组成的;和谐社会,则是由千千万万个大小单位所组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从宏观层面上讲,大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从微观层面上讲,它包含了每一个和谐单位的建设.所以说,和谐单位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谐单位建设,关键是领导班子的和谐,基础是干群关系的和谐,同时要提倡抓事业、树正气,凝聚力量促和谐.  相似文献   

10.
以矛盾的同一性原理为哲学依据,制定南宁铁路局和谐发展战略,重点要处理好与周边环境、区域经济、全路大局的关系,实现外部和谐;处理好中心城市铁路地区与沿线铁路地区、干部与群众、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现内部和谐。  相似文献   

11.
和合与和谐都是异质因素相处的一种方式.和合哲学作为古人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其本质就是追求一种普遍、整体、动态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以和合哲学为思想基础,承认差别和矛盾,确立不同社会主体和睦共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爱国主义新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主义的内涵是由一个国家当下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诸因素所决定的。不同的历史阶段、政府所面临的特定任务以及民众的现实追求,是确定爱国主义内涵的具体依据。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当前爱国主义又注入了新的更加丰富的意蕴:如保持国家稳定与实现社会正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爱国意识与爱国行为的统一、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建构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祖国统一等。只有准确把握这种变化,才能使爱国主义充满新活力。  相似文献   

13.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需要具备理论条件、思维条件、现实前提条件、现实基础条件等。既要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又要不断完善各种条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刘志军部长在南昌铁路局调研时指出: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任。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努力。本文就和谐社会理论进行分析,探索铁路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所提出的重要论断。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对基科学内涵的阐述,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的目的,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够最终实现的社会条件。把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作为执政的共产党的重要任务,就为市场经济通向社会主义创造了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说明,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消除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如何把握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成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崭新的执政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党中央已经把“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为统摄全局的执政理念,并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崭新执政格局。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有机的社会、自治的社会、公正的社会、温馨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朝这四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小平没有提出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但在他的理论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他关于社会主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和谐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坚持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是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解读这些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建先 《重庆行政》2010,12(5):22-24
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国初期到1979年是经济发展历经波折的三十年,收入分配差距小,但总体水平低;1979年到2009年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 设进入关键时期的重大战略安排,成 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在构 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端于西方的 治理与善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重要的学术资源和研究视角。但同 时,也应该看到其在我国的运用因具 体条件的不同而受到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