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苗向荣 《人民论坛》2013,(5):230-231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20世纪初熊彼特提出"创新"学说,80年代弗里曼首次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是技术创新系统。20世纪90年代之后,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变化给学者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这些研究促使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的20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被人们称作"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不仅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而且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由邵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一书,对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文化研究和文化论争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从中我们可以领略20年来文化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进而对21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与发展前景作出正确的估计.全书70余万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派别为线索,分别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道教、佛教和现代新儒家研究的情况作了总结;下篇以问题为中心,分别围绕文化理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文化精神、"五四"精神、中西文化比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在理清文化论争基本脉络的基础上,分析各种观点的长短得失,并对深化中国文化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意见.纵观这部著作,我们认为它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史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早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就已受到中国民族史学者的重视,并掀起了研究工作的热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更是加大了对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出版了包括中国民族通史、民族关系史、民族政治史、民族文化史、民族经济史、民族宗教史、民族思想史、地方民族史等专著数百种,论文数万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这些丰硕的成果中,作为系统、全面、深入研究中国南方民族史的著作并不多,在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出版的有限的中国南方民族史专著中,亦或专论中国西南民族史,亦或专述中国中南民族史,而将中国…  相似文献   

4.
方铁 《思想战线》2002,28(6):100-103
2002年5月云南大学召开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这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历史学界的一次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总结,畅谈了对21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展望。中国古代史组的专家学者们在研讨中,提出一些重要的学术见解和改革建议。这对今后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发展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冯天瑜先生是国内学术界最早关注、进入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并取得卓异成就的代表性学者之一。先生在文化及文化史研究兴起的学术意义、文化史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文化生态学说的引入及中国文化生态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段、中国文化的特质等众多方面的学术贡献影响深远。先生曾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治史者,必先精思义理,苦心考据,擅长词章,并致力于三者间的‘相济’,于宏大处着眼,从精微处着力,方有可能成就‘表征盛衰,殷鉴兴废’的良史。此一心语是先生文化史研究之学术理路的夫子自道,给后学以珍贵的教益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火炮史是一个少人问径的极为荒僻的研究领域。作为周谷城先生主编的大型丛书《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种,刘旭同志撰写的《中国古代火炮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某种程度上讲、填补了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作为我国第一部火炮史专著,该书有其鲜明的独特之点。第一,资料丰富、翔实,考证精当。该书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等实证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严谨的考证工作,以物证文,以文证物,终于拨开了弥漫于古代火炮发展史上的重重迷雾,再现了中国火炮发展的历史轨迹。这对于推动我国古代兵器史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几年前,曾读过周积明先生的文章《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研究》(载《历史研究》1997年第6期)。文中讲到:“文化史的独特思路在于:它自始至终关注的是,是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探寻一个民族的文化性(包括民族的心理性格、性格趋向、思维方式以及长期积淀的若干稳定的观念)是如何生成、积淀、整合、定型的?这种民族性又是怎样渗入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使之表现出民族特色的?正因为如此,文化史研究的重心,理应在精神的物化或物化的精神,在民族精神的‘外显’和‘内隐’。”这篇文章对于文化史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给予了诸多方法论上的指导。几年后,由周积明教授主持编写的《湖北文化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正是在这种研究思路下集结而成的,为我们在文化史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学人提供了一个可资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春风下,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哲学思潮、艺术流派等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国人学者的思维方式和学术视野。中国动画也籍此迎来了一次发展热潮。这一时期的动画将外在的美丑和心灵的善恶进行区分,将"个性"的鲜明塑造当成最重要的创作取向,融入了创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和对自身态度的表达,成功推进了中国动画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秋生 《新东方》2006,(8):51-54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这都是基于对其思想的研究得出的评价,而对其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却鲜有人研究,对他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始终没有获得肯定。一部中国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播史,儒学创始人孔子所确定的传播理念功不可没。本文旨在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对孔子做一些系统的研究,目的在于还原孔子在传播学上真实的历史地位。一、孔子是中国文化传播学的开山鼻祖,也是大众传播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研究文化传播过程中,学者们未能正视孔子在传播中的地位,有的学者把传播和传播学概念相混淆,…  相似文献   

10.
《桂海论丛》2021,37(3)
铜鼓研究是19世纪末由西方学者从东南亚开始的,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前,中外学者都把研究重点放在古代铜鼓上,对活态铜鼓文化关注甚少。20世纪80—90年代,活态铜鼓文化研究在中国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自21世纪以来,活态铜鼓文化研究走向繁荣,中国成为了活态铜鼓文化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论长江文化的发展线索、文化特征及其研究方法邓剑秋,张艳国由整体的中华文化史研究,进入到对中华文化的区域研究,这是文化史研究新近出现的新动向,是可喜的研究动态。任何一门学科,经由整体到分化,再由分化到整体,如此循环往复,标志着人们对该学科研究的深化,也...  相似文献   

12.
审美文化史的叙述介乎审美意识史与美学思想史之间,它不能仅仅停留在审美文化现象上,而是要寻绎其背后的深层理念,包括理论、思想、逻辑、观念等。它们作为统合力和助推力,贯穿于中国审美文化史之始终。因此只有在深层理念上有所更新、有所突破,中国审美文化史叙述的创新开拓才是可能的。今天中国审美文化史研究要取得进展,应将以往被忽略但意义重大的细部作为研究重点,并在写作路径、框架和体例等表象形态的设计上有所体现。在中国语境和汉语系统中,对于"文化"概念的重新理解,为中国审美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参照,也为其叙述方法开启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3.
严红彦 《求索》2012,(1):180-182
"侠"曾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社会群体,其独具魅力的精神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历代文人的目光,创作出无数扣人心弦的文学作品。对侠义文学的系统研究是从清末民初之际才逐渐兴起的,百年来,学者对侠义文学作品、侠义文化精神褒贬不一,除了个人因素,社会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综观百年研究史,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建国前为第一次兴起阶段;建国到文革结束,对侠义文学的批判导致研究的沉寂;80年代,研究再次萌兴;90年代,各类专著、论文大量涌现,形成研究的高潮;21世纪至今,侠义文学研究热潮回落,同时也进入纵深发展的成熟期。回顾百年研究历程,既是学术上的总结,也是对社会生活变迁的体察,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侠义文学与中国俗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上半期,在中国沿海沿江、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很快。然而,其所以发展如此之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量"有难"农民进城所致。正因如此,有一些学者质疑,这种现象能否称之为城市化。在中国特定区域内——沿海沿江地区,确实存在着很明显的城市化现象。不过,不能因为那一时期城市化带有"难民"色彩,就否认它。而且,这种城市化与20世纪后发国家,尤其是拉美城市化有一些相似之处,值得做进一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实行了建政工作。但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建政工作在汉族和少数民族公民间创造出了一个地理上的二元"空间区隔",推动了族群向加强其"民族意识"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民族意识不但没有加强,相反遭到了削弱,国家意识得到了弘扬,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6.
《松州》2010,(5)
<正>回顾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史,从20世纪30年代前后红山文化发现到70年代末的大约半个世纪时间里,红山文化一直是作为在中原文化影响下的一支边远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研究中属于"一带而过"的角色。80年代以来它的异军突起,当然主要是在辽宁西部的东  相似文献   

17.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风险研究出现分离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学者应用这一框架在各种文化环境中进行了经验检验,认为这一概念对将不同的风险研究范式和理论整合到同一框架中做出了贡献,并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整理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风险社会放大框架在中国的风险文化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其对风险沟通决策的意涵。  相似文献   

18.
一、跨文化研究的界定在西方,文化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成型于20世纪前期,鼎盛于20世纪中叶。中国的文化学研究始于本世纪初,之后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海外华人学者中一直颇有规模地发展,在对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文化研究高潮。文化学研究在早期主要是关于原始部落文化的研究和民族志的研究,后逐渐发展形成文化哲学、普通文化学、文化史学、比较文化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生态学、文化心理学等诸多研究领域,并成为当代人文学科中一门重要学科。在文化学研究中,形成了文化进化论、文化播化论、文化历史论、文化功能论、文…  相似文献   

19.
《新东方》2018,(6)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文坛形成了大规模的争鸣,然而学界并没有从"争鸣"的角度对这段文学史给予足够的关注。笔者希望能够整合到目前关于"争鸣"的资源,返回到那一时期"争鸣"的场景中,从争鸣史的角度把它形成一个整体,给予全方位的考察。通过分析"争鸣"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成因,借助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与重要的有争议作品,将其纳入文学史的脉络,来探讨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争鸣。这样有利于呈现出七八十年代之交文学"争鸣"的完整的脉络,填补文学史中有关争鸣史的欠缺。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化〔1〕朱立元中国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包括的范围实在太大。《中国文化史》丛书主要在·传·统·文·化的意义上讨论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再加“史”,则主要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