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覆盖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我们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来准确把握这些显著优势。政治上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的显著优势,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量。  相似文献   

2.
罗成雁  官秀娟 《创造》2019,(3):14-20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的心理状态和深厚感情,表现为主体对其文化身份和文化规范的高度认同。从文化领域"自我教育"到作为"四个自信"更基础的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建构主体、整合集体的功能,以文化的身份认同和规范性层面实现主体的文化治理。文化兼具治理对象和治理手段的双重属性,以文化自信增强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使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文化自信逐渐突显出独特的治理性内涵,成为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新方略,并由此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邹谨 《长江论坛》2014,(3):27-31
邓小平虽未明确提出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问题,但实际上就这一问题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他的这些论述,对于今天全党全国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定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具体体制机制等各项制度的自信。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我们需要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充分显示了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自觉,反映了其一如既往的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深化改革的正气、底气和勇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对全党精神状态提出的新要求.从根本上讲,它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合理性.坚定“三个自信”,需要对其提出的背景、依据、意义以及路径走向进行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有其依据的。道路自信来源于道路选择的正确性,理论自信来源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制度自信的依据是制度本身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梁忠厚 《求索》2013,(9):126-128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由之更加明确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一贯要求.也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哲学基础。本文分析和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标准。阐述和表明了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支撑因素,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更高的理论视点和更深的认识层次上。进一步论述和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主要来源于该制度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我们要始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不断对该制度加以完善,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以更好地展现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崔禄春  代江波 《前进》2020,(1):24-2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完整地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系统地深刻总结,全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的优越性,集中反映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国家制度结构和体系功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使命担当和理论自觉。深刻认识这些优势,对于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将进一步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那么,这种转化的关键何在呢?——上海市宝山区读者汪军。  相似文献   

11.
中俄政党制度的选择皆有其历史继承性,受到其"和"文化和专制色彩文化的影响。尽管两国政党在现阶段都存在代表性和监督性等方面的问题,但皆呈前进性的发展态势,俄国政党制度将朝着法制化方向发展,中国将坚持独具特色的政党制度。比较视野下的中俄政党制度将使我们进一步坚定对于中国政党制度的自信,并通过深化改革增强这一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2.
陈恩智 《重庆行政》2020,(1):102-103
中国梦的提出本质是建立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传承的基础上。从基础、动力、路径选择三个层面探究文化自信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正确认识文化自信,对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一、文化自信是中国梦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再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深刻体现出文化自信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其所承载的深沉、持久的力量是中国梦形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古往今来,在治国理政中,立法虽难,执行更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首要的问题是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运用制度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事业和生态建设的能力,其核心就是制度执行力。根据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和我国现阶段国家治理现状,目前提高制度执行力应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公正性,体现制度理性;以制度的恰适性,提升制度认同性;以制度创新和制度优化提升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刘朋 《岭南学刊》2014,(4):13-16
制度的自觉与自信是现代成熟政党的重要标志。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他对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属性、制度效率、制度比较优势以及制度包容性的认识,是邓小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来源。  相似文献   

15.
"准分权"治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变革的一个鲜明特点。"准分权"治理在保留中央总体性权力的基础上,通过分权、放权等形式将市场因素吸纳到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之中,为经济增长和有效治理提供了驱动力和稳定器。但同时,"准分权"治理也伴随着粗放增长、地方政府非良性竞争、公共品供给不足等治理碎片化、局部化问题,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新时代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在于制度体系建设,其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制度供给问题,更内在的是对"准分权"治理机制的完善与超越。这要求我们要立足于治理的整体主义原则,致力于构建人民中心、党领全局、协调各方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在巩固和扩大基本制度优势的同时,进一步理顺党政、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间的权责利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制度稳则国家稳。新时代大学生是否具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发展前景和走向。通过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状况调研分析,大学生总体上能够坚定制度自信,但少数大学生仍存在着一些自信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社会生态、教育生态以及媒介生态等因素的影响。为此,要通过推动制度自信教育经常化、生活化、具象化和网络化等途径强化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7.
王刚 《群众》2020,(11):18-20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蔓延,没有人可以断言“疫情何时了”。这次疫情,对于我们党而言,是一次“大考”,也是一场“大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再次展示了强大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这次伟大的抗疫斗争,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之治”,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价值自信是指主体对自身认定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导向等持有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学习领会中共十八大精神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实质是价值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自信。  相似文献   

19.
历史实践、国际比较和责任担当使得中国共产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大自信"各有其内涵和地位,并融为一体。中国共产党要全面认识自身,积极消除误解,做好示范表率,将自信转换为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自信是一种底气,也是一种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源于这一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并集中体现在它形成过程的科学性、结构内涵的科学性及其为实践所检验并证明了是正确的制度体系。这一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坚强保障和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