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9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重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更加完整,思想更加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表述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变化,使之更为贴切、更为科学;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揭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新的深刻内涵;首次明确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的关键地位;首次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充分显示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对“同心”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探索,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心”思想的思想政治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心”思想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心”思想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论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体系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和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来源。根据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要求,以人为本伦理观、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生态经济伦理观以及和谐伦理观这四条伦理原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体系。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论坛》2011,(4):I0002-I0003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国税系统在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通过开展“文明服务”、“管理基础”、“质量效率”、“作风建设”、“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国税工作主题年实践活动,开拓创新,砾砺奋进,绘就了云南国税“十一五”科学发展的新篇章,谱写了一曲奉献高原、为国聚财的奋进之歌。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软”实力、是化人的。“人”字两画,一撇一捺,表征的是“人”之为“人”的两个支柱:物质与精神;“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洞开的是文化涅菜、文明蝶变的秘密;“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凝炼和揭示的是文化春色倍还人的规律。拥抱21世纪文化新时代的中国,“软”实力必须“硬”!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文明”理论都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两者相互之间存在内在统一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基础和根本保证。应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杰 《外交评论》2006,(6):36-40
“和”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脉络,“和”的核心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思想是指导中国外交理论建设的宝贵思想源泉。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建设不断取得发展,“和而不同”思想体现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各领域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中,也为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做出了中国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庄子》之文诗意表达是寓言、卮言、重言三位一体。这种三位一体,不同于概念思维规定性之所指的表达,而是作为寓旨性之能指的表达。因此,庄文之思本质上是以言筑象的“象以尽意”。庄文这一特征,使研究《庄子》也必须以体悟的“象思维”才能进入。即使富于名辩意味的《齐物论》,其名辩也以体道为出发点和归宿。海德格尔在反思和批判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过程中,表现出向中国道家趋近的倾向。他的晚期著述的诗意表达,可以说是超越概念思维局限而呈现的一种“象思维”的西方现代版。  相似文献   

9.
“尚中贵和”理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特质。几千年来,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中华民族始终高扬“和谐”与“和平”的旗帜,为世界文明宝库增添了许多以“和”为基调的美好乐章。在新的历史时期,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弘扬并且光大着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大战略理念。一“、尚中贵和”思想的文化意蕴。“尚中”理念在中华文明的长河里算得上是源远流长,将其称作中华文明之源亦不为过。郭沫若曾对甲骨文里面出现的“中…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个人思想行为的指南,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得阐释了“中国梦”,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同时他还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 ,表现出的特有的价值冲突、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机 ,要求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人格道德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守志尚义的社会责任意识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注重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文化底蕴。当代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亟待加强国学修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需要认真学习、了解、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懂得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修养自己,提高青少年道德自律能力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的全新诠释和科学定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基本特征下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由于生态经济系统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因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的区域其表现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制现代化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中国的封建法律文化、中国革命中形成的革命法律思想与司法体制、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的计划经济都是法制现代化的障碍。要完成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必须首先树立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法制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推进政治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的法津运行机制,形成以民商法为重心的反映现代化的法律体系,并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文明,加快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步伐,使法制现代化的变革运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源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中国的环境生态状况面临较大挑战,而美丽中国的建设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动力和希望。美丽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主要内容;生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基础探索生态危机形成的社会制度根源,探求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思潮。要实现"美丽中国"目标,首先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问题,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指导意义,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生态意识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探讨了江泽民同志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决策的原因,分析了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说一个新的理论视域,即在宏观文明进步、现代文明成果积累的观察与分析框架中说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问题.这一观察与分析框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命题的形成开辟了理论路径.这一观察与分析框架是邓小平关于中国政治发展长期探索的基本理论线索.由此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基本看法现代政治文明成果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对政治解放的扬弃不等于排斥对政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利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得国家政权不等于政治文明问题的全部解决;在历史哲学中完成对政治解放的批判不等于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说的理论完成.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化创新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已经不适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推动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构件,“三大文明”构成了现代社会文明的整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范畴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政党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具有浓厚的反政党特征,它在近代的转型孕育了中国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转型过程中的历史选择;其基本框架是在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上构建和完善起来的;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