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广洁 《发展论坛》2002,(10):41-43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这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菏泽市委、市政府立足菏泽经济文化实际,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积极实践“三个代表”,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我认为,建设文化大市必须首先明确三个定位。一、文化大市的目标定位我们建设文化…  相似文献   

2.
社会要和谐,文化是灵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承德市提出建设文化大市战略,就是要把文化新的发展与文化形态新的变革,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切入点,借助建设和谐文化平台,全面提升承德的综合竞争力,支撑和推动承德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陈国芳 《发展论坛》2003,(12):34-34
文化大市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重点突破,全面带动。文化产业是文化大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需要高度重视,率先发展。一、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大市的支柱产业在现代科技和信息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在城市文化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建设文化大市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产业可以为现代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存发展条件。高科技、信息业的发展,一方面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技术手段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会压缩人们的精神生活空间,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发展文化产业,能以更丰富…  相似文献   

4.
赵新民 《实践》2006,(6):40-41
一、文化大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建设文化大市是鄂尔多斯参与西部大开发,以“三化”互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呼包二市“交替领先”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际步骤。到2010年  相似文献   

5.
尚贵荣 《实践》2004,(11):57
呼伦贝尔市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如何有所作为?笔者以为可概括为:依托资源优势,实施品牌战略;以旅游业为主导,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大市建设.……  相似文献   

6.
尚贵荣 《实践》2004,(12):57
呼伦贝尔市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如何有所作为?笔者以为可概括为:依托资源优势,实施品牌战略;以旅游业为主导,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大市建设.……  相似文献   

7.
赵立华 《实践》2005,(5):41-42
呼伦贝尔市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不仅标志着呼伦贝尔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更是立足于呼伦贝尔民族历史文化条件与优势的必然选择.概括地说,呼伦贝尔文化资源可以归纳为自然资源,民族、历史、人文资源和地缘资源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8.
菏泽素有“牡丹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的美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菏泽建设文化大市的先天优势。发展以“四乡”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是菏泽建设文化大市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加大改革力度,构建完善的文化发展机制。通过不断改革管理体制为文化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建立健全多种规章制度,使文化事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序;大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文化的发展既要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相同步、相协调,又要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到超前的引导作用。二是要培养文化队伍,繁荣文艺创作。一流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和绿色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近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张高丽代表省委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奋斗目标。这一目标震撼人心,催人奋进。按照省委工作会议要求,淄博市委、市政府将紧紧抓住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和绿色城市这一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淄博在山东中部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一、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和绿色城市的基本内涵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和绿色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统一于淄博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发展体系,具有丰富…  相似文献   

10.
在2007年11月8日召开的宁波市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表彰大会上,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同志就深入贯彻十七大的精神,加快推进宁波文化大市建设的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1.
杨宝珅 《实践》2006,(7):40-41
通辽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打造科尔沁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大市为总的要求,紧紧围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源优势、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中心,依托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打品牌、抓精品、促管理,全市的文化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和重大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缪娜 《实践》2006,(4):40-41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提供了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整合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市,将成为新世纪呼和浩特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包头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自治区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总体战略部署.把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大市作为全市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形成了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基础设施和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文、博、图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的繁荣局面,先后荣获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中国戏剧文学奖、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全国出版(版权)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等国家和自治区表彰奖励100多项,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了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又是城市的个性与魅力的体现,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广东省委审时度势,提出新的史化发展观,作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以此推动广东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揭阳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也提出了“工业强市、文化大市、和谐揭阳”的战略目标,针对在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如何建设揭阳文化大市这一问题,本文从三方面进行论述,即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疏通渠道,全力打造揭阳文化大市:形成合力.营造建设揭阳史化大市良好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5.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首府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过程中,坚持以精品战略为龙头,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活动为依托,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以打造品牌文化活动为重点,社会文化、专业艺术、文化市场、文博事业等文化工作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塑造了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有力地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促进了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文化对社会发展起导向作用,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处于新世纪新阶段的揭阳,如何做好建设文化大市这篇文章呢?笔者认为应从壮大文化产业的基础一增强微观活力入手,通过创造市场化、法治化的环境,重点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形成揭阳特色的民营文化企业群扎实增强全市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戈夫 《实践》2008,(6):41-41
通辽市地处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是著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承地。近年来,通辽市委、市政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整体要求,不断加大对文化的领导和投入力度,制定出台并深入实施了《通辽市2007-2010年科尔沁文化大市建设发展纲要》,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打造艺术精品,积极传承和弘扬科尔沁历史文化。通辽市素有"歌的海  相似文献   

18.
通辽市地处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是著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承地。近年来,通辽市委、市政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整体要求,不断加大对文化的领导和投入力度,制定出台并深入实施了《通辽市2007-2010年科尔沁文化大市建设发展纲要》,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打造艺术精品,积极传承和弘扬科尔沁历史文化。通辽市素有歌的海  相似文献   

19.
宁波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建设文化大市中,把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级各方面的努力,社科工作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内在活力显著增强,为促进宁波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世纪交替之际,经国务院批准,菏泽撤地建市,这在菏泽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菏泽人民而言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以此为契机,发挥菏泽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我市的现代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大课题。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现代文化的支撑,把菏泽建成文化大市既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也可为我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   一、建设文化大市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代表先进文化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