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2,(7):95-95
张云霞在《理论探索》2011年第5期撰文认为,当前,确保真实全面的信息公开、实行权力运行透明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和紧迫任务。然而,在信息公开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缺乏立法硬性规定,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够全面、真实性程度相对偏低、形式和渠道未能考虑其可接受性和获取性。解决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快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建设,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确保信息公开的真实性,规范和完善信息公开的形式和渠道。  相似文献   

2.
对2012-2014年中国市级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全样本观测可以发现,中国财政信息公开工作取得进步的同时,显得进展缓慢。而现行政府信息公开实践的背后是传统信息公开理论。传统的信息公开理论从静态的视角力促政府信息公开,使得现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和执法陷入到一个瓶颈:即某个政府部门孤立地单向向公众公布部分政府信息,并且尽力寻找依据少公布。信息流通理论从更宏观的视野来审视政府信息公开,也为未来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提出了三条路径:全方位视角;内部公开;服务导向。  相似文献   

3.
香港特区政府的信息公开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开资料守则》与信息公开的政策、机构、管理措施和内容等,包括一般的信息披露以及政府新闻处的公共信息服务和政府的财政透明;并分析了特区政府信息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成功之道。本文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政策措施,而香港特区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之广、信息公开的渠道之多都令人叹为观止,这不仅有利于政府内部的统一和协调,而且有利于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在本地和国际上树立了一个透明、廉洁、高效、负责的服务型政府形象。简而言之,透明政府的建设源于政府与社会在信息公开方面达成共识,从而使政府能够自觉自愿接受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4.
吴三通 《湖湘论坛》2011,(5):118-122
本文着力于显示性和决定性两个层面探讨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因子。显示性因子包括信息公开的内容、时间与方式,它们直接反映政府信息公开的总体水平。而决定性因子则重点分析了政治文化、权力结构、制度设计和利益博弈四个方面,它们最终决定着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水平。上述结论为下一步推进我国政府信息的有效公开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构建意在保障公民知情权,建设服务型政府。救济制度不仅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的保障,而且是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研究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入手,针对我国目前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现状,借鉴国外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救济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09,(6):95-95
谢吉晨在《理论导刊》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在危机管理中,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权威的发布对于消除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恐慌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是否如实公开信息,要受到公共危机产生的原因、制度的健全程度、官员的认知能力、道德水平、危机信息的性质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等因素的制约。要消除政府对于公共危机信息的垄断,需要进一步健全危机信息公开的法律和制度、培养领导干部危机处理能力、健全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施行以来,政府信息公开理念不断深化,制度不断完善,实践不断发展,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推动廉洁、高效、透明的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稳步显现。与此同时,从行政复议视角看,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和实践难题依旧存在,掣肘着这项制度功能的发挥。未来,应当强化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权力运行这一主导功能,进一步推动加大主动公开力度,统一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对政府信息公开重大问题的认知标准,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全面、便捷、有效的优势,以助力于政府信息监督救济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良好施行和实践深化。  相似文献   

8.
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化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法治政府有重要意义。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针对我国目前政府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根据新颁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结合现实条件,努力在更新政治文化观念,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完善主动公开保障制度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9.
阿计 《人民政坛》2008,(7):28-29
地震可以震塌房屋,但只要信息公开。就不会震塌人心—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对于政府信息的及时公开和高度透明,坊间和舆论赞声如潮,并普遍视其为战胜灾难的重要原因。 相较于以往遭遇灾难时的“掩掩遮遮”,汶川地震时的信息公开令人有冰火两重天之感。而为这一深刻变迁转折奠定制度基础的,正是震灾两周前、即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相似文献   

10.
描述并运用射线模型理论分析《信息公开条例》中关于政府信息不予公开的规则,发现《条例》对公开和不予公开的列举规定逻辑难以自洽,尽管第八条的概括性规定弥补了这种逻辑缺陷,但其结果致使《条例》具有限制信息公开的立法效果。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出路可将第八条之原则性规定具体化特定的不予公开的事项,排除对申请者的限制,在立法技术上采用列举的方式确定不予公开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人民政坛》2009,(3):4-4
据法制网石家庄2月19日电,当天,《河北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开始施行。按照该试行办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追究责任:不按照规定的公开范围和期限公开政府信息的;违反保密审查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程序而公开政府信息的;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不及时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的;  相似文献   

12.
陈滢 《前沿》2008,(8):65-66
国务院办公厅已确定将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鉴于政府信息的特性,如何协调政府信息资源公开性与保密性之问的矛盾至关重要,既要保证国家机密的安全,又要维护公民的隐私权、知情权,这就需要通过电子政务的实施、严格的信息分级制度、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等措施来保障政府信息公开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3.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对于政府信息的及时公开和高度透明,坊间和舆论赞声如潮,并普遍视其为战胜灾难的重要原因。相较于以往遭遇灾难时的“掩掩遮遮”。汶川地震时的信息公开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而为这一深刻变迁转折奠定制度基础的,正是震灾两周前、即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相似文献   

14.
一、政府信息公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具有基础性地位。政府及有关部门所掌握和保存的信息约占所有社会信息的80%,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对公众权益的发展、保护,对建立服务、法治、责任、廉洁政府,具有关键作用。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开始走上法治轨道,政府信息公开成为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的事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了长沙市干部对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评价资料,得出如下结论:推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有赖于构建一个优先序组合,这个组合包括了信息公开法规制度配套的优先序、信息公开内容的优先序、信息公开的时间优先序和信息公开方式的优先序,并为下一步积极推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相应的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而建立,但是该条例并未明确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宪法基础。虽然学界通说将知情权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宪法依据,但是从我国《宪法》具体条文来看,知情权并不能作为该制度的宪法依据。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宪法依据应当是人民主权原则。将人民主权原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宪法依据,既有理论支撑,也有外国立法例可借鉴,并且有利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国政府信息公开:启示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美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美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具体建议:(1)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体系建设;(2)科学划定公开与保密的界限;(3)合理确定政府信息公开方式;(4)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18.
荣晓莉 《长白学刊》2008,(5):160-160
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或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政府信息公开走向制度化、法律化的标志,信息的公开有利于提高整个政府和社会的效率。因此,这也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政府工作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上海市A区信息公开三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得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五年来以及《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实施十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制约。破解之策就是改变传统思路,从信息流通这一全新角度系统改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这就要求将被动公开视为一种信息流,放在一国信息环境当中进行审视,并从主动公开、内部公开和外部公开对被动公开影响以及从被动公开本身角度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20.
《山西政报》2008,(9):29-32
5月1日,以建设透明政府、公开政府、阳光政府和保障公民知情权为宗旨的《中华人民共和131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正式实施,这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民主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了及时、准确、有效地宣传好、贯彻好《条例》精神,扎实有效地搞好我省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公众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指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深刻认识和理解政府信息公开的重大现实意义,我们拟订了《政府信息公开知识问答24题》,现予以刊发;以飨广大读者。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根据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政策规定,并结合我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实际情况。不定期的刊发一些相关政策解读、工作要求、知识问答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