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文化安全是前提和必然要求。维护文化安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国家根本制度安全。国家根本制度是一国软实力的核心,是保障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维护国家根本制度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国家安定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2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关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而深刻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安全重要论述,可以看出: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是逻辑起点,维护政党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事业安全是价值旨归,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核心内容,开展舆论斗争、强化阵地意识是重要手段,挖掘、阐发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实基础,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和建设一支专业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工作,围绕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从指导思想、核心价值观、新闻舆论、历史文化和学校教育等方面,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作出总体布局。其中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中轴"作用,将其看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领域。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具体工作实践中,习近平要求,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正面引领与反面批驳相结合,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又有力批驳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倾向;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全党动手"和"守土尽责"结合起来。习近平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文化安全工作上的具体运用,为新时代做好国家文化安全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着非主流社会思潮、西方和平演变和文化霸权等多方面的挑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路径,需要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展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等有效举措,切实维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5.
国家文化安全是我国必须高度注意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国家主权和安全始终要放在第一位、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文化实力等丰富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这些思想在维护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头等大事"。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袭、宗教极端思想和民族分离主义倾向、网络的负面影响等是影响我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因素。新时代,要通过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地位,加强文化安全的法治建设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等有效策略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7.
当前,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一要夯实文化安全的价值基础,主要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把思想文化建设放在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位置;三要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管理的法治化,健全文化立法,实现依法管理,保证国家文化建设的安全健康发展;四要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对可能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与文化力量加以鉴定和识别,形成国家文化安全的"红线",以及时准确地作出预先性和警示性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作为与苏联同源于社会主义传统、继之而起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也受到了苏联的深刻影响。苏共文化建设方面的历史教训是十分沉重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今天,我们只有深刻反思其失误,方能切实加强和改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国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关系到我国的国内稳定和民族团结。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的危险,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分裂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威胁。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第一要坚持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第二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第三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四要充分发挥官方和民间在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安全与否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加深了对确保国家文化安全规律性的认识,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做出了若干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李春良 《前线》2017,(9):83-86
<正>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其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葆有的持久信念和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更加深刻的阐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战略,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证。当前,  相似文献   

12.
西方敌对势力积极通过文化输出的方式,对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逐步渗透,他们妄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以达到在意识形态上同化中国的目的。我们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应积极应对西方在文化领域的挑战,并且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实现中国文化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反对西方文化霸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打好文化战。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2,(5):19-20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文化安全是前提和必然要求。维护文化安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文化安全是前提和必然要求。文化安全主要是指一种文化不被其他文化取代或同化,保持自身的独特性、独立性、完整性并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状态。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为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取保国家文化利益不受侵害。文化安全问题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会遇到的。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这种交流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张西立 《学习论坛》2007,23(9):11-12
不久前,胡锦涛同志在“6&#183;25重要讲话”中谈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当今时代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对于我们因应“文化全球化”的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守卫民族的精神家园,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安全是保持文化民族性和国家向心力的基本要求,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必须认清西方发达国家以普世文化为幌子的文化霸权实质及其可能对我国造成的冲击。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才能维护文化安全,为此,应确立文化守护意识、文化宽容意识、文化间性意识和文化学习意识等四种意识,克服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正确应对市场化和腐朽文化的挑战,从而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协调统一中以文化创新维护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7.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需要正确理解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把握高校开展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的意义、了解目前高校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以提高师生国家文化安全责任意识、提高文化领域反渗透斗争的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18.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需要正确理解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把握高校开展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的意义、了解目前高校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以提高师生国家文化安全责任意识、提高文化领域反渗透斗争的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外来的和内生的多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下,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既为和谐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也为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保障。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需要,而且对于用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抵御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文化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颜旭 《前线》2017,(3):23-28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事关民族兴衰、国家命运和党的前途。在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文化领域存在复杂性多变性。实力是影响安全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主导文化的感召力、创新力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