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振鹏贤侄:由庆阳到延安治病两个月,身体已康复,我过惯了战壕生活,正请求我党中央派我去抗日前线去工作。愿为我中华民族之生存和解放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勇敢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如奉调前方另当函告。望努力学习,锻炼体格,诸维珍重。向你祖母及母亲问好!袁国平注释:振鹏:即袁振鹏,袁国平的长侄。  相似文献   

2.
有关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的经过,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在皖南事变中阵亡,有的说是突围无望的情况下拔枪自杀。近日笔者在整理馆藏资料中,看到几份新四军老战士的回忆录,其中提到有关袁国平牺牲的经过,本人对照有关史料核实,现整理如下:1941年1月12日午夜,袁国平随副军长  相似文献   

3.
5月26日,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袁国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24日,100多位新四军老战士、党史军史专家以及袁国平的亲属和家乡代表在南京西康宾馆召开座谈会。缅怀袁国平同志的光辉业绩。学习袁国平同志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4.
乐时鸣 《世纪风采》2006,(5):26-26,25
袁国平同志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今年是他牺牲65周年、诞辰100周年。袁国平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新四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在创建新四军和新四军政治工作建设上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湘潮》2020,(5)
正袁国平,原名裕,字醉涵。1906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袁家台村(今属邵东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8年3月,在毛泽东亲自推荐下,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自小酷爱文学,诗词俱佳,有"儒将"之誉。"皖南事变"后的1941年1月15日,在指挥被打散后一部分部队继续突围北撤的激战中,身负重伤的袁国平为了不拖累部队突围,举枪自尽(遗骸于1955年6月19日移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实现了"如果有一百发子弹,要用九十九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做俘虏"的诺言。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一年一月三日,我新四军为执行北渡命令,将其所辖皖南部队三个支队六个团共计九千余人编为三个纵队,离开驻地云岭开始转移。六日,军部及北移部队在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顽固派七个师八万兵力的包围袭击,奋战八昼夜,除少数部队及零散人员突围脱险外,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兼政治委员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亦惨遭杀害。  相似文献   

7.
正袁国平,1906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范家山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岁,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北伐战争开始后,袁国平提前毕业,随军北伐。参加了广州起义、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他智勇双全,多谋善断,被彭德怀称赞为"得力助手,杰出的政治家、鼓动家"。他是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的新四军高级将领之一。今年是袁国平诞辰11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这位新四军高级将领。  相似文献   

8.
我和袁国平、邱一涵夫妇很熟。袁国平是我的老领导,我是邱一涵的领导。他们都是很好的同志。我很佩服袁国平同志,他也非常器重我。我们同生死共患难,有着极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9.
1933年7月1日,中革军委命令以红3军团(暂缺第6师)和红19师组成红军东方军,彭德怀任司令员,滕代远任政委,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率军入闽,并进军永安,留下红军标语"打倒屠杀工农国民……"署有"红军东进军9师27团2营2连(宣)"的落款,红军东进军这一部队番号,是否就是红军东方军?本文经考证,认为红军东进军就是红军东方军。  相似文献   

10.
申喜平 《湘潮》2006,(5):24-27
1930年7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8000名将士在彭德怀、滕代远的领导下,一举攻占古城长沙。长沙是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攻占过的惟一省城。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作为红三军团领导核心成员之一,在固守长沙城的9个日夜里,与彭德怀、滕代远并肩作战,在红军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领导编辑出版《红军日报》红三军团占领长沙后,总部驻扎在浏阳门正街德国侨民韩理生公馆,政治部驻扎在吉祥巷的大吉祥旅社。28日下午,滕代远、袁国平、何长工等人指挥红八军将士捣毁了国民党省政府、法院等反动机关,镇压了近百名反…  相似文献   

11.
林植夫同志是福建闽候人,昔年曾留学日本,在日本帝国大学学习植物、水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回国后一直在国民党中工作,但他看清了国民党蒋介石的腐败与无能,抗战一开始就毅然决然抛弃了国民党蒋介石,随军长叶挺同志,到共产党所领导的新四军这方面来了。在新四军中,他初任叶挺同志的秘书。一九三八年四月,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同志由延安来到当时新四军的集中地安徽岩寺,开始着手建立新四军政治部所属各部。袁国平同志了解到新四军中日文日语最好、最了解日本情况、又有工作经验的是林植夫同志以后,就把林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2013,(5):46-47
1937年10月至1946年4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旅部及其七七。团作为留守部队,为了保卫延安和党中央,培养、积蓄干部.奉命进驻庆阳县(今庆城县)。三八五旅驻防庆阳的8年间,在王维舟和耿飚的带领下,取得了以“镇、宁两次事件”为代表的反摩擦斗争的胜利,进军大凤川,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并参与庆阳各地的政权建设,助建了陇东中学,  相似文献   

13.
袁国平同志是一位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皖南事变中,不幸牺牲,年仅35岁。这是我们党的一大损失,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相似文献   

14.
向敌后进军 1938年4月24日,毛泽东给项英回电:“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甚妥,惟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项英接电后,和叶挺、袁国平、张云逸等商量再三,终于作出决定:委托陈毅先组织一个先遣支队,出南陵深入江南敌后进入战略侦察。其实,3天前的那个夜晚,项英提出派先遣支队后,陈毅就开始筹备了。他挑选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担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一支队一团政治部主任钟期光担任政治部主任,下设三个连,由一、二、三支队的侦察连组成,大多数是经过三年游击战争考验的老战士。每连配备两挺机抢,一部电台,一个短枪排,全支队近500人。  相似文献   

15.
正袁国平,原名裕,字醉涵。1906年5月26日生于湖南省邵东县袁家台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8年3月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成为新四军领导人之一。1941年1月15日"皖南事变"爆发后,在指挥被打散的一部分部队继续突围北撤的激战中,已身负重伤的袁国平,为了不拖累部队突围,举枪自尽(遗骸于1955年6月19日移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实现了"如果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  相似文献   

16.
正袁国平,湖南省邵东县人,190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192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此后,袁国平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作战和红军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历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治部主任、西北红军大学政治委员等职,  相似文献   

17.
我父亲袁国平,1906年5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邵东县一个工人家庭。他1922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在“一师”的革命氛围熏陶影响下,父亲很快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1925年,他在黄埔军校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  相似文献   

18.
1930年7月26日深夜,以彭德怀为总指挥,滕代远为党代表的红三军团,乘国民党军阀混战,长沙守敌薄弱之机,一举攻占长沙。红军入城后,军团总政治部立即派秘书长邱炳同和妇女部长邱一涵接管了伪《国民日报》馆,创办了《红军日报》。红三军团占领长沙后,作为军团总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工作十分繁重。尽管如此,袁国平对《红  相似文献   

19.
1927年12月,袁国平参加了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师教导团、黄埔军校特务营和部分赤卫队共1000多人,经沙河到达花县。在各团营连长以上干部联席会议上,决定将起义武装改编为红军第四师,推举袁国平为师党代表兼师党委书记,叶镛为师长。徐向前为参谋长。因花县距广州很近,又紧靠铁路,担心广州增援敌军很快赶上来,师党委决定立即去陆丰,与红二师会合。部队经过许多艰难曲折,于12月31日抵达广东紫金县黄花村。  相似文献   

20.
《党的建设》2010,(8):48-48
"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窋坟。白豹寨头惟皎月,野孤川北尽黄云。天清障塞收禾黍,日落豁山散马群。回首可怜鼙鼓急,几时重忆郭将军。"这是一首描写庆阳的诗作,写尽了庆阳几千年岁月,透露出一股雄浑悲壮的意韵,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前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