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建国 《支部生活》2008,(10):29-29
华坪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仅注重经济发展,更注重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两项建设都取得了喜人成果:长期以来.华坪县就始终注重抓精神文明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华坪县就成为丽江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开展建设新农村以来,华坪县委、县政府反复强调: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既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农村,又是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2.
张家界市委、市政府着眼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着力加强文化发展,打造民族文化强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和游客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优势,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推动全市旅游经济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信仰的力量     
[主讲人档案]张桂梅,女,满族,黑龙江牡丹江人,1957年6月出生,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40多年来,张桂梅同志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儿童福利事业中,2008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自由流动,文化选择难以控制的时代,我国先进文化建设面临三种文化走势。这就是产业化、国际化和多样化。产业化———民族文化发展之要求在中国,“文化产业化”是继“农业产业化”之后的新名词,并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它要求人们,打破传统的经济、文化两极对立思维而代之以“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双向互动思维;文化就是经济、文化就是市场的统一思维。它要求人们,走出个体的、手工作坊式的文化生产方式而换之以社会化大生产。文化不再无价,除了公益性文化外大部分文化成果中…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起步的。世界上任何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都渗入了该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有些发展迅速的民族,往往正是属于保持和发扬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可以说,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必将推动其经济的加速发展,而其经济的繁荣,又必然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贵州有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推动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刘欣 《奋斗》2004,(1):43-44
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传承。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生命、没有活力的民族。泱泱中华五千年,形成一套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封建文化体系,巩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也传承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同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立梅 《探索》2002,(5):87-89
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其影响和冲击是全方位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国宋,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有效的开展文化建设是涉及我国民抉文化发展战略的大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文化发展战略设想,即维护文化主权、扩大跨文化交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8.
李金蓉 《理论学刊》2002,(3):117-119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趋同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生活方式的趋同和市场价值理念的相似。但与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以多样性为前提一样,经济全球化不可能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各民族国家间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刺激各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及不同于经济的特殊价值,也决定了民族文化差异的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凸显。在全球经济进入以创新和品牌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登封市委统战部围绕“打造中华文化圣山,建设现代化旅游名城”这一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整合以宗教文化、姓氏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企业文化、武术文化和多党合作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统战资源,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统战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赵金 《党建》2012,(5):20-2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强劲动力。云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着力点,就是以全会精神为统领,以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为目标,抓住机遇,突出新特点,创造新优势,构筑新高地,努力在精神塑造、文化建设、政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走出新路子,为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作用。从海南州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与此同时,文化发展则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文化是海南发展之根。  相似文献   

13.
杨宝珅 《实践》2006,(7):40-41
通辽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打造科尔沁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大市为总的要求,紧紧围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源优势、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中心,依托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打品牌、抓精品、促管理,全市的文化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和重大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价值与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堂  杨振林 《求实》2007,1(7):69-71
对全球化历史进程缺乏价值和伦理的思考,导致文化全球化发展缺乏认同基础。当今文化全球化发展需要“人类共同文化精神的构建”和“不同文化交往伦理原则的构建”,以赋予国际经济、政治合作的文化价值诉求和不同民族文化世界角色的恰当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遵循人类共同文化精神和国际文化交流伦理原则,以民族文化身份参与文化对话与交流,既可以赢得创新发展的主动权,也可以为人类文明和谐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左小平 《探索》2002,53(6):128-130
冷战以后,美国在世界格局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根据清教主义的使命意识、独特的强势文化以及雄厚的科技、经济、政治等综合实力,在全球实施文化霸权战略,以征服和控制人心,以达到统治世界的目的。美国的文化霸权对各民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维护民族文化主权,以回应美国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要求,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和谐文化思想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时代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谐文化以在全社会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协调凝聚作用,是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它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发挥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把握住了自身发展方向;以包容性和开放性为特点,在与内部文化和外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同时和谐文化思想又是对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11,(9):64-64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但我们也应看到,新时期以来,伴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历史进程,一种在公共文化领域里产生的以讲求视听快感为主要内容、以利润多寡为其价值衡量水准、以现代电子传媒为主要手段、以城市受众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具有明显的输入性特质的大众文化逐步兴起且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的体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助推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我们发展文化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铜仁加快文化建设步伐,就是要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以文化凝聚发展力量,以文化提升群众幸福感,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发展硬实力。  相似文献   

20.
刘廷兴 《支部生活》2004,(12):31-31
华坪作为一个土地面积只有2200平方公里、人口14.6万的山区小县,落后的县域经济制约了奔小康的进程。然而,华坪却具有发展工业的明显优势:一是资源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