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佤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怒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区.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古称"葫芦国",居住在这里的佤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相似文献   

2.
佤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怒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区.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古称"葫芦国",居住在这里的佤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相似文献   

3.
佤族     
佤族是我国西南部古老民族之一。人口约二十一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等县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中沧源、西盟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的佤族约占佤族总人口的58%,占两县总人口的88%以上。佤族自古居住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山上森林茂盛、翠竹成林、四季葱绿。深山密林里有各种珍禽异兽。虎皮、虎骨、鹿茸、熊胆、熊掌、象牙和砂仁等都是当地的  相似文献   

4.
佤族分布在我国和缅甸联邦共和国境内,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居住在我国的佤族有298,591人,占世界佤族人口的一半左右,其中298,510人居住在云南省。由于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迁徙和融合,目前在云南境内形成了一个佤族聚居区和三个佤族散居区。澜沧江以西、北纬22°30’—24°之间的中缅边境地区,是佤族的聚居区。这一地区以西盟、沧源为中心,包括澜沧、孟连、双江、镇康、永德、耿马、临沧,总共九个县,佤族人  相似文献   

5.
正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成立于1955年,是云南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25个边境县之一。"耿马",傣语译为"勐相耿坎",意为跟随白色神马寻觅到的黄金宝石之地。这里居住着傣族、佤族等24个民族29.67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5.3%。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儿女世代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历史上曾多次英勇抗击外敌,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先后有近两千名复员军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万名知识青年,在勐撒、孟定拓荒垦殖、建设农场。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的书写,是我们了解中国当代民族的重要途径。这期我们对话的佤族作家布饶依露,其成长、写作和思索,显然也为我们了解佤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代发展,提供了某种"内部视角"。布饶依露出生于佤山,成长于昆明安宁的工厂社区,30岁前后,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90年代中期成为"北漂一族",全面转向佤族文化的书写与报道,其佤族作家的身份意识也正式确立。这一成长轨迹,颇有代表性,反映了少数民族作家与乡土、都市、现代文明的复杂纠葛,也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从传统向当代的巨大转变。布饶依露从佤族史和她个人的家族史中,发现了一种极其珍贵的家国情怀。她的外公刘国用是1934年沧源班洪地区发生的抗英事件的重要组织者之一,是被历史铭记的佤族爱国者。其先祖吴尚贤,是清乾隆年间从云南内地(石屏)迁徙到边疆,从事边疆经济、矿产开发、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著名先驱。其联合当地佤族同胞创办的"茂隆银厂",一度是中国最大的银厂,100多年后,这个银厂还成为英缅侵略者入侵中国沧源边境的重要目标。布饶依露对历史的兴趣,超越了历史本身。作为一个关心当代佤族社会发展的作家,她希望通过历史的梳理,为当代佤族文化提供一些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7.
佤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山上,自称是大山的民族。青山绿水,养育了世代的佤族人,雄峰险峻的大山,赋予了佤族坚强的性格,山高树茂的大森林,是佤族赖以生存的源泉。自古以来,佤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森林和一切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  相似文献   

8.
沿着澜西公路进入佤山,在澜沧与西盟交界处,栖息着一个佤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的村落--勐梭镇博航自然村。
  博航村是一个佤族聚居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村内的森林遮天蔽日,林间山花灿烂,这里的佤族群众大多能席地而歌,即兴起舞,佤族神话为村子增添了神秘色彩。然而,这样一个美丽的村落,过去却十分贫困,直到2007年,西盟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调研,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思路逐渐清晰,对博航村的改造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9.
正在亚洲,很多国家视象为神灵。生活在云南临沧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的班老一带,世代居住着佤族,多年来,这里的佤族同胞过着一种奇特的节日——贡象节。贡象仪式中,寨中的老人会领唱祝词——"祝愿大象不断繁衍后代,保佑庄稼丰收"。据调查,目前我国现存野生亚洲象约300头左右,仅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3个州市,这些象绝大多数分布在西双版纳  相似文献   

10.
沧源,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边陲,中缅边境中段。在24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佤、傣、拉祜、彝、汉等20多种民族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3%,主体民族佤族占总人口85%,是知名的“阿佤山区”。自古以来,沧源是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之一,明末清初逐渐成为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支道。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沧源县也走过了自己五十年的光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199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32…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阿佤山秘境神韵,也养育了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积淀了厚重底蕴的民族文化.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民族文化生机盎然,佤族歌舞绽开了更加绚丽的新花.在临沧,一群不甘寂寞的佤族热血青年,创办了桑嘎艺术学校,组建了桑嘎艺术团,他们在从一个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转变中艰难奋起,让沉睡在大山中的民族歌舞飞出云南,飘向四海,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某种特定的神话系统是某一特定文化系统的表征.将我国云南佤族与台湾原住民诸族群,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区和国家的许多民族之神话系统进行比较,便会发现以上诸民族的神话系统基本相似,均属同一文化类型.在此基础上,便会发现西端从中国云南的佤族开始,中经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直至东端的我国台湾原住民,存在着一个东南亚"U"形古文化带.这一古文化带的源头或祖地,也许就是云南的佤族聚居区及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13.
何平 《思想战线》2006,32(6):107-110
虽然中文史书对于佤族的记载比较晚,但从国外的文献记载和民族学的调查资料来看,佤族这个族称,至迟在11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说,佤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正>双江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主体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双江自治县各民族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通过思想融通、文化融汇、组织融入、感情融洽、发展融合,真正实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走出了一条多民族共同富裕的"双江之路"。2018年年底,双江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成绩的背后,是双江县总结  相似文献   

15.
<正>近段时间以来,云南的"民族风"再次刷爆了全国各地太多人的"朋友圈"。云南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着实让人羡慕,但这里多样的民族、多彩的民族特色及生活方式更让人心向往之。这不,在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同胞的泼水节狂欢余热还未散去,临沧的佤族"摸你黑"又再次掀起狂欢的"高潮"。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思茅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全县国土面积1353!57平方公里,截至2005年底,总人口8400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9117人,占总人口的94%,县内居住着佤族、拉祜族、傣族等25个民族。全县辖5乡2镇36个村民委员会362个村民小组,其中5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保山市芒宽彝族傣族乡境内,有一个似彩虹般美丽的地方叫"潞江坝",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傣族同胞所穿着的服饰与这里的山川一样秀美多彩,尤其是妇女们的头饰,既有浓烈的特色,更有着不易为外人所知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云南佤族地区介于东经99°至100°,北纬22°至23°之间,这里山峦起伏连绵不断,至今生活着30多万佤族同胞。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他们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有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然而,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进行,佤族做为“直接过渡”民族和这个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一年深秋,我们由昆明飞抵思茅,然後改乘汽车,穿越纵贯滇西横断山脉的丛山峻岭;汽车时而盘山而上至海拔一两千米的高峰,时而逶迤於海拔五六百米的峡谷和平坝。大约走了五百公里,来到滇西南边境的西盟山。这里是从北向南流的澜沧江、怒江两条大河之间的阿佤山区,有史以来就是佤族居住的地方。今天这一带聚居着二十六万多佤族同胞和数十万各族人民。西盟山之巅就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城所在地。  相似文献   

20.
<正>郑家庄是一个多民族村落,居住在这里的汉族、白族、藏族、傣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践行中华民族传统"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张扬大理自信、开放、融合的文化品质,熔炼出"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和谐包容。它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