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道     
吴琼 《学理论》2013,(7):46-47
"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把"道"作为世界的本体。《道德经》以老子的"天道观"为出发点,进而推及人道观和治道观,使其成为一部探索宇宙、人生、国家治理方面的书。从天道、人道、治道三方面对老子的"道"的思想进行浅析,以更好地去理解老子的这部大作。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7)
中国哲学思想中包含着许多丰富的领导思想,老子哲学是其间优异的组成部分,老子哲学思想就蕴含了许多丰富的领导思想。老子以"道"解说世界万物的演化,着重人与自然和谐、尊敬客观自然规律,认为事物阴阳相生相克、彼此控制、彼此平衡。老子哲学中领导思想的基础是以"道"为核心的"无为",它的思想在这些基础上论述"道"的内涵,并构建了以"道"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老子》有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老子》国家治理的思想依据是道的本体性特征:周行不殆、混而为一、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推天道以明人事",《老子》由此展开国家治理思想的论述。《老子》国家治理思想主要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突出了见素抱朴、弃智愚民、守静不争等策略。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加强国家治理要努力做到:去贪去奢,廉洁政风;简政放权,完善制度;关注民生,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9,(12)
本文以王弼的《老子》为底本,辅之以帛书、简本的内容,综合了各家之所长,补各家之所短,探析老子的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道""德"以及"无为"的内在关系。在笔者看来,三者的关系贯穿了《老子》的整个思想,弄清楚了"道""德""无为"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更是社会乃至国家有序发展的根本所在。"道"的重要价值在于《老子》所推崇的自然理性高于人类理性,人们只有不断地提升对"道"的认识,才能实现最终的"道法自然"。但是,由于个人的差异性",道"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德"也不同,而"德"的最高境界则以"无为"之态表现出来。这意味着,从最基本的"道"出发,悟道的过程就是积德的过程,当德达到一定境界后,即是"无为",这也就是悟"道"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杨芳芳 《学理论》2013,(5):25-26
统览《道德经》,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都是老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重世情节,老子不是一般意义上、自私的、只求保全自身的隐者,而是一个有着积极救世情怀,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大公"之人。他的"道"的思想,取法"自然",以"慈"为本,是针对战争的发起者——"侯王"提出的,带有解决现实忧患问题的重大责任;"道"的种种特性——"无为""不争""守雌"的思想也都是希望"统治者"去遵守从而维持社会安定的。  相似文献   

6.
老子在古今中外享有盛誉,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源远流长。老子的道廉思想具有内隐性,他提倡要少私寡欲、知足知止;以人为本、尊道贵德;以正治国、廉政爱民。它启发当代领导干部要清心寡欲、廉政为民,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学习和研究老子的道廉思想,对于传播和弘扬廉政文化,加强我党的廉政建设,做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家思想流派中,主要的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庄子作为老子的学生,继承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并进一步发挥了"无为"思想,提出了"以道观物"的认识论来认识世界,最终达到逍遥游境界。在当代,过快的发展进程激发了系列的社会问题。庄子作为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辨析庄子的"以道观物"认识论中"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对解答当代存在的社会矛盾问题,有着重要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构成了他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关于这个问题已成定论,人们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引起人们意见分歧的主要焦点是:“道”究竟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呢,还是产生天地万物的原初物质?换句话说,老子的“道”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是朴素唯物主义?世界在本质上是从某种混沌中产生、发展和形成的东西。但人们对这一既成的宇宙客体的认知却不象它本身的存在那样确实。人们往往从自己所处的立场、角度和层面去观察、认识。老子的哲学思想尤是这样,较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9.
老子运用"道法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从天道推及人道,并将其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人类活动之则,以此指导理性人生、构建理想社会。虽然老子没有提及"为政清廉"一词,但老子把"自然无为"视作人的本性,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成为老子为政清廉思想的最高追求,"以慈修德,以俭养德,不敢为天下先"成为老子为政清廉思想的价值取向,淡泊名利、致虚守静成为老子为政清廉思想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求同"是老子思想的特质,"求同"决定并体现着老子思想的整体面貌、逻辑结构以及价值取向,"求同"是老子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求同"是"道"的根本要求,"求同"是"无"的逻辑必然,"求同"是"德"的价值主旨,"求同"是老子思想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老子思想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其思想中的"上德若谷"、"道之博爱"、"行不言之教"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具有积极意义。老子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道家思想由于晦涩难懂因而总被世人误解为消极的退缩主义,但在现如今道家文化越来越受学界的重视,而老子的道论思想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结合近代以来学者对老子道论的研究现状,主要论述了陈鼓应先生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特点,分别从"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为《易传》思想的主体以及具有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不仅展现出老子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一面,也为今后老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3.
李靖 《学理论》2013,(11):37-38
对中国先秦哲学家老子"道"的理念进行分析,将老子所阐述的"道"及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对本体之"道"、道的有无统一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对现今我国伦理思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它博大精深、玄妙无极,蕴含着养生之学、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方略,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无尽的智慧宝藏。到今天,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奥秘,追寻人类文明的源头,挖掘古代智慧的底蕴。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认识道的微妙玄通,有助于从源头上整体把握老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位哲人,其著作中包含着大量的认识论概念、范畴,认识论思想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他把"道"作为认识的对象,以"闻于道"作为最终认识目的,并且认为只有通过"静观"、"玄览"才能"识道"同于道"。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5)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有不可识、不可道,独立周行无所不在和无为而又无不为等特性,道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人们寻道的途径的特殊性。《道德经》中人们寻道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对自然界万物的效法和对社会中圣人的效法。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效法而法道之"空虚"和"无"之用;法道之上善若水;法道之复归本源和法道之守中。对社会中的圣人的效法主要有:法圣人之无为而无不为、为腹不为目和深不可识。  相似文献   

17.
魏颖 《学理论》2013,(14):41-42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其整个哲学思想的体系都是围绕"道"展开的。"反"是道的运行规律,由此,老子提出"弱者道之用",在人伦日用中倡导"贵柔守弱"。从这一角度解读,以洞窥老子哲学中蕴藏着的丰富人生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吴立红  刘少坤 《学理论》2010,(27):29-31
老子道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体系,它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老子道论的超越精神体现在:超越感性和经验,达到对宇宙万物的本质抽象;超越殷周以来的天命神学,发展了自然天道观;超越世俗功利,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老子道论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孔子和老子分别开创了儒、道德性思想先河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仁之德"和"道之德"为其特色的孔、老德性观,不仅代表了中国德性文明发展的两大历史趋势,而且在彼此融摄中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与主干。新形势下,认真解读两种德性观的内涵,在思想"原点"的比较中探索它们在核心概念、主体价值取向和德性养成路径上的差异性,传承和弘扬以"社会伦理"见长的孔子德性观和以"自然伦理"见长的老子德性观,无论对于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乃至两种文明的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根基所在,该文洋洋洒洒五千余言,包罗万象、微言大义。而"道"的概念是其重要基点,囊括形而上的宇宙本原与形而下的处世哲学等诸多内容,通过对老子之"道"展开多维方向的讨论,以分析老子的哲学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