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财政绩效评价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价值工具。作为我国政府公共财政的第一大项支出,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为化解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均、效益不高等矛盾,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有效手段。从近些年国内评价实践来看,存在着评价导向不明晰、体系不完善、依据不充分、主体较为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我国政府绩效评价法律位阶、组织模式、技术积累以及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无关系。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明确评价的功能导向,完善指标体系,加快评价法治化进程,构建多元主导多方协同的组织模式,推动经费信息公开及开发大数据信息库等。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是总财政支出中重要的一环,事关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并与社会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外对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而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学习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不仅十分迫切,而且十分重要。一、国外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一)英国模式1、英国政府财政对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依据英国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TBI)的作用,有必要对其绩效评价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我国TBI绩效评价的理论欠缺,以及绩效评价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3C的分析路径,结合对系统理论的分析,并规定几个前提假设,即可以构建出基于3C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绩效评价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部门绩效评价是地方政府实行绩效管理的必然选择,它能够很好地引导部门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但由于政府部门绩效评价自身实施有困难,加之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信息不对称等使得地方政府部门绩效评价工作运行不畅。以朔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为具体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绩效评价进行研究,经过指标体系的设计、权重的赋值、数据的处理等步骤后,把多个指标对绩效评价体系不同方面的评价值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地方政府部门的整体绩效,从而为我国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价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试析我国财政支出演变的实践轨迹及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支出及其变化基本上反映了一国政府职能的履行和转变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支出发生了重大演变并存在着财政支出错位现象严重,中央、地方财权事权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快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李格 《党的文献》2005,(6):68-7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政府制度,在沿革上与中央政府不同,它继承了秦代和元代继续下来的传统地方官制,是在继承历代地方政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沿用民国旧制,仍以"省"、"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和一级政府;曾一度建立的"大行政区",其地方政权模式可追溯到清代.这种地方政府制度,是由历代兴革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科学、规范、有效的高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而通过评价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通过投入、产出两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绩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一系列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评估的政策文件,提出了适合于进行数据包络分析(DEA)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改革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是强化地方财政管理、建立科学的地方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文章探讨了当前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管理面临的困难及问题所在,进而提出了改革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绩效水平的有效工具,发达国家的绩效管理实践对于中国地方政府是有益的启示,要在中国地方政府中引入绩效管理就要考核中国地方政府所处的制度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区别,从而为更好的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十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的初次审议,我国立法法修改已进入实质性阶段。立法法的修改关系着地方立法权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科学合理地布局地方立法权,将地方立法权普及到所有设区的市,是地方立法权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立法法的修改尤其是地方立法权普及到设区的市的制度设计所引发的担忧和争论值得关注,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此次地方立法权制度改革对于创新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与实践、推进地方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角度讨论地方立法权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还会涉及地方人大与地方人大常委会立法权能的合理划分尤其是强化地方人大的立法职能,从立法的意义上划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地方政府的立法权限,以及在更为广泛的决策意义上明确地方人大与同级政府、司法的权限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通过修改立法法,创新和完善地方立法权制度,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必须解决下列问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涵与地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纵向演化与横向比较,生态文明制度的需求、供给及其均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制度体系及总体框架,生态文明制度的相互关系及优化选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王炳权 《前线》2013,(4):15-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四个基本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更好地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探索中历史地形成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要求,适应我国国情,是国家统一、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保障,体现了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这一制度有效地保证人民代表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来,保证其代表性的真实与广泛,保证人民代表能够全面反映广大民众的集中期盼和利益诉求,并最终在政策层面形成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法规,使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现公共财政理念纳入政府预算,解决财政支出"错位"现象,必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积板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尽快解决绩效管理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带动政府公共支出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4.
公益性是公立医院的根本属性,公立医院改革就是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表明,财政支出与公立医院公益性密切相关。在公立医院仍存在较大收支缺口下,合理的财政支出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保障。因此,为了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革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支出管理体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虽然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僵化格局,但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却存在着行为失范的问题:把追求本级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作为首要目标;经济行为短视,保护主义盛行;"灵活"地对待中央政策.这种地方政府行为失范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制度性约束的缺乏;自身利益是各地方政府的出发点.因此,要进行制度创新:加强中央权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加强各方的信息沟通,实现博弈结果的最优化;完善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加强人大监督.  相似文献   

16.
黄小谨 《世纪桥》2009,(9):27-29
地方人大制度的创新在全国的许多地方有所尝试。本文以浙江温岭、四川雅安、上海惠南和广东梅州为典型个案,分析地方人大制度创新面临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创新地方人大制度的构思,即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改革和创新人大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复杂工程,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7.
王伟 《唯实》2005,(9):75-78
随着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对政治学、行政学的渗透,运用新制度主义的方法对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内涵、主体地位、作用意义、角色内容、动因、悖论及其克服等方面,但在研究中还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8.
王伟 《唯实》2005,(Z1)
随着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对政治学、行政学的渗透,运用新制度主义的方法对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内涵、主体地位、作用意义、角色内容、动因、悖论及其克服等方面,但在研究中还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9.
王伟 《唯实》2005,(8):75-78
随着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对政治学、行政学的渗透,运用新制度主义的方法对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内涵、主体地位、作用意义、角色内容、动因、悖论及其克服等方面,但在研究中还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20.
陈世香  邹胜男 《求实》2022,(6):14-25+107
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具体的制度改革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外部环境,以及由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层面的基本规则所构成的制度环境的约束和影响。在具体的改革组织场域中,改革的成败也取决于场域结构、场域中的改革制度安排以及场域中改革行动者的策略性行为。对中国制度改革进行全面研究,应聚焦制度改革过程,运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及其制度变迁理论,创新性地结合组织场域理论及其多层次制度过程分析框架,建构一个包括社会环境、组织场域与行动者分析多层次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借助这一分析框架,可以从某一结构维度深入探讨中国制度改革背后的制度逻辑,也可以整体关注制度改革过程中结构与行为的复杂互动,探析影响制度改革的一般性因果机制,从而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制度改革提出可供参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