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甘莉 《学理论》2014,(6):83-84
"见死不救",已成为近年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话题,各种事件的恶劣后果冲击着国民的道德感官与社会良知的底线。关于"见死不救"是否应该入罪,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许多人提出"见死不救"应当构成犯罪。然而本文却认为,"见死不救"不宜入刑。  相似文献   

2.
黄炳荣  陆溢 《学理论》2012,(23):112-113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最重要的权利,也是民主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网络是言论自由的一个新领域,言论的含义也早就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向虚拟空间延伸。网络这个虚拟的开放式空间给了言论以新的表达方式和特征。但是网络言论的缺陷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与传统的表达自由相比较,网络言论自由应当受到更严格的限制。言论自由应在宪法和法律的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依法治国的重心难点在于依法行政,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行政权不断膨胀与扩张,对公民权利的侵犯以及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现象大量存在,因而,依法行政的首要前提是实现对行政权的合理控制,为行政权的运作划出一个法律界限。基于此,对行政权的宪政位阶,行政权进行控制的必要性,以及行政权运作中的法律界限进行分析,这对于实现依法行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占善刚 《理论探索》2012,(4):125-129
民事诉讼法关于期间的规范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尤以不变期间、在途期间和申请执行期间为著,为此,需要进行法律规制。作为法定期间之一种,不变期间具有区分其他期间的诸多特质,并有其特定适用畛域。在途期间从性质上讲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期间,在途期间之剔除应及于当事人所有之诉讼行为。申请执行乃当事人之公法上的请求权,不应有期间之限制,而应由诉讼时效制度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5.
谭爱国 《学理论》2011,(30):70-71
对法和法律的比较,从二者的含义上去理解,去区分,会更加明显。目前学术理论界大多数人认为从古希腊到马克思一直到现在,对法的研究中,法不同于法律,二者之间有区别,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罗竞 《学理论》2011,(21):48-49
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提出的宏伟目标。在详细分析了当前和谐社会本质的几种学说后,认为不应该把和谐社会的现象当成和谐社会的本质,而应该把和谐社会界定为法治社会,并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这一命题,指明了这一界定为我们正在致力于建设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着力点,为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提供了传统文化的资源,对于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律价值是法理学领域中绕不开、必须面对的基础性的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以来,此问题更加成为法治的基础性问题,法律作为实现法治目标的作用更加凸显。法律虽然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的工具,但与之并不等同,否则将会完全沦为实现社会目标(如正义、秩序、自由等)的单纯工具。本文将讨论法律的独特价值之具体表现:法律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从法律价值内外二分的角度,着重阐述法律的内在价值中固有的内在价值所包含的要素,即内容方面的"内在合理性"、结构方面的"体系性"以及效力方面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8.
杨潇 《学理论》2022,(10):75-77
在古代,随着私有制不断发展,作为侵害财产的一类犯罪“,白昼抢夺”逐渐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此罪一直被《盗律》中的贼盗、强盗罪收纳,直至元末明初“,抢夺”一词才正式从贼盗、强盗罪中分离,并单独存在于《大明律》中。“白昼抢夺”罪在明朝转型时期被单独设立,与强盗罪的实质特征差异明显。立法层面对本罪规定细致,但在司法实践中,它的效果却难以彰显。这离不开伦理道德的负面效应、统治者的主观立法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制约。当然“,白昼抢夺”罪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自身蕴藏的法律文化与律学精神仍值得现代刑法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芳  王炜 《学理论》2013,(16):132-133
"人本法律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法学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关于"执法为民"的生动反映,同时也是十八大提出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和建设廉洁政治的思想导航。在党风廉政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今天,强调清廉政府体现了我们党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更是建设法治政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0.
11.
张凡 《理论导刊》2019,(4):85-90
我国农地抵押制度曾长期受制于对农民失地的担心,相关制度约束导致农地财产价值与融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为化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经营权的流转将成为今后农地流转的基础模式,农地抵押的客体也将主要定位为土地经营权。本文旨在研究"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抵押的基本原理——经营权的抵押价值及其作为抵押资产的实现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对农地抵押权的法律构造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农地抵押权的权利设置与运行规则。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针对性是指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对象相联系的,以促进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表现为与教育对象身心特点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有机统一的方法和原则。与时俱进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针对性的突出特点。要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针对性应着重在深入了解学生和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课程,基础课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成败。实践教学是增强基础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环节。要提高对基础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基础课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4.
经济合同诈骗与经济合同纠纷都是以经济合同这种契约为依托而形成的违法活动现象。因此 ,这在司法实践中为司法辨别和司法审判活动造成了难以区分的界限问题。区分经济合同诈骗与经济合同纠纷的关键 ,主要是看行为人是否有履行合同的诚意。  相似文献   

15.
对“村官”富人化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挺 《行政论坛》2005,(2):94-96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富人当选”村官”的现象,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既是农村“先富群体”的新追求,也是广大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理性选择。标志着村委会干部类型正在由道德权威型向经济能人型转变,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对于促进农村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加速农村致富奔小康进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4)
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应该做到:坚持把教材与教法学法及教学对象(即学生)相结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递进转化;拓宽教学空间,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交融;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完善考评机制,实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2,(1)
传统上对中介合同中跳单行为的规制大多集中于对实施跳单行为的获益者进行惩处以缓和失衡的权利义务状态。这些规制路径大多出于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考量,而忽视了法的效率价值,在法律经济学的视角下呈现出多方面的不适应性。通过对照法律经济学的基本要点,将跳单行为放在社会成本、效率价值、均衡原则三个尺度下进行衡量,为阐明跳单行为的性质、规范公民行为、提出对应的法律建议提供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勐 《学理论》2015,(5):188-189
实践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实践为教学内容的教育方法,与理论教学法相辅相成。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不能只抓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教学的运用。实践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6)
"安顺地戏"案被誉为"中国非物质遗产第一案"而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仅源于电影《千里走单骑》本身,更多的是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的反思。该案件暴露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存在一定问题,并影响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发扬。从"安顺地戏"案中可以看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我国《著作权法》中"作品"存在差异,这使得对其的法律保护陷入了困境。因此,应当从国内外法律保护现状出发,探寻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殊法律保护方式,从而有效促进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王建民 《党政论坛》2009,(16):17-17
“法理台独”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 所谓“法理台独”,就是谋求台湾法理上的“独立”,即通过法律程序(包括公投)建立“台湾共和国”或“台湾国”,也就是陈水扁大力推动的“公投制宪”行动,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激进的“台独”活动。不过,民进党内部也有人主张在维持台湾法律现状的条件下逐步谋求台湾的“独立”,即承认“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国”的“国名”,认定台湾(“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