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观刘伯承与彭德怀长达几十年的革命征程与职业军人生涯,他们之间存在着鲜为人知的误会,这种是非曲直并非出于彼此间的私心杂念或者个人利益,最主要是缘于军事理念上的分歧。同是"塞上长城",刘伯承和彭德怀究竟有什么误会呢?  相似文献   

2.
谁都知道刘伯承是人民军队中功勋卓著的元帅,但也许很多人不知晓,刘伯承在率部挺进大别山时,还曾当过全军的“裁缝”师傅呢。 那是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1923年,已经成为川中名将的刘伯承,毅然退出军阀部队,重新寻找革命道路。他的一个共产党朋友诚恳地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竟然拒绝了,说:不能一见旗帜就拜倒!为什么刘伯承先是不愿意,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伯承是怎样完成其人生最重要转折的?  相似文献   

4.
A刘伯承在 1 958年曾经受到批判。由于批判会局限于军委扩大会议 ,又是保密的 ,所以 ,知道详情的人并不多。1 958年 5月 ,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办公室接到总部的紧急通知 ,通知刘伯承于 5月 2 7日至7月 2 2日到北京参加军委扩大会议。接电话的同志说 ,刘伯承正生病发着高烧 ,能否请假不去。对方一时定不了 ,要请示上级。两小时后 ,电话又来了 ,总部回答说 ,此次会议极为重要 ,刘伯承不能请假 ,必须准时到会。刘伯承拖着带病的身体到北京开会去了 ,谁知几天后 ,从北京传来了刘伯承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作检讨 ,并受到批判的消息。德高望重的刘伯承元…  相似文献   

5.
洋医赞 军神啊军神 (十五) 王局长一行潜回丰都,请来中医郑慎之为刘伯承换药治伤。康云程日夜守护.精心照料。两天后,刘伯承恢复了知觉,伤势也渐渐稳定。 这时,刘伯承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伤,而是支队的命运和怎样消灭北洋军。他要求康云程去打听支队的消息。 几天后,康云程气愤地返回向刘伯承报告:“支队完了!” “完了”二字使刘伯承昏厥过去。 自刘伯承被送回丰都后,王伯常失去了刘伯承这个主心骨,自知自己无力组织和领导这支队伍,便独自出走了。主伯常一走,杨光烈和张子昭便把人枪一分,也各带一支队伍走了。鲁奔无兵无枪,只好到成都去找熊克武。 刘伯承苏醒过来后,心情忧郁,伤口渗血,发炎化浓,经常处于昏迷状态。这时,北洋军认为刘伯承仍在丰都,加紧对城内搜查。为脱离险境,王局长不得不同意康云程带着刘伯承转移。 转到何处,又是一难题。刘伯承伯左眼也保不住,提出要到重庆治伤。 康云程连连摇头:“重庆还是北洋军的天下,去不得” “风险再大也要去。我听人说过,重庆有一个德国医生,医术高明。” 刘伯承决心已下,九条牛也拉不回来。(十六)头 号重庆朝天门码头浓雾弥漫。上船下船,人来人往。康云程搀着刘伯承走出码码头大门口,一报童奔跑呼叫:“看报,看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J,废除洪宪年  相似文献   

6.
晓农  疆文 《党史文苑》2005,(1):26-32
同是中国革命的一代元戎、伟大的军事家,彭德怀与刘伯承两位开国元帅,他们在兵法谋略上的大智大勇,在革命生涯中的丰功伟绩很有相似之处。然而由于各自的秉性、文化素养、处世风格不同,在错纵复杂的战争年代,他俩在若干问题上产生分歧,酿成误会,以致于形成纠葛。这种误会和纠葛,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又或多或少地带入彼此的工作中,甚至使两位老帅产生冲突。同是“军界元宿,塞上长城”,彭德怀与刘伯承之间究竟有什么误会,又有什么样的是是非非呢?彭德怀与刘伯承之间的鲜为人知的误会,源自于1933年2月开始的第四次反“围剿”。刘伯承是1931年12…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都知道,著名军事家刘伯承元帅有一只伤残的眼睛和一个“军神”的雅号,但大多数人不知道,正是这支伤残的眼睛才使刘伯承赢得“军神”这个雅号。 丰都战役失右眼 1916年元旦,北洋军阀头子袁士凯公开称帝,云南都督蔡锷首先宣布云南独立,掀起了规模浩大的护国运动。此时,刚从上海回到四川的刘伯承,立即投入到了这场运动中,他与坚持在四川斗争的王伯常、康云程等人组织了川东涪陵等地的地方武装200多人宣布起义,打出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的旗帜,  相似文献   

8.
在共和国元帅中,薄一波同刘伯承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工作关系。抗日战争时期,薄一波领导的决死一纵队与一二九师三六八旅组建为太岳纵队,划归八路军一二九师建制,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战胜利后,他仍在刘伯承的领导下工作过一段时期。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中,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刘伯承长薄一波15岁,在薄一波的心目中,刘伯承是师长,是战友,也是忘年交。1对于刘伯承,薄一波心仪久矣,知道他长期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精通韬略,足智多谋。他很早就听过这样一个说法:中国最会打仗的参谋长只有“两个半”。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知心     
白夜 《前线》1962,(11)
认得一个人容易,知道一个人的心,却比较困难。因为,“人心都在人心里”么!要知道一个人的心里想些什么?碰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那些内心深处的问题,只有他向你讲出来,你才能知道。如果你不了解人家心中的问题,那么,怎么样去解决人家心中的问题?我们不是常说要做思想工  相似文献   

10.
刘伯承就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后,却不曾回故乡 1911年,刘伯承从戎,开始了军旅生涯。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做主在家乡为他定了亲,女方叫程宜芝。刘伯承虽不太情愿,但在母亲的坚持下只得同意完婚。由于军务繁忙,夫妻很少在一起。1921年,刘伯承驻防奉节时,为了孝敬母亲,便把母亲和妻子从开县老家接到奉节同住。  相似文献   

11.
1926年底,刘伯承受党组织的委托,以国民革命军川军总指挥的名义,和朱德、陈毅等同志一起,拉起了12000多名起义军,领导了震惊全国的四川沪州顺庆武装起义.沪顺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首获独立领导的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易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南昌起义的一次光辉“预演”,也是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行动.赤心为吾党 受命危难际在波诡云谲、兔起鹘落般混沌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各地军阀互相争夺势力范围,内战连绵不断,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中.刘伯承从小立志作一名“拯民于水火”的军人,却在军阀的混战中感到迷茫和痛苦.目睹悲惨的社会现状,“川中名将”刘伯承没有感到成功的荣耀,却在痛苦地反复思索着:自己多年来东征西战,究竟是为了什么?拯国救民的关键、中华民族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他在艰苦曲折的道路上苦苦探索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他在吴玉章等人的启  相似文献   

12.
1930年8月的一天,刚调入中共中央特务委员会工作的李克农,被时任该委员会情报科科长的陈赓郑重其事地告知:“克农同志,刘伯承同志要去武汉,中央决定由你护送,有什么困难没有?”  相似文献   

13.
智救彭德怀 抗美援朝时,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副司令洪学智分管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中央几次发电报,要保证彭德怀的安全。于是,洪学智挖了一个防空洞。彭德怀找到洪学智说:“你个洪学智,是不是没有事儿干了,在山下瞎鼓捣什么!”  相似文献   

14.
<正>大别山的11月末,已经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了。但是,率领千军万马进入大别山的刘伯承司令员,身边只有一床棉被、一条褥子,很难御寒。警卫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都在动脑筋想办法。因为初到大别山,我军是远离后方作战,去哪里能领一床棉被?到哪能买到一条毛毯?恰好,警卫部队参加当地群众打土豪斗争,分得了一条毛毯,警卫员们高兴得顾不上跟首长商量,就把这条毛毯铺在了刘伯承床上。刘伯承回来休息  相似文献   

15.
和璐 《党史文苑》2010,(12):20-23,31
1923年.已经成为川中名将的刘伯承,毅然退出军阀部队,重新寻找革命道路。他的一个共产党朋友诚恳地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竟然拒绝了.说:“不能一见旗帜就拜倒!”为什么刘伯承先是不愿意,后来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伯承是怎样完成其人生最重要转折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代党员》2011,(7):23-23
1949年11月23日,刘伯承、邓小平在率军西进途中,奉中共中央电示,在湖南常德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南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分别任第一、第二、第三书记。重庆解放后,西南局和随后成立的以刘伯承为主席的西南军政委员会、以贺龙为司令员的西南军区领导机关均驻扎重庆  相似文献   

17.
刘伯承用兵打仗讲究谋略。人们尊称他为“谋帅”。1942年12月,在庆祝刘伯承50诞辰时,新四军代军长陈毅赋诗《祝刘伯承将军50寿辰》,其中有“论兵新孙吴”一句.称道他是当代的孙武、吴起。这句诗也是党内、军内对刘伯承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正长征前,刘伯承曾任中央红军总参谋长;长征开始后,因反对军事顾问李德错误的作战指挥,被李德免职。李德训斥刘伯承说:"你白进过伏龙芝军事学院,战术水平还不如一个参谋,还当什么参谋长!"随后,刘伯承就被派到红五军团任参谋长。在长征中,红五军团是后卫部队,为整个红军部队的安全保卫部队,因此任务最艰巨、最危险、也最困难。刘伯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忍辱负重,带领部队边走边打,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拼死阻敌,最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但是,有人在反思历史时,说我们以前“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天大的疑问: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如果连什么是社会主义都不知道,那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岂不是盲目的?历史的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如果连社会主义是什么都“不知道”,又何出此言,何谈坚持?对这个问题,有必要加以澄清,以求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  相似文献   

20.
1986年10月7日,94岁的共和国元帅刘伯承在北京与世长辞。10月21日,尚未从怀念战友悲痛中摆脱出来的邓小平满怀深情地撰写了《悼伯承》一文,在回忆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历时写道:“伯承在1924年就接触了共产党人,但他没有马上参加共产党组织,而是经过两年的认真观察和思考后,才确定了自己的政治选择,一旦看准了,选定了,他就为实现自己的信仰鞠躬尽瘁,万死不辞。”刘伯承生前在谈到自己入党经历时也曾说:“道路既已择定,当百折不回。”那么,刘伯承是怎样通过理性的选择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