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7世纪,在欧洲航海国家大举向东方殖民扩张的进程中,地处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交叉点的我国领土台湾成为新兴海权代表荷兰觊觎的对象。荷兰凭借强大海上实力趁机侵占台湾并构建起庞大的远东殖民贸易网络,将台湾作为拓展贸易和建立远东霸权的重要据点,自此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38年,不断卷入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殖民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台湾为荷兰殖民者所占领。永历十五年(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经澎湖,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围攻荷兰总督所在地赤嵌城。经过八个月的激烈战斗,荷兰总督终于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662年。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就对荷兰人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台湾的原住民和汉人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他们祖祖辈辈共同开发拓殖这个宝岛,使炎黄子孙在此繁衍生息、中华文化在此生根发展。他们有着反抗异族侵略、坚守民族精神的光荣传统,“先民为了克复旧地,尝尽艰辛,抛头颅,洒热血,不断地与异族作生死之搏斗,因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是史不绝书。  相似文献   

4.
台湾推行国语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推行国语的历史和现状仇志群[荷兰]范登堡(VanDenBerg,M、E)台湾全面推行国语(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或标准语───编者)开始于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以后。作为一项长期的语言政策,台湾推行国语持续了几十年,一直没有间断。结果表明,推行国语在台...  相似文献   

5.
再论闽台是统一的文化区域徐晓望福建与台湾是否统一的文化区域?现今不少学者持肯定态度,但是,也有部分学者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台湾在历史上经历过荷兰、西班牙、日本等国殖民主义者的长期统治,近44年来在与大陆隔绝的环境中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因而,台湾...  相似文献   

6.
北港又名大员、台员、安平,它是明代台湾最有名的港口。谁是北港的最早开发者?有人认为:是荷兰人建立热兰遮城后,才有了大员港;也有人以为:是日本商人在台湾的鹿皮贸易造就了北港;其实,福建渔民才是北港最早的发现者,明代北港最早是一个渔港,而后成为贸易港口。在北港的发展史上,闽粤移民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即使其后荷兰人占据了北港,但福建商人仍在北港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继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之后来到东方,迫切想打开对华贸易的大门,与中国直接建立贸易联系。当时的中国,正值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商申请文引出海贸易,而不准外国商人到福建沿海一带从事贸易。荷兰殖民者在达不到直接通商的目的时,则在福建沿海一带实行海盗式的掠夺,开先后占据我国的澎湖岛和台湾南部,设立贸易据点,把中国商品贩运到日本、欧洲等地,以攫取暴利。(一)荷兰殖民者对中国生丝产生兴趣是开始于1603年。当年2月25日,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长希姆斯柯克在…  相似文献   

8.
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郑成功统率二万余大军渡海登台,与荷兰殖民主义者经历了长达九个多月的军事、政治较量,终于在是年十二月(1662年2月)驱逐了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祖国领土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我国军事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也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突出战例。郑成功何以能一举收复台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作为全过程,大体可分为准备、渡海登陆、进攻、围困等四个阶段。本文拟依据收复台湾的四个发展阶段从郑成功谋略运用角度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有对台湾进行命名的记载。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在对台湾地名的命名时,更是有意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融人台湾地名中,突显了其反清复明的政治理想和儒家王道的治国思想以及军队的军制名称,政治思想十分浓厚。清朝统一台湾后,废除明郑时期的政治性地名,大陆移民在开发台湾的过程中,主要依据中国传统地名的命名原则为台湾地名命名。日本占据台湾后,力图改变台湾地名中的中国意识,除了对原地名大量改动外,还命名了一些日式地名,使台湾地名染上殖民地色彩。台湾光复以后,台湾当局基本上消除日式的地名,并把大中国意识贯穿于台湾地名的命名中,使台湾地名成为中国版图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清代台湾官民建庙祀神之比较——台湾清代寺庙碑文研究之二颜章炮*在台湾学者黄典权、刘枝万和邱秀堂三位先生各自编辑的《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湾中部碑文集成》和《台湾北部碑文集成》中,搜集了大量反映清代台湾寺庙修建的碑文。笔者通过对这些碑文进行分类、统计...  相似文献   

11.
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肇始于清末民初的中国佛教复兴运动,并随着台湾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而快速发展。特别是1987年台湾“解严”之后,以佛光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中台山为代表的“四大道场”,在“人间佛教”理念影响下对佛教的现代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大大加速了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在海峡两岸及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虽日趋成熟,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台湾佛教的未来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2.
自1683年康熙帝统一台湾至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凡200余年,台湾行政区划初步建置并几经调整,经历了由一府三县、一府四县二厅、一府四县三厅到二府八县四厅,再到三府一直隶州十一县三厅的变迁。本文拟对清代台湾行政区划变迁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梳理,对其行政区划调整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李奇 《台湾研究》2009,(1):53-59
对台湾选举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台湾选举研究已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在台湾地区,选举研究相对成熟,已经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形成了一整套的研究规范和体系,学术界涌现了大批从事该研究的专家学者,台湾地区一些职能部门、政党组织为应对选举也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和人员。目前,海峡两岸对台湾选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票行为、政党与选举、选举文化、选举制度等方面,各种专著和论文成果丰硕。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台湾选举的研究在理论架构、研究方向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崔萍 《台湾研究》2009,(6):43-48
2004年台湾教育部门订立了“品德教育促进方案”,并在2006年加以修订,要用五年的时间在台湾推动学校的品德教育。一时间,让品德教育回归校园,营造品德本位的校园文化成为台湾各级学校推动的重点。本文拟对台湾“品德教育促进方案”的推动的目标、原则、策略及特点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康熙年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随之在台湾设立县、府学并开科取士,童试及岁、科两试皆在台湾举行,乡会试则在福州和北京举行。这样,清代台湾科举考试制度基本确立。清代前期的台湾社会是个移民社会,闽粤人成为台湾移民的主体。移民对台湾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怎样影响,这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就移民与台湾科举考试之间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从1949—2010年,台湾财经杂志已有61年的发展历程,其对向台湾民众普及经济知识传递经济新闻,以及促进台湾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将台湾财经杂志的发展变迁置于台湾社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梳理台湾财经杂志60多年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分析其与台湾特定的政治、经济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舒萍  李月 《台湾研究》2008,(6):40-45,51
纵观战后50余年台湾经济发展的历史,台日贸易以及日本对台湾的投资对台湾的经济增长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起步期,日本曾经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随着日本及台湾经济的发展,基于台日在经济发展阶梯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日本逐渐成为台湾主要产业技术和关键零配件的最重要来源地和外商投资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分析显示,日本对台湾的贸易和投资对台湾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且持久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为巩固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了解和掌握台湾民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的台湾民意为探讨内容,力图通过对涉及两岸关系的台湾民意的内涵与特点、影响台湾民意的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探寻建立两岸民意的沟通与共融之路径。  相似文献   

19.
台湾民粹主义是伴随着台湾政治转型而逐渐凸显出来的一种政治现象。它不仅涉及到民主化理论的根本性问题,而且也对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两岸关系的嬗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台湾学者对台湾民粹主义的研究现状进行纵向的历史回顾和横向的理论梳理,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台湾政治型智库是台当局和各政党进行舆论生产和对外传播的重要主体。在舆论生产上,台湾政治型智库善于通过细化的议程设置和“旋转门”机制进行专业化的观点生产,通过多样化的项目和活动完成与政治人物和社会的双重互动。在对外传播中,台湾政治型智库善于利用其研究人员的欧美背景,通过国际化的传播手段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对自身生产出的舆论进行推广。本文将重点研究台湾政治型智库的舆论生产以及它们的对外传播路径,找寻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