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因大型公益设施建设而强制拆迁所导致的行政公权力与私权利发生的冲突日益严重。因此,阐明行政公权力与私权利对立统一关系,分析这种冲突的本质及其现状的不可避免性,并对此冲突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只有解决好权利本位的构建、行政补偿制度的完善以及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这三方面问题,才能寻得行政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现代法治的核心是限制公权力、保障私权利。公权力的异化、私权利的滥用是当前我国公权力与私权利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各种利益的内在驱动、政绩考核体系的外在压力、权力监督制约的软弱乏力、法治精神的严重缺失是两者冲突的生成根源。公权力的边界明晰化、私权利的限度明确化、政绩考核体系科学化、权力监督制约有效化是平衡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3.
民法的本质是私法,民法规范主要是授权性、任意性的,这是因为私权是自由意志的体现。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私权受侵害的情形:一种是来自公权力方面的侵害;还有一种是民事主体在行使自身权利的时候侵害到其他民事主体的权利,于是产生了私权之间的博弈。因此有必要探讨公权与私权的界限、私权受侵害的情形、私权的保护问题,以此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私权利。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行政公权力以国家强制力做后盾,更有利于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但公权力的强制力如果运用不好,也会对公民的合法权利造成损害。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这为加强对行政公权力的监督制约指明了方向。行政公权力对私权的侵害已然成为阻碍我国法制建设的顽疾,必须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和相关制度的建设,为行政公权力的合法行使提供强大的法律支撑,实现行政公权力和公民私权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的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法治意识土壤中存在公权力偏好,在公权力和私权利关系上存在倒置、虚化和随意化现象。这种意识在制度层面导致宪政政体中政府和社会关系界分和设置的混乱,在机制层面上导致司法不能成为政府和社会的中立裁判者,从而导致法治之"法"的权力依附性和法治之"治"的落空。作者认为对于后发性的政府推进型法治模式来讲,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权力和权利观,在宪政体制中界定好政府和社会的制度关系,进而确立符合法治目的和运作特点的机制模式。  相似文献   

6.
2008年浙江省举行的"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5周年"大会,再次掀起学者对"枫桥经验"的关注.通过解读和分析游刃于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枫桥经验是如何运作的,一个或许还需要继续探讨的结论是:为私权利的运作腾出更大的空间,是将游刃于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枫桥经验"个案化的关键和诀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监狱作为国家专门行刑机关.在对罪犯实施惩罚改造的同时。对罪犯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利和与人身有关的其他权利给予保护,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但由于重刑主义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人们不把罪犯视为同类的心理以及相关法律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致使罪犯权利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发展的要求,作为国家法律文明窗口的监微,有必要建立健全保障罪犯权利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论法治社会中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均衡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在实现法治的进程中,应从制度上入手,慎重处理好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关系,对公权力和私权利进行合理的定位。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改变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强弱不平衡、不对等状态,使两者处于一种势能均衡状态,以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警察执法权与公民隐私权作为一对矛盾共同体,其统一的一面表现为警察执法权是保障包括隐私权在内的个体公民人权的必要手段,警察执法权服从于保障人权的最终目的;其对立的一面表现为在特定情形下警察执法权要优先于公民隐私权以及现实生活中警察执法权对公民隐私权各种形式的侵害。协调两者之间对立冲突的方法是通过法律设定警察执法权干预公民隐私权的实体和程序条件,并规定警察执法权侵害公民隐私权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民事权利,属于典型的私权,但因现行农村土地法律制度未能合理界定农民集体与国家的关系,致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以公权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故当前应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之主体的私权利主体品格,明晰国家的土地征收权和土地的行政管理权等公权力行使的界限,从而还集体土地所有权予么权面目。  相似文献   

12.
治安检查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发现治安问题,堵塞治安漏洞,消除治安隐患的一种行政管理措施。公安机关在执法中常常将治安检查权等同于刑事搜查权,对公民权利造成严重侵犯。在警察检查权的制度设计中,应将公共领域的检查权与私人领域的检查权作明确的区分;在公共领域进行治安检查应当以保障警察执法效率为主,适用宽松的法律控制,当警察针对私人领域行使检查权时,应当适用严格的法律控制;从尊重和保护公民宪法权利的角度着眼,公安机关应完善场所检查和公民身体检查的规则。  相似文献   

13.
公共利益的法律意义,是关系到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划分的宪政问题。以公法与私法之区分理论为分析框架,是实现公共利益含义具体化的重要进路。在公法、私法两个法域中,公共利益分别体现为:价值定位上的内在根据与外部界线,规范模式上的命令性规范与禁止性规范,法律后果上的法律制裁与行为无效。  相似文献   

14.
传统公私益对立论存在着严重缺陷。公益与私益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一致性,从二者的构成来看,公益由私益组成,而私益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也是公益。因而公私益之间是一种对立与一致并存的复杂关系,这是二者之间的第一层关系(基本关系)。由于公私益之间的一致性,因而公益与私益的冲突转变为了公益与公益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的解决需要引入公益分层理论。公益与私益之间的第二层关系(地位关系)在公益分层理论之下,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有关公私管理差异的争议,一直是许多专家与学者关心的问题。要给两者做严格的区分是很困难的,两者有许多相通的管理方法与工具,但是,两者毕竟是不同类型的组织,其性质决定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别。认为企业管理优于公共管理的新公共管理思想是错误的,公共管理不能完全借用私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作为“安全阀”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旨在维护本国的“公共秩序”,它赋予了法官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为了保证判决公正,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限制,即在排除外国法适用后,适用与之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来代替。  相似文献   

17.
治安管理处罚法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基础上,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其处罚作了详细的规定,其处罚程序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和合理化。处罚法基本上实现了维护秩序、保障权利和规范权力的立法目的,做到了保护私权与规范公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事关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大局,是党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谐警民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是公安工作成效的集中体现。密切警民关系的对策包括:一是突出主业,以良好的战斗力取信于民;二是突出抓“两硬”,以良好的亲和力取信于民;三是突出抓管理与服务,以有序管理与良好的服务取信于民;四是突出抓队伍建设,以良好的公信力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19.
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于政策的有效执行,但政策执行过程中却发生众多公共利益与集团利益、公民个人利益冲突的事件,致使政策执行陷入困境,公共利益难以实现。只有通过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解决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