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8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9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已经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九年八月十七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2.
《山西政报》2008,(15):13-16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为了进一步调整我省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预防因规划实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现就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3.
正川府发[2018]21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以及《四川省落实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价;国家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资料实行信息共享;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的费用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严格支出管理,接受审计监督。  相似文献   

5.
《世纪行》2008,(5):29-29
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内涵及意义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和过程控制”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对宏观经济社会的政策、法规、规划、计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预测和综合评价,科学合理地安排重点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和重大项目建设,并采取预防措施或者其他补救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战略环评是真正意义上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对人类大规模开发活动进行预先评价,为决策提供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依据。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开展战略环评,符合“两型社会”的发展要求,是改革和试验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胡盛仪 《政策》2005,(9):22-23
“十一五”规划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及建设和谐社会之后的一个五年规划,加强社会建设,应是“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宁政办发[2016]82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特别是提升工业园区(包括化工基地、开发区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现就加快开展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总体要求、助推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按照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规划建议所强调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等精神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议,企业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即要承担起科技自主创新的责任;要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发挥主体作用;要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9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把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和程序加以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司司长祝兴祥表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的规划,如果  相似文献   

10.
桂政办发[2012]17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根  相似文献   

11.
白洋 《桂海论丛》2012,28(2):112-116
两型社会和传统生态伦理观存在契合之处:当代人的"和谐"与古人的"天人合一"殊途同归;当代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古人的"寡欲节用"相得益彰。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从古人的生态伦理中汲取营养:两型社会的法律应当是尊重自然、顺应天道的法律;和传统社会的权利本位相左,两型社会法律强调的是不得超越环境极限的义务;在个体生活方式上,两型社会反对穷奢极欲,倡导物尽其用的绿色低碳生活。只有正确对待人天的关系,善待自然、尊重生命,才能实现两型社会的最终目标——人天和谐。  相似文献   

12.
随着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两型社会”逐步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如何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也就成为新焦点。农村城市化是“两型社会”的一个核心内容,该文从农村城市化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入手,探讨民间金融的制度安排,为解决“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城市化资金缺口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3.
健全和完善现行的环境资源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是当前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对我国环境资源纠纷的行政解决机制、司法解决机制、私力或社会解决机制的现状和缺陷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环境资源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动力学的观点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描述具有特定运动模式的社会系统保持动态稳定和有序演化的总体概念,这种社会必然肯定社会个体间的差别和社会分工,是充满自由竞争活力的多元社会;这种社会必然强调社会个体间的协作和社会公正,是洋溢着互助友爱精神的民主社会;这种社会必然倡导社会个体间的诚信与社会安定,是推崇有序规则意识的法治社会;这种社会必然重视与自然界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沟通关系,是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国际交往的开放社会。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是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终极目标,成熟的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社会治安与社会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与民主的权威政治国家构成了一种良性的平衡力量,使社会与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释放各种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市民社会也有一种很好的自我调节功能,通过这种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有效地协调由于政治国家权威的退出而形成的各种关系。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社会转向活力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活力社会就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这样的活力社会必然是开放、自由、包容和创新的社会。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今后不但要继续发挥好这个显著优势,而且要将大力建设活力社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转化成为一项自觉的社会行动。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明确提出、提倡并大力建设活力社会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于成文 《桂海论丛》2008,24(2):10-13
目前,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但是,对和谐社会的一些理论问题,比如,关于提出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关于如何理解和谐社会条件下的矛盾与斗争、社会差距、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关于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社会形态的关系,等等,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进一步破除这些误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岸带作为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在后现代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该文从分析后现代社会的特性入手,探讨后现代社会与海岸带管理的内在联系,进而分析后现代社会中推动海岸带管理的内核,最后着眼于海岸带管理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具体实践,以期对进入后现代社会的中国的海岸带管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党对三大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的结果。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这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经验的深刻总结与提升;把构建和谐社会当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与对社会动力与平衡机制运行规律的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20.
社会是由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第三部门组成.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稳定机制的建立与第三部门的参与.在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第三部门与社会稳定机制良性互动,可以有利于社会稳定,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