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埔》2015,(1):19-21
梁天恩,1917年出生,原藉广西南宁。1936年8月,梁天恩从老家邕宁县考入当时在南宁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一分校学兵队时刚满18岁,年轻的他抱着满腔爱国热情投身军旅,踏上了抗战的征程。学兵一年毕业后,1937年8月,他在广西第7军170师517旅1020团第2营机枪连弹药排任班长。1937年10月,他随部队开赴上海淞沪前线任第3营重机枪班班长。以下是梁天恩老人对淞沪抗战的回忆。  相似文献   

2.
赵抗强 《黄埔》2007,(2):29-29
1944年8月,我从陆大参谋班毕业,分配到七十九师任作战参谋,师长段霖茂(黄埔四期)。当时日军攻占温州之后,集中万余兵力,沿瓯江而上,向丽水进犯。第二战区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黄埔一期),指挥八十八军、七十九师、新编二十一师、暂编三十三师各部兵力,策划在丽水、碧湖、大港头地区,歼灭来犯之敌。七十九师奉命占领大港头,师长指挥各团,紧急行军,于次日午后到达。我携带军用地图随副师长视察阵地,部署兵力,以二三六、二三七团占领大港头及其两侧,二三五团为预备队,机动待命。  相似文献   

3.
胡松涛 《黄埔》2012,(6):32-34
家父胡金通早年在宁波的浙江保安团服役,驻扎在奉化县溪口镇。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的序幕拉开了。父亲所在的部队随宁波防守司令部开赴上海前线,在张发奎将军所指挥的右翼军阵地上与日寇进行战斗。当时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很落后,他们用的步枪是“汉阳造”,  相似文献   

4.
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争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推动下,上海民众率先掀起支援19路军抗战的热潮。当时正在上海主持长江中下游赈济水灾工作的朱庆澜将军,闻变立即投身到支援19路军抗敌运动中来,致电南京政府呼吁支援19路军、组织领导收容救济难民、筹建医院收容救护伤兵、组织领导战地救护工作等,其表现出的与国家同舟共济、共救危亡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5.
刘维楷 《黄埔》2007,(5):20-21
我军(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奉命参加上海保卫战,兹将我所在的第一0二二团在上海抗战的概况,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文于一 《黄埔》2008,(1):28-28
淞沪战役一开端,我驻上海部队奋起抵抗。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立即召调部队到淞沪抗日,胡宗南奉命率第一军部队由陇海线驻地乘火车赶赴淞沪参战。当时,我任第一军七十八师四六四团团长,奉命率所部由驻地徐州乘火车抵达南翔,立即进到吴淞当面顾家宅前方构筑阵地。当时,日军白天凭藉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优势兵力轮番对我军进攻,使用飞机侦察、扫射和轰炸,  相似文献   

7.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近现代最大的出版社,也是重要的学术机构,很多著名学者曾在其中工作,并拥有远东最大的图书馆;它出版的教科书、古籍、辞典、丛书质量之高、数量之多在业界无与伦比。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其庞大基业不幸被日军彻底摧毁。国难后的商务印书馆迅速复业,重新振兴,作为国难前后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何炳松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耿嘉陵 《黄埔》2012,(3):44-45
父亲耿荫龙1916年生于汀苏省金坛县一户农家,先后在省立苏州中学、杭州省立高中读书。“八·一三”淞沪抗战失利后,沪、杭、宁相继沦陷,学校外迁停课,父亲沦为流亡学生。  相似文献   

9.
夏正君 《黄埔》2010,(1):22-25
在70多年前的那场可歌可泣的淞沪抗战中,有一支英勇无比的中国军队——第九十八师,该师在反登陆战、死守宝山、围攻广福中,打得非常勇猛壮烈,威震日寇,名扬海内,其师长就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夏楚中。  相似文献   

10.
《黄埔》2015,(1):22-23
陆镇华,1916年2月生于广西邑宁县,1935年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抗战时期是陆军21集团军16兵团的副营长,1937年10月中旬到淞沪战场。以下是陆镇华讲述的淞沪会战和他的抗战经历。我在1935年(民国24年)进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学习,1937年4月4日分配到21集团军司令部管内务后勤工作,后开赴淞沪战场,在常熟参与战争。当时天不亮吃早饭,晚饭要等到天黑才吃,因为白天不能做饭,做饭烟火会马上引来日寇军机的轰炸。当时战况很激烈,耳边是连续不停的炮火声。头上的飞机,3架、9架、12架的飞过。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受到中国守军沉重打击后,又依靠  相似文献   

11.
<正>抗战期间,许多民间抗日团体在全国各地涌现。鲜为人知的是当时有两位爱国老人组建了抗日"老子军"希望能奔赴前线杀敌,消息传开后曾轰动一时,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战士气。发起人是两个传奇人物1937年8月,"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此时,一则面向公众筹组抗日"老子军"的消息出现在各大报刊上。消息一出,引人注目。发起人张一麟与李根源,一位年逾古稀,另一位也年近花甲,他们都  相似文献   

12.
黄幸强 《黄埔》2007,(5):14-14
“八·一三”淞沪抗战具有四项特征:一是,战役长达近四个月之久,有足够时间将周边地区的战略物资和上海工厂设施主动后迁,对抗战的长期坚持有重要影响。二是,适时修正了全面抗战的战略指导,迫使日军追随我们的意志,将原来南北的作战线改变为东西,达成了用空间换取时间的部署;  相似文献   

13.
屈锦娟 《黄埔》2007,(5):12-12
今年是七·七抗战全面爆发及八·一三淞沪抗战70周年。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震惊中外的抗日战争中,广大黄埔师生和全国人民一道前仆后继,奋勇杀敌,无论是在神州大地,还是在异域他疆,每一处战场都留下了黄埔将士的身影,都洒下了黄埔将士的鲜血,创造了无数彪炳史册的战争奇迹,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  相似文献   

14.
黎原 《黄埔》2006,(6):26-30
1951年4月我作为志愿军四十七军一四○师师长,率部入朝参战,1954年9月回国,在朝鲜战场度过了三年零五个月。在此期间我们三次受领作战任务,在全线处于被动的情况下,争取主动,积累了阵地防御作战的经验。为志愿军由机动防御向阵地防御转变作出了贡献。在粉碎敌人1951年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的战斗中,与美骑一师等美国王牌部队多次交手,我们依靠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劣势装备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敌人,打出了志愿军的威风。一、防守临津江东岸,初战美骑一师1951年4月,我志愿军发动了第五次战役,连续奋战50多天,歼敌82000…  相似文献   

15.
程元 《黄埔》2007,(5):13-14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学、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暨“八·一三”淞沪会战70周年。我受李运昌会长的委托,代表黄埔军校同学会,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此次黄埔论坛大力支持的上海市有关方面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6.
何兰生 《黄埔》2007,(3):25-26
路景荣(1902-1937)原名精荣。字静吾,江苏武进人。少将师参谋长。1917年其父母至湖南长沙经商,他随至长沙上中学。经商不利的父亲病故后,中学未能毕业的路景荣只身至广州谋生。受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腔热血,壮志满怀,于1925年冬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步科,1926年10月毕业。因成绩优异,曾留校工作。1929年回到常州与张瑞华结婚,时任陆军第五八三团副团长。  相似文献   

17.
张义声 《黄埔》2007,(6):34-35
1937年秋,我在南京的三民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投考同济大学。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当天,我正在上海吴淞口附近的江湾参加考试,眼看就要得到考卷,突听“砰”的一声,教室门猛然撞开,一位监考负责人急切地宣布说:“时局紧张,日本人步步进逼,现在宣布考试停止,请大家迅速离开。”从此,我的大学梦被粉碎了,  相似文献   

18.
正王英泽,生于1914年12月,今年100岁,湖南澧县人,毕业于黄埔七分校十期。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正在读书的王英泽报国心切,毅然要求上前线打日本鬼子。但由于要把书读完才能走出去的父命难违,一直到1934年他才来到宋希濂的部队参加抗战。1937年淞沪会战时,他已经是一名少尉排长。面对侵略者,王英泽作战英勇,无所畏惧,后来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1938年他已升任上尉队长,受令在山西中条山区组织小股部队开展抗日游击战,  相似文献   

19.
陈家珍 《黄埔》2006,(5):36-37
1937年10月,淞沪战场中国军队正在苦战,华北之敌已攻陷德州,孙连仲、李默庵等部转战山西战场,石家庄于10月10日主动放弃。留于平汉线的国民党军队仅有二十集团军商震所辖三十二军(商震兼)、五十三军(万福林)、六十七军(吴克仁),兵力约四万多人。当面是日寇第十四师团,附野战炮兵第二旅团、独立炮兵第二联队、独立工兵第一联队、战车第二大队等,兵力约六万人。10月12日,商震于大陈庄站下达命令:向邢台方面转进。三十二军沿平汉路两侧向高邑附近转进;五十三军经赵县向宁晋以西地区转进;六十七军向宁晋以东地区转进;各军在转进中与总部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20.
熊文正 《春秋》2014,(5):32-34
正今年是父亲诞辰104周年,也是他离开我们10周年的日子,每当看到他参加台儿庄大战时的戎装照片和可歌可泣的抗战、解放战争史料,心里就充满着无限的崇敬和思念。聪颖好学考入黄埔父亲熊顺义,号止仁,1910年12月25日生于四川省威远县一户贫苦农家。由于家境困难,父亲5岁起,就跟着哥哥上山放牛、拾柴,早早体会到了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