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社会管理首次改为社会治理,是对35年改革开放积极成果的理性汲取,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必然要求。《决定》首提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体现我们党高超的执政能力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把握,能够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挑战.在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情况下,社会治理的负担进一步加重.因而,迫切需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组织则成为纠正"失灵"的重要载体.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主要有:承接政府的社会服务项目、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充当社会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然而,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存在先天不足,参与社会治理存在诸多困境,应加强制度建设,破除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壁垒;强化分类治理,创新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治理模式;实施增能赋权,提升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推力;助力协同共治,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合作.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需要解决多主体参与问题。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社会企业属于增强市场主体社会责任的一方。从社会创新中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案,是社会企业跨界发展的动因,也使它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有力主体。而社会嵌入机制促使企业的传统生产要素与社会性要素相结合,发展出社会企业类型的组织。社会企业的出现,创新了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资源组合运作模式,其与众不同的核心造血功能,克服了营利企业不关注社会问题和非营利机构效率低下的痼疾。社会企业使企业社会责任升级为"社会企业家精神",提供了企业直接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方案;推动了公益项目创新、公益创业和社会影响力投资,具有推动公民参与,促进社会融合作用;改变了旧的慈善观,更有可能颠覆人们对传统企业的认知,引发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4.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讲了三个治理的问题,一个是国家治理,一个是政府治理,还有社会治理。我在学习文件的时候想两个事情,什么是社会治理?怎么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讲四个方面的思考。第一,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发展;第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关键是理顺政社关系;第三,创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议题被提到国家层面加以重视。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很多学者将研究视野集中于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国家治理要坚持人民当家做主,体现人文关怀;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国家治理的前提;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公共服务职能是未来社会中最重要的国家职能。  相似文献   

6.
要破除社会管理的难题关键不在于如何对社会进行管理,而是如何让社会达到治理.社会治理包括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社会公众对社会事务的自治.从国体和政体的要求、市场化与信息化的要求、执政党纲领和宗旨的要求、公民社会成长的必然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国情下社会治理理念的必然性.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政府一定要认清社会管理的本质,重点不在管,而在于理,理顺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自治.  相似文献   

7.
《党政论坛》2013,(24):12-12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过去我们讲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和人民的关系,最早是国家统治,后来讲国家管理,现在我们又确立了国家治理。治理是一个新的词汇,现在在全球也是比较流行的。它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是主体,人民也是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主体之一,所以这是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  相似文献   

8.
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社会治理是执政党不可或缺的社会职能,这就决定着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初步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但也要看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仍然面临着理念、体制、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必须汲取基层探索的实践经验,坚持走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关键,以制度为保障,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到各领域全过程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9.
社会管理薄弱是农村征地型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根源.农村社会管理薄弱的原因包括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重经济而轻社会的发展模式和农村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等.通过在涉地利益协调与表达、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城市化、农村应急管理、舆论管理、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可以构建征地型群体性事件的源头预防机制和预警机制,重构其处置机制,打造科学的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5)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新时期党和政府的重要政策主张。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存在登记注册、监管不力、政社不分等困境,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借鉴英国"COMPACT"模式,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有三条路径:逐步建立社会组织监管委员会,转行政控制为分类监管与资源引导,构建以合作主义为原则的政治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25)
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为切入点,首先通过对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价值予以分析,深刻剖析当前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法治化路径做了较为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12.
社会风险成为现时代的理论热点与现实焦点,一方面是人类自觉意识与反思能力的提升的结果,体现了人类对整个生态圈的未来命运的担忧与关怀,另一方面反映出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维度需要重新受到审查与批判,人类实践行为的社会效应与管理方式等需要反思与重构.我国的社会发展也是一个积极认识和治理社会风险的过程,这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也是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如何有效控制和治理社会风险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智慧和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和理论思考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3.
14.
"德治"是现代学者对儒家社会治理模式的概括总结。现代学界往往认为儒家"德治"将治国安邦的希望寄托在圣君明主身上,因而是一种典型的"人治"思想。实际上,儒家"德治"思想一方面以儒家伦理重塑传统法律的基本结构与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儒家德教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质,最终使国家通过公权力所建构的法律秩序与民间社会的伦理秩序形成最大限度的共识。在提倡治理创新的当代社会中,儒家"德治"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培育民间自治力量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方面有着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社会管理创新”正在深入人心。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在摸索并提炼出了许多社会管理创新的宝贵经验和新鲜理论。这是历史进入2011年以后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可是,也应当看到随着理论的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本质问题是简政放权问题。简政放权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由之路,而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为简政放权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进程,增强简政放权实效,应在组建统一的简政放权领导小组的基础上采取以下策略:集思广益,科学评估简政放权范围;简化程序,实现标准化治理;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简政放权进程;及时立法,巩固简政放权成果;追踪反馈,严格考核简政放权绩效。  相似文献   

17.
<正>在善治的理论基础上,基于政治安全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治理主体创新——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在治理机制中,由于政府、社会组织和志愿部门等主体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网络,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也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其主要是通过合作、协商等方式来实现管理目标。(2)治理理念创新——从舆论管制向舆情引导转变。首先,鼓励培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9,(10)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到来促进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体制的协同化发展,同时加强对政府的监督,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政府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技术的困境、网络安全、信息鸿沟、法律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面对种种挑战,政府应积极适应当今时代变化,实现智慧治理。  相似文献   

19.
党委领导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前提,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形势下,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的角色定位和职能作用,正确认识党委领导所面临的三方面挑战.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领导,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党委领导社会治理的根基,通过服务型政党建设创新党委领导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当下,我国正面临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矛盾与问题交织叠加、社会需求升级、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等复杂形势,社会治理面临严峻考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依靠制度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遵循。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基层协同治理、国家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社会治理制度的建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