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发式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说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都是反对静止的、注入式的教学法,反对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器,主张诱导学生深思、慎取。毛泽东同志将“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列为十大教授法的第一条。叶圣陶先生有诗云:“愤悱启发最精纯”。可见,启发式教学的艺术是有生命力的。政治课教学中的启发式形式多样,可用目的性、直观性、对比性和文艺性启发,也可用教师的语态和提问启发等等。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是一位知识丰富、智慧卓越的学者。他对朋友说:我是一个产婆的儿子,我自己也会“助产术”。他认为正像新生儿需要有人接生一样,人的新思想也要别人帮助才能顺利“分娩”。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个名叫美诺的年轻人正和别人大谈“美德”如何如何。他便谦虚地问道:“我很惭愧地承认,我对美德简直是一无所知。请你讲一讲什么是‘美德’好吗?”美诺傲慢地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吗?告诉你吧:一个人不偷窃、不欺骗,这样的品行就是美德。”苏格拉底继续向他请教:“美诺,请你慷慨地告诉我,不偷窃就是美德吗?”美诺不假思索地答道:“…  相似文献   

3.
李利民 《理论月刊》2002,(10):110-110
孔子以“仁”“恕”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以“礼”进行政治教育,用道德品质教育去贯通政治教育;这启示我们:一方面,道德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基础,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好效果;另一方面,政治修养是道德修养的升华,加强政治教育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4.
孔子有一句名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不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讲究学习,听到正义之事不去实践,知道不对的地方也不去改,这是我所担忧的。这是一种什么忧虑呢?用一个传统的词讲,是一种对世道人心的忧虑。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忧虑,比如说蜗居带来忧虑,婚姻引起忧虑,环境污染也是忧虑……但是除了这些忧虑以外,孔子认为人最应该忧虑的是什么昵?是世道人心。  相似文献   

5.
■自我展现:从“硬件”到“软件”■中选标准:如果我是招聘者■成功案例:加盟宝洁的故事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坚持。才能不能代替坚持,有才能却没有成功的人到处都是。天才不能代替坚持……教育不能代替坚持,世界上充满了被遗弃的受过教育的人。只要坚持和有决心就无所不能。这个口号已经解决了和将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卡尔文·柯立芝犤导语犦如同追求自己心爱的“姑娘”,你应该如何体现自己(设计的)实力,展现你的魅力,告诉“她”你能给人家带来什么“幸福”?充分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包括搜集整理有关“她”的详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63,载本刊2005年第2期)6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注“知之”、“求之”的“之”:知识,事物的道理。译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不过是喜爱古代历史文献,并且用敏捷的眼光(从中)求索知识的人。”按孔子自称“非生而知之者”,实际上也就等于以自己这样的人们心目中的大学问家为例对于“生而知之”提出质疑。这是孔子认识论某种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突出之点。孔子把自己的治学途径主要归结为“好古,敏以求之”,把古代文献当作知识的源泉,至于他所处的时代,想必在他…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古希腊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探求哲学的本质、使命以及哲学的生存发展问题.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大案”.导致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有起诉因、政治因和哲学性格因,而苏格拉底的哲学性格,即“牛虻精神”是苏格拉底之死最真实的原因.苏格拉底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哲学的三大使命:求善、授法和批判,这三大使命是哲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发展之基,也是苏格拉底以死为代价给后来、当下乃至未来的哲学指明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精神之代表的儒学,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的哲学,或者说,是一种道德的形上学。因此,探讨儒学的道德精神,对于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视角。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儒学的道德精神。一、“成德之教”———儒学的理论出发点西方人也讲成德,也有道德学、伦理学,但其入手处,却是一种知识的眼光。比如西方哲学教人要“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也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叫“知识即美德”,在对德的理解上,是很具代表性的。西方哲学家总要对“善”下一个抽象的定义,论证道德的合法性,也表现了这种思想。孔子…  相似文献   

9.
幻想     
苏格拉底50岁,头顶变成不毛之地,额头上沟沟壑壑布满了皱纹,再加上深陷的眼窝,看上去至少有60岁。然而,一个18岁的姑娘却疯狂地爱上了他,并且最终成了他的妻子。一个老气横秋,一个鲜嫩欲滴;一个像秋霜打过的衰草,一个如含苞欲放的鲜花。对这桩不般配的婚姻,许多人都大惑不解。有个人终于忍不住了,向苏格拉底打探成功的秘诀:“先生,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小姑娘追到手的?”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说:“我实在没有工夫研究这个问题,我只是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那人不相信,继续穷追不舍:“这么漂亮的姑娘,你不追她,她怎么会爱上你呢?”苏格拉底抬头…  相似文献   

10.
编后语     
贵刊上期刊登了周利娜《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作者认为 ,“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元凶并非民主本身 ,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 ,“苏格拉底之死 ,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 ,其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 ,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柏拉图的《克里同篇》曾阐明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选择服从法律判决的理由 ,表明“雅典社会不但是一民主社会 ,且是一法治社会”。事实上 ,斯东本人也同样不认为“苏格拉底之死是由于雅典缺乏法治的民主”所致。他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与他的…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的时间里没能给他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苏格拉底说:“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人有了自信,才能冷静地面对挫折困难,克服怯懦,才会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成功走向成功。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认识自我     
“我是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命题。然而,很多人却难解这个命题。正因为如此,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才深有感触地写道:“了解你自己,认识你自己。”伟大领袖毛泽东也在晚年意味深长地告诫人们:“人贵有自知之明。”  相似文献   

13.
备课卡片     
科目公民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在社会上站得住,同时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他人事事行得通。他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提出了以下方法:(1)推己及人,由人及己。即主张将心比心,与别人的感情取得和谐一致。(2)“躬自厚而薄责人”。即注重自我一方在人际关系好坏中的作用。他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即批评自己的坏处,不要批评别人的坏处,就可以消除无形的怨恨。(3)“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即认为个人的情感、思想都不宜不看对象滥加发泄,而是要察言观色,并有退让精神。(4)“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感也”。即对他人不能爱之过甚或恶之过甚,要选择适中,否则就是迷惑。孔子的上述处理人际关  相似文献   

14.
如何是孝?     
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有一次,曾参有了过失,他的父亲曾皙拿棍子打他。曾参休克倒地,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站起来就问他的父亲:“您受伤了吗?”鲁国人都赞扬曾参,并将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对守门的人说:“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己以为没有罪过,派人去问孔子为什么不让曾参进门。孔子说:“你难道没听说过去舜的事吗?舜作为儿子,用小捶打,他就站着不动,用大棍打,他就逃走。要找他干活,他没有不在父亲身边的,要想杀他,父亲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暴怒的时候,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棍打,这就不…  相似文献   

15.
登高说愿     
孔子带着三个学生:子路、子贡、颜渊登上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你们都讲讲自己的志愿,我帮你们分析。”子路说:“我志愿持着长戟,冲入三军,以自己的勇力打散两国交争的军队,解救两国的苦难。”孔子说:“这是了不起的勇士!”子贡说:“两国战争,军队对阵,尘埃冲天。我不拿任何兵器,也不带粮食,去劝说两国退兵。听我的存,不听我的亡。”孔子说:“这是不了起的辩论家!”颜渊不说自己的志愿。孔子催着颜渊也要说出自己的志愿。颜渊只好说了:“我愿意当小国的相,国君按仁义之道办事,官员都重视道德教化。君臣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如果说苏格拉底时代不过是人类自我认识的萌芽,那末欧州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喊出的“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无不具有”的响亮口号,则无疑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大觉醒.后来的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萨特的“自为的存在”、黑格尔的“自我与非我“、以及卢棱的“我独一无二,我知己知人.我天生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哲学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质,不能将其简单地划归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之中。苏格拉底以日常对话的方式首创"非哲学"的哲学思考方式,以反讽的方式批判世人的"有知",以"助产士"的身份呈现"不可见者",以对话的力量引导人造就自己。闪耀着生命光辉的苏格拉底哲学是生活哲学、行动哲学的典范。而以对抗体系、瓦解知识、捕获差异和关怀自身为特质的后现代哲学,所努力忠诚的正是这种以苏格拉底为典范的古代哲学有活力、生存性的维度。后现代哲学与苏格拉底哲学有着不可割断的亲缘关系,苏格拉底哲学为后现代哲学提供了理论渊源、合法性的论证及发展的方向,而后现代哲学也在积极地回应和丰富着苏格拉底的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8.
陈鸿 《传承》2012,(11):55-57,73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人类至今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一个完满的答案。孔子和苏格拉底同处于轴心时代,分别是东西方最早对人性问题进行思考的人,他们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人性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大启迪性。  相似文献   

19.
好歌凭自赏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说,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于别人。孔子此语无疑是至理名言,无可非议。但如反问一句:“以己所欲,必施于人”,就应当提倡吗?答案恐怕也未必肯定。明朝时候,上层官员们有以自己名义刻书馈赠同僚的风气,因为赠书时要用手帕...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明史上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深刻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有三 :一、古希腊是民主政体 ;二、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 ;三、苏格拉底没有犯任何罪行。将这三者作为前提条件进行推理 ,好像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苏格拉底应该被判死刑”这样的结论 ,但事实恰恰是 :公元前399年 ,雅典人民以360票对140票判处他死刑。后人想不通 ,“在这么一个自由的社会里 ,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 ?疑点没有消除 ,所以人们印象深刻。在研读完美国学者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以及相关的著述后 ,笔者倾向于认为 ,虽然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