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艳庭 《理论学刊》2005,(10):107-109
一关于《褰裳》,《毛诗序》云:“《褰裳》,思见正也。狂童恣行,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也。”郑玄《笺》谓:“狂童恣行,谓突与忽争国,更出更入,而无大国正之。”揭示了“突与忽争国”的背景。孔颖达《疏》:“以国内有狂悖幼童之人恣极恶行,身是庶子而与正适(嫡)争国,祸乱不已,无可奈何,是故郑国之人思得大国之正己,欲大国以兵征郑,正其争者之是非,欲令去突而定忽也。”进一步指出公子忽就是所谓的“狂悖幼童之人[”1](P74)。显然,《毛诗序》、郑玄《笺》、孔颖达《疏》都把《褰裳》跟郑国公子突与忽争国事件联系在了一起。忽、突是郑庄公之子,忽…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层矛盾的状态。其中一个矛盾就是“公”和“私”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现实里几乎达到了一个异常尖锐和时有爆发冲突的地步。其核心还是一个如何理解“公”和“私”以及“利”与“益”的概念、范畴和内涵的问题。经过研究得出四个结论:一是“公”和“私”是一对既相互矛盾又互相依存还相互运动的范畴,二是“力”和“利”是一对内涵、方向和程度不同甚至对立与互换的范畴,三是人类社会发展是“公共领域”与“私个权利”两极连续摆动的结果,四是政府要为治理“公共领域”及其资源做出新制度的设想、设计和设施。其结论是,“公共”和“私个”的问题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但更是未来的。问题是,只有把它们彻底认识了,才能最终科学地把握它们。  相似文献   

3.
赵子祥 《实事求是》2006,1(2):10-12
竞争与合作不单是经济学范畴,它们同时也是哲学范畴。广义竞争,说的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所有领域存在的各种竞比争高的现象,包括竞争、竞赛、比较、争斗、战争、斗争、抢先等等含义;广义合作,说的是各领域所有的互助、合作、协调、共存、统一等这一类现象。竞争与合作是一对范畴。竞争与合作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二者是辩证的统一。竞争与合作,是一个实际的普遍的问题,是哲学关心实际的一个切入点,把竞争与合作理论引入哲学研究领域,必将给哲学带来某种程度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鸡年说鸡     
鸡,是人类驯化动物最早获得成功的一种家禽。我国一些较早的古籍例如《易经》、《礼记》里面都有关于鸡的记载,《诗经·郑风·风雨》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被认为是思念忠贞君子的名句,常为历代文人在诗文中引用。 古人对生活中的事物往往赋以神奇的色彩,对鸡也不例外。相传秦穆公时,陈仓地方一对宝鸡,有时化为一对小孩,在山中出没、这一对鸡为一雄一雌,是“王”和“霸”的象征,谁要获得雄就为王,获得雌就成霸。后来秦穆公在山中围猎,得到了那只雌的,果然成为春秋王霸之一。陈仓因此被后人改名为宝鸡,一直沿用到现在。 《韩诗外传》里有…  相似文献   

5.
差异和矛盾是哲学中的两个范畴,对于这两个范畴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有三种观点:①差异不是矛盾;②差异就是矛盾;③差异并非都是矛盾。差异和矛盾究竟是何关系?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作了精辟论述。他说:“世界上的每一差异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首先,这一论述是针对前苏联哲学界德波林学派认为“差异不是矛盾”这一观点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6.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配合得当和匀称”。老百姓讲“口中有禾为和,人皆可言为谐”。和谐就是在利益公平感及社会最低限度保障能力(温饱)基础上保证人与人之间的畅所欲言、言后有为的机制。在哲学上,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事物之间协调、一致、均衡、有序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和谐与竞争:中西文化精神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宏斌 《探索》2005,1(5):162-165
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历经传承积累而凝聚出的共有的、成体系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过程中,中华民族侧重矛盾的同一性,化生了悠久灿烂的和谐文化精神;西方民族偏向于矛盾的斗争性,演绎成为颇具个性的竞争文化精神。两种文化精神的核心差异是追求“仁义”境界与实现“功利”目标的差异。当代社会,应把两种文化精神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和谐中讲究竞争,在竞争中追求和谐。这也许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佳机制。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把爱搬弄是非的人称为“长舌妇”。“长舌妇”的名号,是从古代沿用来的。《诗·大雅·瞻印》云:“妇有长舌,维厉之阶。”意为“长舌妇”乃是祸端。今日的“长舌妇”并非专指妇女,男有“长舌”,也应归类于这一名号之下。哪里有“长舌妇”这类名号的人,哪里的无原则的是非和纠纷就格外多,即便一些本来很简单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因为它与干部的升迁荣辱紧密相连。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以有之”,不绝史册。“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这就是讲的政绩。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  相似文献   

10.
嗜好开会的人,往往“理直气壮”地辩白:“干工作能不开会吗?”言下之意便是:开会即工作。其实,“开会”与“工作”之间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据《现代汉语词典》云:"开会"者,人们聚在一起,议事、联欢、听报告也;"工作"者,从牢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也。显然,二者之间有联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开篇就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同时还指出:“任何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这一认识,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事物、特别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又一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2.
“得”与“失”、“取”与“舍”各是一对矛盾范畴。一个人在面对得失时,如何去取舍?应该说,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风范的。人生的得失既时时都在,处处都在,也是相倚相生,时常互换的。现实生活中的“福之为祸,祸之为福”的现  相似文献   

13.
过去人们总以为学习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动物都具有的原始习性.因为动物从吸奶开始就在学习.此后为了生存,学习就伴随终身。其实.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根本不是一回事。最近.马克·豪泽(Marc Hauser)在《人与动物的智力鸿沟》一文中写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人类与动物间.智力进化其实存在一个‘空白阶段’.而且科学家还在人类身上发现了4种特有的智力特征”.  相似文献   

14.
和谐,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其实,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而言,无一不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因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和谐勃发生机力量,人类社会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时下一些人把人与人和谐相处曲解为不讲党性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团和气,甚至容忍腐败,任其发展。其表现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天下"乱弹     
宋志坚 《唯实》2004,(4):96
“天下”二字怎么解,实在费人思忖。按照《辞海》的解释,“天下”的意思有二,一指整个中国,二指整个世界。这种解释既缺乏历史的阶段性和层次感,也缺乏超越时空的归纳。天下的内涵与外延,是随着人们视野的逐步开阔而逐步变化的,有一点却始终如一,沿用这个词汇的人,一直都把自己看得见的那一片天空之下的地方当作“天下”。夜郎自大的滇王与夜郎侯,都把自己治下的地方当做“天下”,这才闹出“汉孰与我大”的笑话,司马迁说这是“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并把这笑话的根源归结为“以道不通故”(《史记·西南夷列传》)。“道不通”,视野不…  相似文献   

16.
论及黑格尔哲学,传统的看法都认为它是一种绝对的理性主义,因而人们很少揭示它的非理性成份。我认为这种看法对黑格尔哲学有些不公。“《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而这个秘密就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①紧紧抓住“否定性辩证法”这一实质来考察非理性在《精神现象学》中的地位,就不难发现,在“绝对理念”回到“老家”之前,黑格尔始终是把理性和非理性作为人类认识的两翼,即作为认识中一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来考察的。尽管为了“绝对理念”的完全实现,他最终不  相似文献   

17.
廉洁·清明·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洁、清明、公正,古人对此是很注重的,《书·洪范》云:“无偏无私。王道荡荡。”《荀子》曰:“公生明,偏生暗。”方孝孺《杂铭·牖》言:“大其牖,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成语有“正大光明”、“公私分明”、“弊绝风清”、“两袖清风”等词,也是形容为人为政的廉  相似文献   

18.
舒展 《唯实》1996,(Z1)
自猿人从树上下来学会直立时起,人就没有离开过土地。元谋人在170万年前用作石核、刮削器的原料来自土地。人之成其为人,那是由于我们双脚站在土地上。人类与大自然的诸多关系之中,第一个关系就是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关系,这是人类对大地最初的原始的认识。 当人类进化到有了自觉意识的时候,才懂得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区别开来。“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就区分开来了”(《列宁全集》第38卷第90页)。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易》,将天地放在64卦之首,“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易·序卦传》);因为大地广博深厚,包容远大,柔顺执着,负载万物,象母马一样有生育能力,有知识的人应该效法大地的德行(《易·坤》)。有了土地,才有河海森林谷物矿藏和其他生物;有了土地,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北京周口店的洞穴,表明我们的祖先是从大地的怀抱中走出来的,然后学会了种植耕作搭棚盖屋。土地,是人类开拓发展的根基。人类在数百万年漫长的进化中,每一个脚印都离不开土地。由于土地造就了人类,所以我国有女娲以黄土造人的神话,《圣经》中提到土地达600多处。这些反映出人类与土地互  相似文献   

19.
《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4期刊登赵科天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重大偏差》。文章提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为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中国自50年代中期以后理论界出现的一个重大偏差。文章认为,马克思虽然发现并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并没有将其命名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重大概念,但他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其内容只是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当代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们都感到困惑的“斯芬克司之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理论界就开始了对公平与效率相互关系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分配领域中新的矛盾的出现和越来越尖锐,收入分配不公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是,这种讨论已经陷入误区,把一对本来就没有矛盾的范畴硬作为一对矛盾,并进而影响到某些重大社会政策的制定。从公平与效率的规定性看,两者不是同一层面或领域的问题。效率的基本含义,是指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