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支持起诉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原则,源自前苏联对民事诉讼的社会干预理论.但是对支持起诉作为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价值所在与制度构造,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检察机关正在开展支持起诉的试点与探索,对此,有必要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分析.笔者主张对支持起诉原则进行改造,构建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制度.  相似文献   

2.
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立法上的缺失、理论上的分歧、适用中的混乱,都使得我们有必要对支持起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支持起诉不应作为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而应作为一项具体的法律制度,并通过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主体资格、适用的案件范围、方式以及内容,以期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支持起诉中的应有职能。  相似文献   

3.
陈昊博 《法制与社会》2011,(34):115-116
支持起诉在一些教科书中被当作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而这一原则与其他的基本原则所不同的是该原则没有具体的操作规范来加以支持,因而有很多人不认为支持起诉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发现在司法实践中每年检察机关所办理的支持起诉案件是非常多的,而其他主体支持起诉的案件几乎为零,显然检察机关已经成为支持起诉制度的主体。因而有必要对检察;饥关支持起诉的基本原则问题进行探讨,以达到明晰法理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理论上的困惑、立法上的局限和实践中的分歧制约了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职能发挥,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是实现法律监督的法治功能、发挥法律监督的政治功能和拓展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范围的需要,有必要将检察机关支持起诉作为一项制度确立,明确其理论基础、原则以及检察机关在其中的法律地位和权限范围,构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程序。  相似文献   

5.
我国检察机关积极开展的支持起诉试点工作,为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支持起诉原则注入了活力。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只要遵循诉讼的一般规律,在诉讼中恰当定位,就能产生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了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年人依法起诉要求成年子女履行赡养义务,但是缺乏起诉维权能力的,检察机关可以依老年人提出的申请,支持其起诉维权。赡养纠纷类案件办理存在家庭关系修复难、达成调解协议难等难点。检察机关应准确把握支持老年人起诉追索赡养费的条件;充分运用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化解家庭矛盾;通过建章立制,促进支持起诉工作的规范化开展;积极开展案件回访,巩固办案效果。  相似文献   

7.
刘妍 《法制与社会》2011,(7):144-144
支持起诉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原则,对于检察机关能否支持起诉,理论界与实务界褒贬不一。本文从公益性价值、公正性价值以及经济性价值来论证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兰楠 《人民检察》2022,(12):22-27
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基本确立的背景下,检察机关通过民事支持起诉,消弭诉讼中当事人诉权的实质不平等,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追求实质正义,是法律监督职能因应时代需要所作的合理必要延伸。民事支持起诉应坚持尊重处分权原则和必要、有限介入原则,以释法说理为首选方式和主要方式,做好诉前沟通,有条件地开展调查核实,除确有必要出庭外,以不出庭为原则,并与法律援助、公益诉讼制度衔接好。  相似文献   

9.
支持起诉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包括对社会干预制度的修正和对当事人诉权平等的保障。检察机关进行支持起诉是社会干预制度的要求,是检察机关进行法律监督的要求,是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要求。实践中支持起诉数量增加,最高检也发布了工作指引,却依然存在司法实务中操作不统一的问题,应当深入理解支持起诉制度中检察机关的地位,不断完善案件范围、程序和制度衔接,更好开展支持起诉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李德恩 《法治研究》2016,(1):153-160
支持起诉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扶助弱势当事人走进法院、接近司法.检察机关是支持诉讼最重要的主体.然而,由于立法的简陋和欠缺,以及重视程度不够,实践中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支持起诉的对象为侵权案件中的受害人,应该规定“受害人有起诉意愿,但因为客观原因难于或惧于起诉”为适用条件.支持起诉因其福利性而区别于督促起诉制度,因其适用条件和功能的不同而独立于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制度.支持起诉人既不是当事人,也不是诉讼代理人,必须通过立法来清晰界定支持起诉人与法院、支持起诉人与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法》应赋予支持起诉人作为独立的诉讼参加人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其权利义务.  相似文献   

11.
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工作中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不容回避:一是我国支持起诉制度的合理性;二是检察职能与支持起诉之间的关系;三是检察机关在支持起诉中的职能定位。构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应考虑将支持起诉作为包括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在内的自洽逻辑体系,按照解释论的思路,对现有规定进行填补和完善;应设置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前置程序,确定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范围和领域,并对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程序性事项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12.
一、检察机关对支持起诉诉讼中的错误进行监督(一)检察机关参与支持起诉程序的权能检察机关是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机关,但同时法律还规定检察机关对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行使保护职能,该职能实际上是在确立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地位,最为明显的就是公益诉讼制度及支持起诉制度。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和检察机关介人民事诉讼的制度设计,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扩大司法对社会的间接管理功能。可见,检察机关实际上有两大权能,其一,是监督职能。检察机关行使的法律监督权是一项程序性的权力,不具有终局和实体的意义,其本质就是要用程序  相似文献   

13.
存在未必合理--支持起诉原则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一项基本原则,支持起诉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存在已逾二十年.不幸的是在这二十余年里,支持起诉原则几乎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也成为民事诉讼实践中一项被闲置、被遗忘的法律条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支持起诉原则在立法结构、立法理念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本文在分析上述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废除支持诉讼原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曹国华  陶伯进 《河北法学》2012,30(6):184-185,186,187,188,189,190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由于其自身和社会的原因导致其利益更易受侵害,而非制度化的私力救济往往构成社会风险的重要来源.通过支持起诉制度将其权利救济纳入正当化程序有利于消除风险的不确定性.检察机关对农民工支持起诉应在充分尊重私权自治基础上,遵循合法、谦抑和有限原则,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案件范围为农民工因为劳动关系而产生实际损害.在对农民工支持起诉活动中,检察机关兼具诉讼程序参与者和法律监督者的双重地位,相应地具有立案权、收集证据权、提出支持起诉意见权、出席法庭权、对审判活动提出意见权和抗诉权等职权.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支持起诉原则是检察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参加公益诉讼的主要依据,对我国公益诉讼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然而支持起诉作为我国一项民事基本原则有着重大的缺陷,应将其作为一项制度引入公益诉讼领域。并需要对其在主体资格以及支持起诉的公益诉讼的范围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自然人的合法权益,基于个人信息的私权属性,有必要通过打通民事救济途径来实现对个人信息的有效保护。在现有法律框架和司法实践情形下,检察机关民事诉讼监督职能难以发挥,通过刑事手段无法对信息所有人个人权益进行有效保护,因此检察机关支持受损的自然人进行起诉具有必要性。与此同时,检察机关长时间对支持起诉的有益实践和其特有的职能优势决定了其在支持起诉时具有证据固定、侵权人确定等方面的优势,这就为检察机关进行支持起诉提供了可能性。在具体制度设计时,可从案件类型、来源、程序启动、证据固定以及职能延伸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随着非犯罪化、轻刑化和刑罚个别化刑事政策的推行以及提高诉讼效率的要求,原来实行严格起诉法定主义的各个大陆法系国家逐渐将起诉便宜主义的合理内核引入到本国刑事起诉制度中来,开始赋予并逐步扩大本国检察机关的起诉裁量权。本文对我国检察机关起诉裁量权的现状和不足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外嫁女”征地补偿分配纠纷是中国乡村治理难题之一,检察机关支持“外嫁女”起诉,既是维护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合法权益、促进纠纷化解的重要方式,也是参与并推动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检察机关在办理“外嫁女”征地补偿纠纷支持起诉案件时,应围绕“外嫁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核心问题,展开调查核实和分析论证,在尊重“外嫁女”处分权的基础上,以发出支持起诉意见书、参与调解和解等方式对“外嫁女”征地补偿分配权的诉求予以支持。下一步,检察机关应在继续完善民事支持起诉制度,与行政机关协同配合加强村民自治规范监督等方面发力,切实维护特殊群体合法权益,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检察保障。  相似文献   

19.
由于缺乏具体的程序规定,立法中支持起诉原则的规定曾长期流于形式,并饱受争议.本文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我国现阶段民事诉讼体系的状况,以及民事诉讼的国际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认为支持起诉立法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何艳霞 《法制与社会》2011,(21):246-247
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虽然已经形成初步的法律体系,但缺乏针对残疾人的专门立法。制定和完善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的专门法律法规,可以从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统一的残疾标准、制定有关康复的专门法规、制定有关无障碍的专门法规以及制定反对残疾歧视的专门法律法规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