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跨境民族是指跨越不同国境间居住的同一民族。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全面推进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但是,由于人文内涵和社会特征的复杂性,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较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群体而言任务更为困难和艰巨。从宏观角度而言,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受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从微观角度来看,我国约有30多个跨境民族分布于不同省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着眼全局,认清现实,在全方位制定路径的基础上,推进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来受到国内各民族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更是将其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从历史角度切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由来、百年党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经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与启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意义、实践对策进行剖析归纳,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阐释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成为“铸牢”的首要问题。从时间维度的历史演进来考察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疆域的开拓和共同历史的书写,从民族特征维度的文化流变现象来考察中俄边境地区民族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地理空间维度来考察当下铸牢边境地区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巩固国防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可以发现这三个维度客观呈现了中俄边境地区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进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4.
情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发挥着引领作用,其中积极情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黏合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诉求表现为获取民族尊严、建构民族信任、增强民族权利、复兴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有习俗差异、情感偏见、情感孤独和民族猜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策略要以叙事激发情感共鸣、以互信建构情感关系、以共情增进彼此理解、以身份认同选择增强民族交融的牢固性。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社区是各族群众进行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可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社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增进城乡各族群众福祉,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利益基础;深化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局限于民族领域研究与探讨,还包括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必须高度重视的宗教领域.宗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双面影响,要力求扩大积极影响,抑制消极影响.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求,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融合、推进中华民族共...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推动其写入党章。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释放的强大动能可以有效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提供重要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同时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和实现路径。以党的边疆治理思想为指引,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实践为参照进行研究,发现边疆治理中存在:特殊地域环境的影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人口素质相对偏低;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有待厚植;绿色发展推进不足,生态文化认同意识亟待增强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路,建议加强党对治理工作的领导,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推进经济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涵;提升治理能力,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实践,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宁夏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宁夏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维护稳定、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和几点思考,以期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大力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程度不高,学习自觉性不强;不同民族间学生交流交往程度不深,存在心理界限;课堂教学体系缺少协同性;校园文化活动单一,实践教育实效性不强等。提出应着力从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唤醒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有效推进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广西12个自治县以“五个聚焦”,即聚焦政治引领、经济赋能、文化浸润、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化治理,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八桂实践,彰显了广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优势和特点。区外的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四川、云南等地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通过抓发展、抓宣教、抓“三交”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其经验值得广西借鉴。对标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央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部署要求,广西自治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存在发展基础偏弱、宣教实效偏弱、“三交”力度偏弱等短板,应着力念好“改”“育”“文”三字经,以“改”破难,以“育”释惑,以“文”润心,系统推动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形象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作为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地区,拥有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觉形象资源,积累了多样化的视觉形象生产方式,拓展了多元化的视觉形象接受渠道。在视觉文化语境下,迪庆藏族自治州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系统性地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觉形象资源整理工程、品牌培育工程、典型示范工程和统筹融入工程。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涉及多元民族、蕴含多层内容、需要多方协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角审视其内生与外延的辩证关系,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论域。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正确处理"一体与多元""古与今""破与立""刚与柔"四对关系,即认同中华民族的"一体"与"多元",构建好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解决国内外交织的民族问题,破立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刚力"与"柔力"培育的结合,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  相似文献   

14.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被写入了党章。文化认同作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始终起着"内核"与凝聚作用。新时代,以文化的视角审视藏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熔铸,就显得十分迫切。应高度重视各族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思想价值诉求,通过正确引导民族社会心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途径,使文化共识有效促进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崭新时代命题,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学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广泛研究,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研究的新热点。本文从理论探讨、概念内涵阐释、价值意义等方面,梳理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现状,提出未来我国的民族工作研究应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重在调查、力在铸牢、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互嵌式社区是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细胞单位。党和政府要求在数智化革命浪潮中应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实践载体,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基于社区传播治理视角,搭建社区融媒体平台、营造社区传播公共空间、打造社区传播结构有助于民族互嵌式社区实现善治,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面对具体实践中的困难,建议建立一个由基层党组织领导,以社区居民为中心,社区各平台智慧融合的立体化、开放式、包容性的民族互嵌式社区生态传播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前提在于文化的认同。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好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血脉;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增强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共赏、共享、共传。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作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之后全区围绕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着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领导工作机制、宣教常态化机制、宣教部门工作机制、宣教社会化机制,并不断夯实宣教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初步形成了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体系。进一步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宣教体系,必须加强和完善党对宣教工作的领导,健全全民参与机制,开展多样化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并建立一套科学、动态的宣教考核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从民族院校实际出发,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通过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并形成民族院校基层党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系统化、长效化的工作体系与机制,完善创新民族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和党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