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娆  王琳 《法制与社会》2010,(19):39-40
从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在世界范围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民法亟待弥补此项制度空白。本文拟从比较法视角、法理基础、现有制度基础等方面分析在我国确立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可行性,并结合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权利义务内容对我国合同法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洁 《法制与社会》2014,(7):181-182
外部主体在公司并购中处于弱势地位。外部主体主要包括普通公众、公司债权人和公司职工等。本文首先对公司并购中外部主体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其次,对保护外部主体利益的理论基础和我国法律的规定进行阐述,并在最后提出一些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传统公司治理是以企业股东为核心的治理,它忽视了企业员工在公司经营与决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企业资本及劳动力所有权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股东和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有着诸多结构上的相似性;企业员工不仅具有一定程度的企业控制权,同时还具有不同于股东的特殊权利。企业员工也可能以企业所有者身份参与企业的治理,员工利益促使其在现代企业中发挥极其重要的治理职能。  相似文献   

4.
丁晓春 《政法学刊》2006,23(5):66-70
合同的相对性是古典契约法上的重要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合同相对性原则在近代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其中首推第三人利益合同。我国合同法第六十四条也有关于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定,但是它仍然坚持合同相对性,不是真正的第三人利益合同。由于第三人利益合同在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法律主体与刑事诉讼主体的范围不同,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范围包括司法机关与诉讼参与人,而监狱管理机关、检举人、揭发人、上诉人,应否将其列入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范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6.
孙长坪 《法治研究》2010,(11):54-57
企业法主体概念是企业立法的关键词,必须要能准确地、明确地、符合实际地表达企业法律形态。国有企业概念本身就存在缺陷,不能表述企业法律形态,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宜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法主体概念。为了更好地以法律规制这类企业,我们有责任对这类企业的企业法主体概念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特别是自2007年下半年因美国"次贷危机"所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作为外商投资企业股东的外国投资者不按中国相关法律所规定的法  相似文献   

8.
论企业在经济法中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勤之 《法学论坛》2000,15(3):33-40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参加者,它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发生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经济法规制的主要对象.从法理角度分析,企业具有经济权利能力和经济行为能力,并以自己的名义参加到具体的经济法律关系中去享受经济权利、履行经济义务,因而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非法人企业虽然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却具有主体地位,并且是与自然人和法人并列的第三类主体.  相似文献   

9.
让社会利益变成企业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毅夫 《法人》2006,(8):18-18
如果好的企业能得到奖励,坏的企业能得到惩罚,通过外部效用内部化的方式把企业追求利润的选择跟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是一个好的市场经济,我们社会就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广泛存在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特别是收入差距扩大引发的矛盾已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我们要强化党的利益整合功能,通过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多元化利益主体参与公司治理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本质上讲 ,公司无非是不同利益主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所缔结的契约。其中 ,股东、职工、债权人被并称为公司的三大利益主体 ,由于自身的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密切联系 ,决定了这些利益主体天然地具有参与公司治理的原始冲动。因此 ,本文认为 ,三大利益主体的介入是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为三大利益主体参与公司治理设计的路径是 :(1)通过小股东从“消极股东”向“积极股东”的回归避免公司治理中“股东大会空壳化”现象的出现 ;(2 )通过职工持股制度和职工监事制度的建立为职工有效参与公司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3)通过“刺破公司面纱”、银行主债权人及派生诉讼等制度的导入加大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正>第三人利益合同(Contract for the Benefit of Third Party)又称为第三人利益合同或利他契约,指当事人一方约定他方向第三人给付,第三人因之取得直接请求给付权利之契约。〔1〕例如,甲与乙约定,为丙的利益而由乙向丙为一定给付,这便成立了一个第三人利益合同,其中甲为债权人,或称作受诺人(Promisee);乙为债务人,或称作允诺人(Promisor);丙为第三人(Third Party Beneficiary)。  相似文献   

13.
谁来保护第三人的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希文  周斌 《中国律师》2002,(10):45-47
国际立法概况所谓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是指“使第三人直接取得对于当事人一方之债权”的合同。约定向第三人为给付的人,称为约定人,英美法上称为承诺人;接受此种约定的人为受约人,英美法上称为受承诺人;第三人亦称为受益人。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其合同立法或判例中都以不同的形式对这一制度或多或少地予以了确认。在英美法系国家,早期普通法的发展形成了一些十分僵化概念,这些概念不可能容纳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因此在英美法系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确立,是对这些原则进行突破的一个过程。在这方面,被公认为更能体…  相似文献   

14.
任群委 《行政与法》2022,(12):70-78
治理方式影响着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基于“主体—信息—利益关系”的分析框架发现,治理主体、治理信息、利益关系形塑着乡村治理方式。通过对豫东A村治理实践的长期观察发现,乡村社会存在抗争式治理、合作式治理、放任式治理、博弈式治理四种治理方式。合作式治理作为乡村治理方式之一,是凝智聚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优选,但其面临村民治理话语权不足、治理信息透明度低、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协商合作流于形式、治理过程存在失序风险等问题。因此,需要赋予村民监督权来增强其治理话语权,大力推动治理信息公开,培育乡村社会公共精神和共同体意识,消解利益冲突,健全乡村协商共治机制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刘燕 《中外法学》1997,(6):114-116
<正> 对个人开征证券交易所得税,或称为证券资本利得税,似乎一直是牵动股市神经的话题。实际上,证券交易所得税在我国早已存在,不论是国内企业所得税法还是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都规定了企业的应税所得中包括企业转让证券取得的收益。几年来对企业的证券资本利得的征税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反,财政部、国税局对个人转让证券的收入逐年宣布“暂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实证研究都显示面对全球性的竞争,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力资本的短缺。企业是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合,随着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以及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本所有者和货币资本所有者共同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呼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在技术创新主体问题上,我国存在把高校以及独立的研究机构或"官"产学研等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认识误区,漠视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应当准确定位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使我国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强化企业对自身主体地位的意识,强化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领域的公共管理职能,高校、独立研究机构要积极寻求与企业联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律法案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与之相关的法律政策,法律是人民基本权益的重要保障。传统的侵权法律重视的是在进行选择过程中的合法性,没有重视对其选择的侵权法律适用中的结果,这就直接导致在侵权法律适用的选择过程中,无法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所以,在侵权法律适用中,要遵循保护当事人利益的这一原则,这对当事人利益的维护非常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城市房屋拆迁主体间的利益分析与衡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房屋拆迁是一连串行为的交错和组合,拆迁三方主体政府、拆迁人、被拆迁人在复杂的拆迁制度设计下,本着各自的利益立场和利益诉求,追求着各自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利益冲突。应该让政府公权力回归本位,同时重新配置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的私权利,从权力和权利方面着手使得政府、拆迁人、被拆迁人利益达到动态平衡,促进城市房屋拆迁的和谐进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