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和谐、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发展城乡社会一体化要做好公共财政、县域经济、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统筹城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向纵深发展的必需;只有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可能扎实、稳步地推进.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轮",正在带动后发地区加快发展。安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典型意义,其现状值得考察。针对其中城乡规划没有形成一体化、城乡管理不对称等问题,应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尽快、彻底改革现行的户籍、社保、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制度,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促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城乡良性互动发展直至实现城乡一体化铺平道路;调动社会力量、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强大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暴露出来的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不仅直接危害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而且直接影响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完善法治、建设法治新农村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认为新农村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推动新农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在于建设。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包括教育发展滞后、设施建设薄弱、城乡联动不够、传统文化流失等,必须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打造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城乡差别不是绝对的,而是因不同的社会政策和条件不相同,并且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从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来看,城乡变化总趋势是向融合方向发展。从空间结构来看,实现城乡融合主要有三种理论模式,即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重点发展城市社区的理论模式,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充分调动三种基本力量,即党和政府的主导力量、农民的主体力量、市场的推动力量。三种动力意味着建设新农村有四种可能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诸城市推进县域内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注重城乡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发展镇域经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强组织建设和创新体制机制。诸城市县域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做法,促进了诸城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共享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结构。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更不是要消灭农村和农民。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需要,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城镇化由分割型向融合共享型转变的需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策略选择——以哈尔滨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本质上新农村建设是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都市圈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良性互动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加快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要避免新的建设性破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建设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任务。科学规划,精心建设,为农民着力打造“生态家园”,坚决避免新的建设性破坏,应该成为我们必须始终遵循的建设行为之基本准则。——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科学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本质特征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它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产业互动和村民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城乡一体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涉及农村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核心在于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践中的具体措施包括城乡一体化发展、调整优化结构、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教育培训农民等。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本文结合漯河实际,探讨了该市坚持以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切实做到“依工哺农、以工促农”的成功经验,以及下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切实推动城乡和谐发展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文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新农村文化发展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统筹规划、提高意识、拓宽渠道、构建平台等多个方面进行协调,合理整合和优化文化资源,防止出现各种思维误区和发展乱象。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持续"农转非",许多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劳力老龄化",城乡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尖锐。如何应对这一严峻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实践经验表明,只有把城镇的有形城市化与农村的无形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城乡差别才会逐步缩小,城镇化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新农村应当是向城镇化方向发展的农村;城镇化应当是带动农村相应发展的城镇化。城镇化的目标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是"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新农村是我国政府今后工作的重点。乡村旅游的开发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一体化,有利于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建设和谐的乡村社区;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和发展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地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城市化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科学推进的必然前提和基础,并外在表现为生态性新型工业化发展。其内在具有的科学本质主要体现在三点创"新"之处,即城市的生态性可持续科学发展、与农村交融辩证的一体化发展、更重视对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山东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南张楼村的“城乡等值化”与城阳的“新市镇”建设等农村发展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单一的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乡村经济格局的解体,一个多元化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会开始形成。在“城乡等值化”和“新市镇”理念下,从农村产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让农民与农村、农业一起得到发展,就地实现“农村城市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为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将有助于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三农”问题,最终打破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割据,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基础,使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还相当艰巨。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我们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更好地发现和掌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